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乡闸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镇梁闸村东5米,京杭运河老河道上,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411年(明•永乐九年),闸跨南北向河道,闸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闸西侧、东北侧为现代民宅,主要由两侧石砌燕翅及闸口构成。燕翅系长方形青石材砌成,现存十余层高,两翼向外延伸,上部砌石保存较好,两侧路面上仍可见砌石基体,向西延伸约32米,闸口由两侧的燕翅围拢而成,为水流、船只通道,长约5、宽约7.5米,中部原为闸门所在,两侧还有宽约30厘米、深约6厘米的闸门槽。燕翅砌石外侧为堆筑土。建国后,1951年重新治理张秋镇至临清河段,维修梁乡闸。梁乡闸为当时运河上的……[详细] |
![]() | 沂水齐长城遗址——位于山东中部。齐国为防御晋、鲁、莒、吴、越、楚等国的进攻,自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的齐威王、齐宣王,历时三百余年,自西向东构筑起1200余里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著名的齐长城。齐长城西起长清黄河边,沿泰沂山脉分水岭,逶迤东行,经肥城、泰安、历城、莱芜、章丘、博山、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在黄岛入黄海。齐长城比魏、赵、楚、秦等国长城早200多年,比欧洲最早的雅典壁垒护道墙早100多年,是中国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遗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祖”。自沂山南部的泰礴顶入境东南行,经点将台、大岘山、穆陵关、龙山、凤鸣山、牛山……[详细] |
![]() | 时代:周至汉位于莱芜市辛庄镇赵泉村,俗称“围子”。北临汶河,地势平坦。牟,周代小国。《春秋》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路史·国名纪》:“牟,子国,楚灭之,为附庸。”汉置牟县,《汉书·地理志》:“泰山郡牟县,故牟国也。”东汉、晋、宋、北魏皆因之,北齐省。隋开皇年间置牟城县,属兖州,大业初废。故城城墙之南、西两面已不见遗迹,东、北两面城墙保存较好,夯筑土质纯净,高出地面3米,下宽约15米,上宽4米。城墙圆角呈弧形,南北直径约620米,东西直径520米。20年代城墙尚完整,50年代后逐渐被村民取土整平。城址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瓦砾和陶器残片,多为春秋时期遗物,采集的标本……[详细] |
![]() | 基督教堂是青岛著名的宗教建筑,坐落在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东邻美丽的信号山公园,风景十分秀丽。教堂前的广场平坦宽阔,四周绿树成荫,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种西式建筑,更加衬托出教堂建筑的宏伟。沿着岩丘的窄阶拾级而上,教堂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用厚重的花岗岩垒砌的墙基凝重粗犷,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基督教堂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钟楼和礼堂两部分组成。钟楼高39.10米,登楼可观赏岛城的海天秀色。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礼堂宽敞明亮,可容千人之众。18米高的……[详细] |
![]() |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益都县城西南6公里的驼山上。驼山是山东半岛的名山之一,寺观云集,塔刹如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自北至南排列有五座洞窟,一个壁龛,共计有大小佛像638尊。其中第三窟是驼山石窟的主体建筑,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造像也最多。洞深2.5米,正中端坐的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高1米,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12字题记,为北周时期所雕刻。两旁侍立有菩萨像,高3.94米,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仪态端庄,亭亭玉立,具有隋代石刻造像的风格。第一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窟内的菩萨像,美发高髦,面容圆润丰腴,上身袒露,胸前璎珞玲拢,下垂腰间,下身出……[详细] |
![]() | 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北部双王城水库周围,面积达30平方公里。自2003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考古专家曾连续多次对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进行徒步考察。从2008年4月开始,对遗址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发现多处比较完整的商周时期与制盐有关的重要遗迹。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商周时期的盐业古遗迹30多处,出土了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两处制盐作坊遗址及数十件制盐工具盔形器物,同时还发掘出土多个卤水坑井、蒸发池、蓄水坑及两个煮盐用的大型灶台。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为研究中国古代制盐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目前沿海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盐业遗址群;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海盐制……[详细] |
![]() | 棘梁山石刻棘梁山,又名司里山,随着最近几年梁山的名声逐年提高,为开发此山,所以改为此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西5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原梁山县城北1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据碑文记载:因此山遍生荆棘,故名“棘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虽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中国北方“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宋江、晁盖等首聚于此,又增加一些传奇故事。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儒、释、道俱全,约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前为“文昌阁”,为儒教建筑,共三间一院,内塑孔子圣像;中为“娘娘殿”,共四间,内塑娘娘圣像;东西廊房各三间。据山上明崇祯时《棘梁山重修金山庙宇桩塑金身碑……[详细] |
![]() | 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百狮坊西南约百米处,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叙琪妾孔氏所建。以前后坊心边沿浮雕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得名。该坊的规模、形制、结构和百狮坊相同,雕刻内容除狮、龙牡丹还有鹤、凤、梅花、菊花等。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细生动,可与百狮坊媲美。且不说那娇健神俊的雄狮,绕柱回舞的蛟龙或饰满额枋的牡丹,单说那正间上额枋透雕的祥云飞鹤或饰满额枋的牡丹,次间上额枋浮雕的对翔鸾凤,就足以使人留连忘返,遐思不已。仙鹤自古是幸福长寿的象征,和变形的“卐”字云纹联在一起,寓意“福寿万年”。凤和龙一样,是人们神化的艺术形象,龙威武严肃,象征男性的坚毅刚强;凤艳丽优美,象征……[详细] |
![]() | 崇觉寺铁塔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内的崇觉寺。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在寺内建立了铁塔,寺院也由此俗称“铁塔寺”。铁塔原来是八角七层楼阁式塔,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并增建为九层,塔通高23.8米。塔的下部是一砖砌的八角形基座,南面辟门,室内顶部砌作斗八藻井,室内有宋代的石刻千手佛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塔铭。铁塔塔身呈八角形,内部充填砖体,每层均设塔檐、平座、勾栏等,塔檐和平座都施有斗拱,塔刹是鎏金的宝瓶式。每层塔身四面辟门,其余四面设龛,并放置佛像,在第一、二层塔身上还有“大宋崇宁乙酉(1105年)”的题记。原塔檐四周悬挂风铎,现在保存无几。整……[详细] |
![]() | 西河遗址位于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龙山三村北,因其南、西、北三侧被巨野河支流—西河环绕而得名。西河遗址是山东省境内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中,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内涵丰富的一处典型聚落遗址。1997年因发掘出大规模房址遗迹等重大发现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6月,西河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河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8400年至7700年。经过数次发掘,在该遗址发现大量西河文化时期的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出土了大量釜、盆、罐、壶、碗等陶器,其中不乏完整器,以及斧、锛、磨盘、磨棒、支脚等石器和制作精致的凿、匕、镞、鱼镖、锥、针、……[详细] |
![]() | 两城镇遗址位于东港区两城镇,是第一个龙山文化的典型遗址,1934年发现,1936年发掘。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发现龙山文化和周、汉时期遗址400多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3000余件。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胎薄质坚的蛋壳陶水平最高,造型优美,附加堆纹。两城镇遗址发现成人墓和儿童墓50多座,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其中一座墓随葬品丰富,有琢磨精致的玉钺、绿松石头饰和蛋壳陶杯等。遗址0土的陶器反映出当时快轮制陶技术已相当发达,尤其是薄如蛋壳的黑陶杯工艺高超,代表了中国史前制陶业的最高水平。石器磨制精致。玉器除钺外,还有圭和刀等。一件扁平长条……[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山东省临朐县,1987年发现,遗址高出弥河河床8米,高出周围地面约2-3米,东,南,西三面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迹包括有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几个时期的遗物,是一个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而已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兼有岳石及商周遗迹的遗址,延续性强,面积大,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其中大汶口文化遗物比较典型的有石斧,陶器,鼎足等3件;龙山文化遗物石器有铲,镰,刀,棒,镞,斧,凿等;岳石文化遗物有半月形石刀,器盖,残豆盘等10件;商代文化遗物较完整的有鬲,豆,簋等4件;西周文化遗物较完整的有罐,鬲豆等11件;东周文化遗物主要有陶鬲,盖等2件.1979年12月定为县级重……[详细] |
![]() | 西周至战国时期墓葬群。位于蓬莱县艾山、崮山北麓,黄水河上游两岸的台地上。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跨河宽约3公里。1976年至1986年,烟台市、蓬莱县文物工作者多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多东向,大者长5~6米,宽3~4米;小者长2.5米,宽1米,多有二层台,多数棺椁皆具,个别有重椁,墓底备腰坑。二层台殉人者居多。1976年在柳格庄墓地清理的6号墓,长方形竖穴,长6米,宽4.4米,墓深约3米,单棺重椁,二层台上有殉人4个,随葬有铜编钟9件及其它铜、陶器。墓葬多被盗掘。出土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少数墓有石器、漆器、木器,个别墓有车马。铜器主要为鼎、壶、盘,陶器主要为簋、豆、罐等。墓区尚有……[详细] |
![]() | 时代:商周与寿光县毗邻,西南距寿光东北坞遗址群约5公里,南距大荒北央遗址4.5公里。通过调查,大致确定了南河崖遗址群的北界和西界(东南界尚不十分清楚)。在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商周遗址61处。其中,商末周初遗址53处,东周遗址12处(另有4处与早期遗址重合),汉魏遗址2处(与早期遗址重合)。特别是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分布甚密,每平方公里高达12处,有些遗址间隔仅50米。这些遗址多为作坊区。有的遗址地表和排水沟的断崖上暴露出大量红烧土块和盔形器残片。凡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往往堆积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残片。广饶南河崖制盐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鲁北沿海商周时期的制盐业的规模、生产方式、海岸线的变迁以及商……[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南王绪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北沟镇南王绪村,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8800平方米,邱家庄类型,文化层厚0.3-3米,陶器以夹沙、夹滑石红陶为主,其次为夹省灰褐陶,纹饰多见附加堆纹、刻划纹。采集有鼎沿、鼎足、缸口沿、蘑菇状把手、彩陶片等,石器有石斧、磨棒、磨盘。骨器有骨锥、骨针等,暴露遗址有房迹,合葬墓、灰炕,红烧土块堆积,遗址部分被破坏。遗址距今约四千多年,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东南的窑沟西坡还发现了“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5米,一片古墓葬群。在墓群的西断崖上,发现两座土坑竖穴墓。内有……[详细] |
![]() |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史家遗址坐落在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南,南北长约600米,宽约500米,是一处重要的岳石文化遗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家遗址及其周边遗址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桓台县原始文化的雄厚底蕴。桓台县前埠、唐山、楼子、李寨等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北辛文化文物;前埠、史家、唐山、李寨、新城、荀召、大寨、小庞等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物,其中的陶器和彩绘纹饰多为水波纹、三角纹、太阳纹、花瓣纹、弦纹、网纹、日月纹等,富有时代特色;葬俗形式也是唯一而独特的,其中李寨大汶口时期墓葬区约30平方米,且早中晚三个时期沿一线延续下来。依随葬品多……[详细] |
![]() | 时代:春秋汉北魏在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鄪国故城。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周长6公里,面积约234平方公里。故城南半部土地平坦,是当年王府和市井所在地。随处可见一些古代瓦砾、陶片和砖块等。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季王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厘公元年,以汶阳、封季友”。这座古城原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姬姓封国的国都。《沂州志·藩封志》载:“鄪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后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友的封邑。季友,春秋鲁桓公季子,即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弟,名友,号成季,故称季友,又称公孙友”。这就是季王城的……[详细] |
![]() | 观音阁石刻造像 观音阁位于柴胡店镇老君院村西,始建于明万历已末年(1619年),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阁主体部分为唐代石窟造像群上的一座三层0,由泰兴王朱寿镛为保护石雕造像而在外面建造的,内塑坐姿着彩观音,镌工细微,极其传神,堪称国内目前存世佛教造像中的艺术珍品。在《滕县志》、《重修老君院记》等文献、碑碣资料中,都记载了这个胜迹:“滕邑东南五十里,旧有老君院古迹也,肇于唐代”,“入其间,丹青而轮鱼者重葺之殿宇也;登其堂,金壁而辉煌者重妆之神像也……滕王阁、岳阳楼仿佛遇之。”可惜,因年久失修、历史战乱和文革运动,观音阁遭到严重破毁,石刻造像头部残损,石窟岩面腐蚀塌落,石像……[详细] |
![]() | 平阴永济桥平阴县东阿镇老城内狼溪河上,距县城25公里永济桥为东西向,桥长55米,宽6.25米,整座桥非常雄伟壮丽,远远望去,好似横卧在浪溪河上的彩虹,因此古今驰名。永济桥原名浪溪桥。根据《泰安府志》的记载,浪溪桥应当修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当时为三孔石桥,后来因为发大水被冲坏。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改建,“以木一空,高四丈”,更名“永济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桥高稍减。现存永济桥为单孔拱形青石桥,是明万历年间所建,全部用当地青石砌筑。由楔形青石砌成一大券拱,在拱额的中心,南面和北面分别雕有一大型龙头。北面龙头嘴巴已残,南面龙头则相对完整。龙头栩栩如生,獠牙膛……[详细] |
![]() | “尧王城遗址”位于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南辛庄子和安家尧王村周围,距日照城17公里,东距黄海5公里,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主,地表还有商、周、汉代遗存的遗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约630米,南北长约825米,总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约2—3.5米。遗址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4—5米,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尧王城”。该遗址发现于1954年,1978—1979年,因修路,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的东沿进行了小部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1992—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