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朔图书馆旧址河朔图书馆位于新乡市一横街北头,卫河公园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楼为三层宫殿式建筑,楼前有包台云池,屋顶飞檐走兽,雕梁画栋。1930年,新乡行政公署专员兼新乡县县长唐肯建议修建河朔图书馆。1933年2月,由新乡士绅暨省内党政军各界要人郭仲隗、杨一峰、张天放、王宴卿等筹备委员会,馆址选在县城西北卫河湾处。1934年,一期工程即三层宫殿式办公及阅览大楼动工,1935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1938年2月新乡沦陷后,河朔图书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做了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朔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1949年9月建立平原省,在原河朔图书馆舍成立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10月,又成立平原……[详细] |
![]() | 父城遗址,商至南北朝,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马王庄村、杨庄村等。该遗址系商至南北朝时期古城址。城址分内外二城,外城呈长方形,四面城垣痕迹隐约可见,东西长1750米,南北宽1250米,全城周长6公里,面积约22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基宽10余米,残高约2米。内城俗称“紫禁城”,位于外城内西北隅,为长方形,城台高约3米,内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城址内遗物颇丰,春秋绳纹陶片及汉代板瓦俯拾皆是。城址内马庄、古城等村曾先后出土春秋及战国时期青铜壶、铜鉴等。附近之南牛庄、小谢庄发现春秋战国墓葬区,出土有铜鼎、铜剑、铜铃、铜镜、铜戈等。父城商周时为应国地,春秋归楚为“城父邑”,是楚国……[详细] |
![]() |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详细] |
![]() | 西明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南14公里的新乡县翟坡小宋佛村西北。该造像建于北魏时期,石刻造像通高4.8米,宽1.65米,属单体石刻造像,背光呈莲花瓣形,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本尊为无量寿佛,面相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香包,身体修长。两侧菩萨为观世音和大势主,统称“西方之圣”,菩萨像均头戴三叶高宝冠,身披“X”形披巾,下身着百褶长裙,立于狮子承托的莲台上。左侧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握莲蕾;右侧菩萨双手握莲蕾。三尊像身后为火焰背光,雕刻有化佛、飞天。背光双侧上部各浮雕龙纹一个。背光背面线刻一帷幔,菩萨坐于方形莲座上,前有侍女,后有菩提树。佛像基座方形四面刻捐资人题名,下……[详细] |
![]() |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详细] |
![]() | 下河湾冶铁遗址,位于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南10公里下河湾村东,北部为小水沟,东部、南部有小河环绕。东南距坡头山2.5公里,西南距条山2公里,南部紧邻蝎子山。遗址总面积23万平方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城两级台地。从地表看,遗址基本上没有遭受大的破坏,遗址区内随处可见大量残块(包括炉口、炉腹和底层)、炼渣、铁矿石、陶豆、陶斧、陶盘、盆、罐、板瓦、简瓦等遗物残片和大量的烧土块,还发现有石范、陶范及鼓风管残片。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在遗址南边田埂上捡得十几吨铁矿石。从遗址断壁上暴露的断面和勘探的情况看,遗址厚度在1.5米~3米,最深处可达4米。初步推断为战国至汉代冶铁遗址。下河湾冶铁遗址是迄今为止在河……[详细] |
![]() | 阳台寺双石塔 林州阳台寺坐落在林州市临淇镇岭后村东北,淇河边的一个土山包上。河中土山称之为台,台上朝南有寺,则阳台寺,而寺在之台必为阳台,这仅是翌新对阳台寺名由来的推测。由林州沿S228一路西南方向行进至合涧镇,然后按路标指示继续临淇方向,西南偏西方向至临淇,正西方向可到岭南村,岭南村北约两公里则为岭后村,全程约四十余公里,其实这里已经是林州、鹤壁、辉县三交界处了。林州阳台寺始建年代不详,历经战乱天灾,原有建筑早已无存,仅存唐代石塔两座,原寺中石碑赑屃一件,随着阳台寺双石塔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当地百姓又重修了阳台寺,新建山门、药师如来殿、关圣帝君殿、广生殿和龙王庙……[详细] |
![]() | 我国夏代早期聚落遗址——花地嘴遗址坐落在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水峪沟。遗址位于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其东有老犍脊,南有猴山等嵩山余脉,西面紧临东泗河与伊洛河交汇外,北边断崖下为水峪沟自然村。花地嘴遗址最早是在1984年发现的,当时它不叫花地嘴遗址,因它所处位置的土地归水沟村民所有,所以定名为“水沟遗址”。现《中国文物地图集》上仍登记为“水沟遗址”。1984年开展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到实地调查,在北部断崖和西部台地上均发现有泥质灰陶陶片、灰坑等文化遗存。由于在此东边还发现有泥质红陶陶片,所以,按其性质,将其界定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由于当地村民都把这块地叫花地嘴。为了更确切的表示遗……[详细] |
![]() |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详细] |
![]() | 兴福寺大殿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学校院内)。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11.30米,南北进深9.10米,为歇山式建筑。据现存大殿-墙所嵌《兴福寺大殿简介》碑所记,兴福寺“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距今500余年,建造人为逯通,后曾于清康熙年间以及民国时期重修。大殿主脊两端及正中饰有鸱吻,垂脊和戗脊上饰各类小兽。大殿内部柱、梁结构复杂,东边通梁,西边通柱,结构不对称,但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保持了建筑的稳固。此大殿建筑规格较高,结构奇特,斗拱等木构件制作精美,虽部分瓦件有所脱落,但仍不失为一处价值颇高的古建筑。在大殿西侧,学校的过道内,平放有三通碑刻。这三通碑所记载之内容均与兴福寺……[详细] |
![]() |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台地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建筑多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顺山房、厢房等。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砖黄泥垒砌而成。塔为密檐式,第一层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鼓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为现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塔檐以砖叠涩层层挑出,挑檐之外轮廓又层层收分,至上部几层急杀向内,最上以短……[详细] |
![]() |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详细] |
![]() | 双冢遗址位于县城东南王店乡双冢村北侧,北距平粮台古城址1.5公里,东临蔡河,是一处含有龙山、二里头、商文化遗址,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两冢一高20米,一高16米,面积约5740平方米,系夯土筑成。冢下为范围较广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5.28万平方米,平均文化层深度在5米左右。遗址内遗物丰富,冢东南有红烧土房基面。是一处人口稠密,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遗址。1972年后,出土有陶纺轮、陶网坠、石铲、石斧、石锛,并发现有大量的鹿角、蚌壳、猪、羊、狗、牛的骨骼。陶器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龙山文化时期钵形鼎、侈口甗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鼎、甗;商代大口尊、卷沿瓮等。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详细] |
![]() | 福昌阁位于宜阳县韩城镇西5公里的福昌村,它是供奉道教师祖的活动场所。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福昌阁进行落架重修。福昌阁为垂檐双脊塔连式建筑,双层垂檐,黄绿琉璃瓦覆顶,四角挑檐悬钟。福昌阁坐北面南,面开五楹彩门,四周基石均用青石条砌筑,墙壁用青砖垒砌,脊兽造工玲珑。阁建于30米的高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120余级通上台顶。阁内塑有金身祖师爷像,阁顶的梁木结构造型独特,环环相扣,充分显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台之东西分层收进,两侧就山崖各砌筑砖洞数个,供奉祀药王、西佛、老君、……[详细] |
![]() | 慈胜寺(元代)慈胜寺位于温县西北23公里大吴村。创建于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现存大雄、天王两殿。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单檐歇山顶,为减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门头上悬挂的木制凤字形牌匾,乃国内稀有的珍品之一,-大雄宝殿,造型古朴大方,书法笔力刚劲,素有阴沟铁画之称。殿内原来全部绘有壁画,现仅存残余部分。西壁一处为沥粉界画殿阁,东壁一处是城廓兼人物,线条工整,造型美观,是元代壁画艺术的珍品。天王殿为单檐悬山顶建筑,殿内西壁现存四天王彩色人物画,保存比较完整。四人身高皆二米,各执不同兵器,线条粗犷豪放,肌肉节节隆起,强壮有力,衣饰飘带,迎风飘卷,个个目光炯炯,栩栩...2……[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郑州市东南5公里南曹乡西尚岗杨村西的土岗上。遗址西靠七里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遗址西侧临河断崖上可看到文化层厚2米左右,包含有房基、窖穴、墓葬等。房基为“木骨整塑”,墙壁与地坪经大火烧烤呈砖红色,—卜分坚固。窖穴多为桶状与袋状,填灰土和烧土块或深灰色草木灰。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墓。在遗址范围内,地面上散存大量烧土块、陶片、残石器、兽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陶器表面多素面,磨光或施一层陶衣。部分罐、钵、盆、瓮的腹部饰弦纹、鸡冠纹;小口尖底瓶饰线纹;缸的外壁饰粗线纹,口部饰附加堆纹;部分盆、钵、碗、罐上腹部施白衣……[详细] |
![]() | 郑州清真寺位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清真寺街。该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和四十七年(1782)曾进行过两次大的重修,1982年又重修。现存大门、望月楼、拜殿等,均为清代中叶以后建筑。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1497.2平方米,由主院和北跨院组成。主院中轴线依次排列为照壁、大门三间、望月楼三间两层、礼拜大殿五间及窑殿三间,望月楼两旁分列掖门各一间,中轴两侧分布厢房五间。院西南角有著名的“巴巴墓”两座,北跨院建有经学及武学(已毁)、沐浴室。郑州清真寺的殿宇为采用地方手法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部分构件带有伊斯兰风格,部分为早期构件。寺内殿宇肃整、古槐参天,古碑林立,文物荟萃……[详细] |
![]() | 广唐寺塔白马塔坐落在河南省延津县西北塔铺村广唐寺内,始建年月无考。现存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广唐寺塔记碑》载有:“广唐寺创于古酸邑,……及黾迁通郭,居人列寺之东向,及以塔名铺。”明代诗人越应扬题《广唐古塔》诗一首。“灵鹫连峰出化城,法云空寂念无生。兹航肯度诸方便,一拯民穷即大乘。”广唐古塔这里曾是佛教胜地,进入这自由无碍的境地,一切烦恼皆无。据其建筑结构与风格判断,不早于宋代。据当地群众传说,该塔修至八层,因水患停工,塔顶至今未封。白马塔亦为六角形0式砖塔,其外部轮廓,因三层以上逐层明显收缩,故稍呈抛物线型。各层飞檐均用青砖雕花叠涩砌成,上面为花檐,下面砖雕斗拱及仿椽头,各层高度不……[详细] |
![]() |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并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和都江堰、郑国渠开创于同一时期,属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详细] |
![]() | 段店窑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北12公里梁洼镇段店村东北,是一座唐宋古窑址。瓷窑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文化遗物非常丰富,经过省、地、县多次调查和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两次发掘,获得大量的瓷器和烧制瓷器的匣钵支垫,证明该窑址始烧于唐初,延续至元明,经历1000余年,是河南省烧制瓷器最长的瓷窑址之一。该窑址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其中有唐钧、宋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三彩珍珠地、芝麻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该瓷窑址烧制时间长、遗物丰富……[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