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距日照城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该遗址发现于1954年,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的东沿进行了小部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1992—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详细] |
![]() | 薛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股县城南15公里。薛城遗址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薛国的都城遗址。文献有关薛国的记载都很早,《左传·定公元年》记载,在夏代、商代的时候即有薛国;《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灭薛国,并封田婴于薛。秦汉时期在此处设县。近年来,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了古城遗址的概貌。城址的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周长10615米,城墙迤俪起伏,高出地面4~7米。城内的地势十分平坦,宫殿遗址居于城内正中央。城东北角有两座高大的土冢,相传是战国时孟尝君及其父田婴之墓。在过去,城址周围常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士,此外还发现了一处汉代的冶铁遗址。(国家文物局)……[详细] |
![]() | 留村石墓群位于宁津镇留村西南,为程氏祖墓。原1占地3亩,有石坟三四十座。1958年毁其半数,1964年整地后仅剩7座,石墓为球形,花岗岩砌筑。保存较好的一座高2.3米、腹径17.5米。底层多作八角形台基,饰有狮兽花草浮雕。台基前方,一般坎有碣铭,铭文多半风化剥蚀,可辨者有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纪年。石硼阎家石墓群位于夏庄镇石棚阎家村北,为阎氏祖茔。原占地15亩,有大小石坟近90座,现仅存两座。两坟均为花岗岩砌筑,都建在多层台基之上。坟体一圆一方,皆似塔形。圆坟上部塌落,残高2.17米;方坟顶部少残,现高3.25米。方坟台基饰有双层浮雕,刻力士、坐狮、花草图案。两坟前方正中都坎有碣铭,仅圆坟……[详细] |
![]() |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县城西侧白佛山之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大小造像142尊,以隋开皇七年(578年)建造的阿弥陀佛像最大,该造像通高7.6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形体硕大精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其西土造像之容貌已然不见,转化成东土者形象。据专家考证,此造像是目前中国中原一带保存最为完整、个体最大的隋代佛像,堪称“中原隋代第一佛”。大佛两侧窟壁排列数十小龛像,大者高35厘米,小者仅10厘米。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涅”龛像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两处涅龛像之一,“十六王子”带铭龛像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像、铭俱存龛像。唐窟内一佛二菩萨像,主像高2.43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鼻梁高挺,……[详细] |
![]() | 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位于淄博市矿务局机关驻地。年代为清、民国。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位于淄川区洪山镇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的办公区及周边区域,建筑群总占地面积4661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179平方米。从建筑风格上讲,是受西方影响的近代建筑群,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特征与简化的传统地域风格特征的混合体,其中大部分为德式建筑,部分为日式建筑。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起源有很多种方式,经济、政治、战争、交通、列强的侵略都可以改变一个城市发展轨迹,也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建筑风格。2006年12月7日,淄博矿务局德日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详细] |
![]() | 1957年全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主要分布在淄川区寨里乡寨里与大张村之间的高地上,面积约22万平方米,窑址耕土层下为瓷片堆积层,厚约40~100厘米。经历年整平土地和局部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瓷片,均为青釉。器类简单,多为生活用具,主要有碗、罐、高足盘等。碗深腹,直口,外腹下部无釉,有些碗壁上饰莲瓣纹。罐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无釉。高足盘呈豆形,下部无釉。这些器物一般造型厚重,制作工艺原始,釉色亦不纯正,窑具多用三足支钉,具有早期烧制的特点,该窑址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的北方青瓷产地。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淄博市……[详细] |
![]() | 时代:战国至汉西沙埠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1999年,遗址就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经过几次考古调查发现,西沙埠遗址为长方形布局,区域内随处可见瓦砾标本,从断崖处可见深浅不一的文化层堆积,最深处约有2米,最浅处有0.5米。西沙埠遗址分布区域现主要由西沙埠、邹家疃、前庄扶和长青四个村所辖。西沙埠遗址史称“北魏长广故城址”,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出土文物可知,北魏长广故城应该是其下限,而其真正的古城文化应该是战国至汉代时期。长广故城址为一个长方形城市布局,南北略长,北可到前庄扶村前,东西略短,西至长广河,东至西沙埠村西,总面积约110多万平方米。遗址北部应为居民区,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详细] |
![]() | 时代:周、汉、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经考古发掘和研究,东周盐业遗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现,每处遗址群大约由三十处遗址组成,每个遗址规模都在2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厚0.5米左右。遗址地表散落着各种瓦片,瓦片正反面的图案不尽相同,内壁有方格、菱形、圆形等几何纹饰。考古队初步判断这些瓦片为古代制盐工具。每个盐业遗址群内都有盐井、过滤坑、盐灶等制盐遗存以及盐工墓地。盐井口径4―5米,深3米以上,井底部亦铺垫植物茎叶。这些发现显示,该地区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规模、堆积方式与商代有异,制盐工艺流程也不太一样。从东周遗址采集的生活器皿标本特征来看,其时代主要为战国时期,个别可能早至春秋晚期,有的遗址可能……[详细] |
![]() | 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名播古今,位于平度城东30公里的古岘镇东南部,自春秋到隋前,即墨故城共经历千余年兴衰巨变,是古代胶东最兴盛繁华的地方。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著名的“田单火牛阵”战例。西汉时期,文韬武略的汉 即墨故城武帝曾-王于此。后其兄刘寄-为“康王”,都于此,俗称康王城,留有许多民间故事传说。 此城现存废池残垣,规模恢宏。有金鸾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遗址。故城内秦砖汉瓦随处可见,“折戟沉沙”时有出土。故城与附近的六曲山古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旅游访古探幽热的今天,即墨故城显出了极强的吸引力。……[详细] |
![]() | 卞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传为夏商周时代的卞明国及其后的卞邑城址,今存古城址为春秋至汉代古城遗址,城址北临泗河,东面紧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卞桥。城址呈不规则四方形,总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城址夯土层明显,内含遗物丰富,出土周代陶器有豆、鬲、盆、罐等;出土汉代陶器有盆、罐及大量筒瓦,并出土铁剑。卞城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而独特,是研究春秋至汉时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当时山东地区人类生存活动、迁徙演变、人群互动交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史前聚落和环境变迁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材料。1986年3月,由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6月,由山东省人民政……[详细] |
![]() | 周代、汉代古城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文峰山东侧。见载于《春秋》、《春秋谷梁传》、《齐乘》、《续山东考古录》、《沂州府志》、《峄城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典籍。鄫为古国名,系夏朝第七代王杼,封其次子曲烈的封地,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被莒所灭,鄫太子巫附赴鲁,为纪念故国,去邑取曾姓,鄫国自曲烈始封,历夏、商,周,至世子巫传五十四代。此故城自周至汉,先后为鄫子国、鲁国、楚国及秦汉东海郡缯县所属,至隋唐时期为州县治所。城垣为人工黄粘土夯筑,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584米,西墙长560米,北墙长564米,南墙长530米,城墙墙基宽30米,最高处达9.5米,现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中间有一高台遗址,东……[详细] |
![]() |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建有保护性复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的孝堂山。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堂山是一座高约30米的土山,古代曾称作巫山,因为这里保存有一座石祠,因而自从南北朝以来此山即因此而著称于世。巫山也因石祠而更名为“孝堂山”。孝子堂是东汉初年(约公元一世纪)的孝子郭巨的墓祠,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祠为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详细] |
![]() | 安邱堌堆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东南约100米的安邱堌堆上,是新石器时代至商的遗址,距今约4500多年。现存堌堆高3米,长宽各500米,四壁较直,断面暴露有文化层。在该遗址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商和晚商依次叠压的文化层。该堌堆的发掘,将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山东省的西南边缘地区。岳石文化在山东的分布从东到西连成一片。故这里的岳石文化命名为“安邱类型”。安邱堌推遗址的商文化层是从早商到晚商连续堆积的,这在全国其它商文化遗址中尚属少有,由此证实了学术界关于商文化的分期是可靠的,对进一步研究商文化,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国家文物局)……[详细] |
![]() | 汉鲁王墓分布于山东省曲阜市南九龙山、亭山以及邹城市四基山一带,共葬有汉鲁国十四王中的十王,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期的古墓。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
![]() |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位于市南区中山路l号。始建于1910年,德国青年派风格俱乐部建筑。德人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占地面积3234平方米,建筑面积1891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地上2层,地下1层,有0-。德国三段式造型,平面呈不规则形。花岗粗石砌基,沾灰墙,折坡屋面,有气窗。正门南向,登13级石阶引梯至一层,4根圆石柱撑起挑廊,上为二层露台。主立面南向作折角处理,西南角现为入口处,有宽敞走廊兼休息厅,人字形地板,有高2米雕饰护墙板,砌有德国蓝色釉瓷壁炉和贴瓷座椅。天花板露木装饰,木挟梯宽大美观,房间宽敞明亮,建筑造型典雅美观。现为青岛科技协会使用。……[详细] |
![]() | 时代:夏、商照格庄遗址位于牟平县城东南雷神庙东侧。地处平原,西部有一条小河,东为照格庄村。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20米。1972年发现。1979年10月,进行发掘,共挖探方12个。地层堆积有四层:一层为耕土层;二层至四层为文化层,均属岳石文化。出土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青铜器等。清理灰坑40余个,有圆形、圆角方形和椭圆形。圆角方形的灰坑均为二连或三连坑,坑与坑之间有小土梁相隔,每个坑的面积大小不等,一般为3~4平方米,可能是房屋遗迹。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夏代半岛地区夷人文化提供了一批新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西周位于胶州市张家屯镇西庵村东南部的高台地上,遗址南临胶河,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1976年春对该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清理了西周时期的一个车马坑和两座墓葬,车马坑内殉葬一车四马一人,车辕走向朝西,车前四马,车舆底部殉葬一人。随同车马出土的多为铜制兵器,计有戟、戈、镞、胸甲等,墓葬0土了陶鬲、陶簋、陶罐、陶盆等11件陶器。在遗址附近还采集了20多件青铜器、5件陶器。其中2件铜爵带有铭文。1件刻有“父甲”2字,1件刻有“冉父癸”3字。……[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汉大汶口文化五村类型的代表遗址,上部有商周时期和汉代遗存。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关镇五村,西南距傅家遗址3公里。遗址呈东北西南向的埠台堆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250米,地层堆积厚约5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秋至1986年春,为配合临淄30万吨乙烯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饶县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揭露面积700余平方米。清理大汶口文化灰坑(沟)500余个,墓葬75座,出土遗物100余件。清理周至汉代的灰坑近30个,水井1眼,墓葬30座。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教场铺遗址位于山东省茌平县城南20公里乐平铺镇教场铺村西南高地上。相传战同齐孟尝君曾在此设主练兵场而得名。遗址土山称金牛山,古称茌山,秦在山下平地设茌平县(今茌平县南)。从2000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窑是山东目前发现的龙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组。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高4米。1976年后出土有石铲、石镞头、纺轮、鹿角、蚌器、陶器等文物,属龙山文化遗址。2006年教场铺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
![]() | 时代:元留村石墓始建于元代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历经百年的发展,此处墓地逐渐成为留村程姓的祖茔。建国后,留村石墓群屡经风霜,现存墓群南北长35米,东西宽23米,共有十座石墓,其中七座保存较完好。留村石墓群的石墓形制很特殊,在整个山东省内都属少见,历经了六百余年的风风雨雨,石墓仍然保存了其基本风貌以及相当的规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一九九六年六月被荣成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荣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威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