![]() | 阎村遗址位于汝州城东纸坊镇北500米阎村东。距县城12.5公里,总面积7。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3米左右,内涵丰富。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遗墟。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业地带。遗物多为石器、陶器。石器均采用质地坚硬的河卵石精细磨制,有石斧、石铲、石凿。陶器多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均采用泥条盘筑法,后经慢轮修整打磨。器表多采用红、褐、黑、白间施进行彩绘。花纹有勾叶、垂弧、三角、网状、圆点、几、S、条形等几何图案。器形有尖底瓶、敛口钵、直壁缸、尖底器、釜形鼎、罐形鼎等。陶缸、尖底器均为葬具,底部中间都城有一个小孔。1978年出土一陶缸,器表绘有鹳鱼石斧图,属……[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董桥新石器遗址是近年在西平县发现的唯一一处以仰韶文化为主,而又有龙山、二里头、东周、汉等多种考古学文化共存的古聚落遗存,面积近50万平方米。该遗址不仅面积较大,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因而2006年6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仰韶文化与豫中地区同时期仰韶文化面貌并无太大差异,其部分器物特征似与河南西南部的下王岗仰韶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从采集的近百件仰韶文化遗物看,这里的仰韶文化是以泥质红陶与泥质姜黄陶为主,但前者比例略大后者,夹砂红陶次之,夹砂姜黄陶再次之,夹砂灰陶极少,夹砂陶砂粒与蚌料裸露于器壁而鲜明,泥质陶陶土多经淘洗而细腻,有少量红衣陶和少量的外壁为红色……[详细] |
![]() |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千米,呈西—东走向。此河道为不通航河流,现主要为城市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4千米。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据考古勘探,地下埋藏部分运河故道宽150~220米,两侧断续保留有河堤,经勘探河堤顶宽4~6米,底宽8~12米。通济渠郑州段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详细] |
![]() | 安国寺位于陕县西李村乡,距三门峡市约64公里。寺院殿堂彩釉筒瓦,俗称琉璃寺。安国寺始建于隋,历代均有修葺。主体建筑群坐北向南,以火墙为界分前后两处院落。前院包括山门和前、中、后三重佛殿,另有经房、禅房、钟楼、东西莲池和石碑经幢等。后院有佛殿一重,石碣两块。还有寺院附属建筑多所。前院山门为南面带有檐廊的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山门两侧各置一耳门。前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式硬山结构,西侧有配殿三间,东侧有一座条石砌基、青砖筑起的正方形钟楼,楼顶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中殿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物,四面带有回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龙凤大脊,正吻和脊兽大部尚存。中殿东侧用条石砌成的莲池尚未完……[详细] |
![]() | 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11公里永泰寺,建造于唐代。该塔为单层十三级密檐叠涩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塔体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砖黄泥垒彻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耸,南面辟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要至塔室,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据碑文记载,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塔西南50米处有金大安元年(1029年)建造的方形双层砖塔,高3米余,塔刹已毁。塔东北约150米处,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造的砖砌-塔1座,高约6.18米。永泰寺位于塔的西南方,始建于……[详细] |
![]() | 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帝”,故更名为“关帝庙”。该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庙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现存古建筑有山门、拜殿、关帝庙及西配殿,占地约1050平方米。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帝”,故更名为“关帝庙”。该庙创建于金大……[详细] |
![]() |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马窝村,丹霞山南麓,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取名红霞寺,随更名为丹霞寺。据历史记载“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毁于元,迄明中兴。”丹霞寺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一百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东北面西南,整体呈三进院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抬升。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西侧配以厢房、客房,最后为花园和天然祖堂室,组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东、南、西三面,现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为全国所罕见。寺内及其周围现存有宋代的柏树、银杏……[详细] |
![]() | 1960年2月11日,为了彻底改变恶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十万林州儿女踏入了茫茫太行山中与大自然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大决战。他们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土石筑成高2米、宽3米的石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国的哈尔滨。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在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南去北往……[详细] |
![]() | 大兴寺塔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该塔为7层密檐式砖实八角塔,高18.7米,底层周长15.6米。塔身通体除砖雕外,全用条砖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内为实心砌体,在第4层南面壁设一拱券门洞。塔身各层以条砖叠涩出檐,紧密相接,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莲瓣承托。大兴寺塔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详细] |
![]() | 七里坪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为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七里坪遗址是国内涵盖长江和黄河流域旧石器特点最明显的遗址之一,对研究豫西远古文化和南北两大流域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七里坪旧石器遗址位于栾川县七里坪村东岭(栾川县城东3.5公里处)。1999年元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博士周军对遗址作了初步调查和探方试掘。同年3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吕遵谔教授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对遗址内采集的旧石器标本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约13万年以前),是国内涵盖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旧石器特点最明显的遗址之一(标本大多为白色透明的石英岩,器形主要为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七里……[详细] |
![]() | 大赉店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办事处的大赉店村村南,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古遗址。它文化内涵丰富,地层堆积有仰韶、龙山、商朝、周朝、汉朝的文化层,是我国考古史上为数不多的较早进行科学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曾在探讨仰韶、龙山和商朝文化三者关系的考古学研究中起过重要作用,是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1932年、2013年先后两次进行了发掘,清理出西周中晚期墓葬、西周中期灰坑和房址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蚌器。出土的陶器中,有仰韶文化的彩陶,还有龙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灰陶。考古学者认为大赉店遗址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性大型聚落。大赉店遗址是淇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汉曲梁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曲梁村北,面积约400×600平方米。这里地处丘陵地区,沟壑交错。遗址区则地势平坦,溱水分两支环绕遗址的东、西、北三面流过。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二、三期遗存。位于新密市东25公里曲梁村北小司河与溱水之间的高地上。南北长600米,东西宽370米,面积约22公顷,文化层厚2--4米。1959年发现,1988年3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郑州市文物工作队联合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出土器物198件。陶器有深腹罐、鼓腹罐、盆、大口尊等。同时还采集到二里岗时期的鬲、罐等及商代铜……[详细] |
![]() | 阳城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东北的平坦高地上,是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的西面军事重镇。城址依山傍水,北高南低,依自然地形修筑而成。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700米,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城墙系夯土筑成,部分城墙底部铺一层卵石。夯层厚6~9厘米,每层均有圆形夯窝。城内中部偏北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基面上残留成片的铺地砖,其上堆积大量砖瓦和陶器残片,同时还发现当时用于城内供水设施8处,由陶质输水管道(三通、四通)、控制水流量的控制坑、沉淀泥沙的澄水池、贮水池等组成,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中供水设施的先进水平。城内还出土有残铁器、铜镞和陶鬲、釜、盆、盂、碗、豆、罐等。在一些陶器上还印有“阳城仓器……[详细] |
![]() | 严和店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严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窑址东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积约263625平方米。该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国家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先后到严和店窑址进行多次调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曾先后两次到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址内文化层厚达2—2.5米,遗物、遗迹丰富,清理出有烧瓷窑炉、澄滤池、灰坑等。严和店窑生产的青瓷器皿造型端庄秀丽,古朴典雅,器形有斗笠碗、敞口碗、粉盒、瓜棱罐、灯、盏等为多。胎质呈香灰色,胎质坚密,胎釉之间均饰一层酱褐……[详细] |
![]() | 西工兵营位于洛阳市中州中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由袁世凯兴建于1914年。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对于研究洛阳的近代建筑有重要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1948年)解放这一时期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在洛阳近代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2013年,洛阳西工兵营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工兵营由袁世凯兴建于1914年,初建时占地4000亩,建营房5000间,整个工程耗费上等白银170万两。1916年建成后,西工兵营成为各地军阀互相争夺的焦点。1920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进驻这里后,兵营的规模扩大至占地1万余亩,房屋增加至1万余间。1932年,南京国民政……[详细] |
![]() | 已被确定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张祜庄园”(亦称张诰庄园)座落于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琉璃庙沟。琉璃庙沟张氏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安徽凤阳迁往这里。在清朝道光年间,已是巩义出东门富户之首,时有田地十余顷。受自家(老宅院)窑头上苍劲挺拔的古柏启发,十六世祖辉明为钱庄起字号为“柏茂”号,民间俗称“柏茂家”。十九世张诰时任伪保长,又因打煤窑出名支持抗日有功亦叫“张诰家”,张祜是张诰之父,故称张祜庄园。1987年3月1日被郑州市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园临街路旁,现竖“张祜庄园”直碑一筒,碑的阴文:张祜庄园介绍。张祜庄园位于巩县城东六十华里的新中乡琉璃庙沟村。张氏祖居于此,其先祖时已有良田数顷。因其窑顶柏木茂……[详细] |
![]() | :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早期的一处遗址。其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是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之地;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等。目前该处遗址共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期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门票门市价:10.0元景点位置河南郑州市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青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1981、1982年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窑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儿童瓮棺500余座,同时出上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国家文物局对青台遗址1981年发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从文化类型看,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特点的文化遗存。它的一期约相当于或……[详细] |
![]() |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78号。1953年第二砂轮厂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同年9月迁至郑州,1964建成投入生产。据《二砂厂志》记载,二砂厂房、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都是按照东德标准进行的。建设期间,东德专家曾提出书面建议2978条,要求十分严格。建成后的二砂厂区,东西1356米,南北734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完成基建投资1.49亿元,生产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住宅7.4万平方米。工厂由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和2个动力车间组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栋厂房内外经过精心设计,之间有架空廊道相联,使整个厂区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陶瓷砂轮制造车间建筑面积7……[详细] |
![]() | 鄂城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北25公里石桥村北。根据寺内碑刻和历史文献的记载,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在鄂城寺旧址中轴线上,现存的清代建筑山门、前殿、中殿各三间,两侧有东西廊房各三间,均为清代硬山建筑。寺内寺西侧门两边还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狮一对,雕工精湛,形象生动。寺内还有明清碑碣多方。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第四至七级是解放后的仿楼阁式建筑,塔底层西面有券门可通塔心室,门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为六边形。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呈抛物线形,第二层六面壁上各嵌砖雕佛像8尊,塔顶已毁。建筑雄伟,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