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诒安堡位于湖西畲族乡城内村,距县城34公里。与赵家城、新城(蓝廷珍府第)统称为“湖西五里三城”,是一座全国罕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典型的闽南民居古城堡。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由曾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和太常寺卿的黄性震捐建,聚族而居,抵御寇患,迄今300余年。城平面作锁形,城墙以条石构筑,周长1200米,宽2.2米,高6.7米,走马道宽3.3米,城墙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天之数。城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城墙内侧每50米筑登城石阶,全城共25处。城转角处筑敌楼,深宽各3米。全城设4个城门,门洞宽、深各4米。东、西、南三门建城楼,城东南、西南隅建小谯楼。城南门为正门,刻“诒安”;东门……[详细]
  时代:宋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相传隋朝游僧叶惟胜云游四方,见龙华地界之宝幢山烟花茫茫,景色秀丽,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修禅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动七佛现形下听。为广泛弘扬佛法,叶惟胜奉命奠基建寺。经过六十载营造,建了佛殿、戒坛、法堂、金刚殿、天王殿、护界祠、藏经阁、伽蓝殿、山门等九座殿堂。因有“双龙献花”之奇,遂定名为龙华寺,龙华之名也由此而来。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邑人郭勇为母祈寿,于母古稀,八秩大寿而两次在龙华寺前捐资兴建石塔两座,以表孝母之心,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竣工。此双塔称龙华双塔。气势雄伟壮观,构造巧夺天工,在古建筑史上可称奇绝。东塔和西塔都是仿木楼阁式建筑。……[详细]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与关隘位于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洋庄乡大安村、坑口村,年代为五代至南宋。简介:由岭阳关、分水关和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组成。岭阳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广丰。分水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五代闽国,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铅山。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闽赣交界,接江西铅山。闽赣古驿道关隘遗址是研究万里茶道线性文化遗产和武夷山古代交通、运输、商业、关防、兵制、铺驿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岭阳关古驿道关隘:古驿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岭阳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南北各20米。温林关古驿……[详细]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二宜楼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圆楼直径73.4米,底层墙厚2.53米,通高16米,全楼分十二单元,共192开间。其结构功能分工清楚,圆楼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方楼为居室、祖厅,内环平房为炊室、餐厅;各单元内有天井、梯道,自成体系,四楼墙厚80公分,以一米宽墙体作隐通廊,沟通12单元,具有隐私独立性,又有凝聚联系性。土楼的防御功能齐全,大门和两个小……[详细]
  时代:宋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万载县县城东北1000米处的龙河渡该桥横跨蜀江河面。此桥4墩5拱,由粗料石与灰浆粘合而成。桥高8.7米,长98米,宽5.5米,两侧有高0.9米的青石板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米,券拱跨径17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堍向上设30级石阶。此桥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辛王卒捐建,易舟渡为石桥。但桥未建成辛琗便过世了,其子辛衢(字鹏程)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告竣。其孙辛尚勤接着又加修了两旁石栏,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方告全部竣工。为修此桥,祖孙三代历经30年,耗资逾万,几乎卖尽田产。清祭酒(国子监主管官)法式善、清侍郎辛从益等皆有诗《题龙江桥图》……[详细]
  时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湖头镇古时为闽南、闽中主要商品交流集散地之一,古代海上丝绸茶叶陶瓷之路东端起点之源头,明清时期尤为繁荣。“全镇有二三百处明清古建筑,仅镇区片区就有190多处,其中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有68座,座座都是凝固的诗篇。”贤良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内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雍正《谕祭文》碑刻,是研究康熙书法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新衙、旧衙,均建于清初,新衙建筑面积3120平方米,挂有康熙皇帝题写的匾额3块,对联两副,旧衙纵深五进,两边护厝。问房大厝,规模宏大,有100多个房间。贤良祠、新衙、旧衙和问房,合称“李光地宅和祠”……[详细]
  西资寺石佛造像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具体地址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 西资寺石佛又名大石佛,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岩峰村卓望山麓。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西资岩纪德碑》载:相传造像创始于隋唐间,今莫可考,而石壁所镌者,有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圆、蔡姿养合出七十千文助架宝殿。据专家鉴定,当系唐晚期镌刻。造像依崖凿“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尊,均赤足立于莲座上,三者相距0.75米。阿弥陀佛居中,头挽螺髻,唇厚颐丰,双耳垂肩,身着袈裟,衣褶流畅,袒右胸露出右臂,左手单举当胸,托一莲朵,右手前伸作接引状。身高4.5米,宽1.62米,足下仰莲……[详细]
  张山头红军墓群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年代为1930年代。简介:主要包括东坑头片、瓦窑片、墓坪片三大片区。墓葬表面观察均为土堆墓,平面呈长条状,墓顶封土呈弧形,墓前干砌少量青薄砖(当地称合子砖)或石块作为封门,实为墓冢标志。遗址内存红军墓碑一方,风化岩石质,立于东坑头山上。碑额正中阴刻五角星,五角星内有圆形文饰。碑体铭文共计7字,正中阴刻“红军墓”三字。右下角阴刻“三一年立”四字。墓群所葬的主要为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初步清理墓葬1343座,占地面积为约1000余亩,其中东坑头山一号墓系红军医院院长王日华同志墓。遗址内尚存闽北红军医院、门诊部、住院部、看守所、炮……[详细]
  时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沿海山霞镇青山村以北500米处的青山南麓这里海滨地势峭拔、层峦叠翠、林木苍郁。青山宫即“灵安王庙”,是为道教宫观,青山王祖庙,供奉着五代人物神——张悃。它与湄洲岛上的天妃宫、龙海的慈济宫一起闻名遐迩,被同称为“闽中三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宫祀唐五代闽将张悃,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封“灵惠侯”,赐额“诚应”;景炎年间(1276~1278年)晋封“灵安王”,赐额“敕封灵安王庙”,清·嘉庆《惠安县志·卷3》载:“旧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螺山之阳,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今邑即其地也。”青山宫背靠青山,面对浩海,有青山虎……[详细]
  黄氏祠堂位于阳头,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重建。清顺治十三年焚于火,仅留后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仿明建筑重建,乾隆十六年淹于水,乾隆三十三年再度重修,现为清仿明代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来。从东至西,依次为石牌坊(今已不存),仪门(仅存北端门),北宋古井、半月池、照壁、宗祠正门、戏台、大厅堂、祖宗堂、后院。建筑为砖木结构,单檐、双坡顶、以马头墙和廊屋组成封闭式建筑,别具一格。祠堂分三进,深57.3米,宽18米。戏台屋顶建有牌楼式太子亭,飞瓦重檐气势磅礴。祠内14根大柱分两列挺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厅堂祖宗堂之间天井雨亭别……[详细]
  时代:商至周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颜厝村民小组东北侧,庵山是一座风积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属海滨沙丘类型,近年被纳入新开发的工业园区,遗址原有面积推测达20万平方米以上,现大半面积已夷为平地,现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主要是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中第5、6层为第一期,第4层为第二期。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此外,在其上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里,还出土少量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文化遗物。庵山遗址目前已发现的建筑遗迹和文化遗物,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点,它将大大丰富福建省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内涵。目前,广东、香港地区发现的众多沙丘遗址……[详细]
  集美学村位于集美旅游区内,为陈嘉庚先生倾资创建,现在,已经由国家教委批准统一成为“集美大学”。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归国侨生补习学校、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中学、小学、幼儿园;集美学村有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还有游泳池、龙舟池、医院、航海俱乐部等设施。集美学村既是钟灵毓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观光风景区。集美学村在陈嘉庚先生亲自指导下创立,其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炉,体现了典型的闽南侨乡的建筑风格。无论是高大壮观的校舍堂馆,还是小巧典雅的亭台廊榭,无一不是琉璃盖顶、龙脊凤檐、雕梁画栋,而细细看去,却又各具匠心,……[详细]
  安献楼坐落于鸡山路18号。1906年美国基教安息日会牧师安礼逊到鼓浪屿传教,同时在鼓浪屿创办了“育粹小学”,后更名为“美华小学”。1910年增办“美华女学”。1934年,安礼逊在鸡山顶兴建一座楼房,落成时正值安息日会在此举行闽南各属支会联谊会,安礼逊主持了“安献典礼”,便将该楼命名为“安献楼”。1938年,美华男、女两校合并,迁入“安献楼”内。建筑特点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平面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沿中轴左右对称,中心部位入口处以四根圆柱、三角形山花和台阶为装饰。屋顶为平顶式,四周设高1米的石砌女儿墙。该建筑为美国建筑师设计,受当时欧洲……[详细]
  陈嘉庚墓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鳌园内。陈嘉庚(1874~1961年),福建厦门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是爱国华侨的著名领袖。他早期参加了同盟会,曾募款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还创办了厦门大学等学校。“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在新加坡进行救国活动,于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当选了主席。他还曾到延安慰劳边区军民。抗战胜利后,他创办了《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8月……[详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老城区西南部。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建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筑罗城时,现存明清建筑约三百座。户院深三至五进,多至十一进,为封火墙建筑,俗称马鞍墙。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朱紫坊是近代,“海军世家”,是萨镇冰、萨师俊、方伯谦、方莹等海军名人聚居地。方伯谦故居清初营建于宋代朱敏功兄弟(三进士)宅址上,为三进一花厅,门前有照壁。首进厅营面阔5间,进深7柱,为穿斗式杠梁减柱木结构,双坡顶,大厅面积有100平方米。三进坐北朝南……[详细]
  时代;清仙游文庙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师范路1号。文庙规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两庑祀先贤。殿之后明伦堂,堂之东西是日新、时习两所为师儒讲道之处。原来堂前左右廊,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明代于两廊后建书斋十间。仙游文庙自迁建今址后,几经兴废,历有重修。现庙总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戟门、丹墀、拜台、大成殿和两边廊庑,近年又依旧制复建绰楔门、大埕、泮池、集贤堂、明伦堂等建筑,恢复了昔日文庙的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饰以灰雕双龙,脊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凤等。殿内当心间顶部是呈穹窿状的施重拱的……[详细]
  施琅宅、祠在施琅出生地晋江市南龙湖衙口村。施故里宅、祠明末清初已毁无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复建,次年秋告成。祠建东、西、中和都爷衙、小宗、侯府等宅院,以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为三落双扩厝大型建筑,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三进五开间,有房屋大小66间,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为泉州典型传统明居建筑,俗称宫式大厝,有明代建筑简朴大方之风。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初迁界时毁,施琅复台有功,封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历代重修,于今保存较为完整。祠宇三进,砖木结构,黑柱红檐,庄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轴线上序列排开,严整肃穆,两侧以……[详细]
  仙字潭摩崖石刻 位于漳州城西北30公里处华安县沙建镇九龙江支流汰溪中游。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溪水折曲成潭。北岸临水悬崖的峭壁上,遗存着许多古石刻,除“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一处为汉字外,其余都是离奇古怪的纹样。纹样有大至长0.74米、宽0.35米的,有小至长0.15米、宽0.09米的,形状各异,共50多个,占位长30余米,像是字,又像画,还似符号,神秘深奥,人莫能识,于是讹传为神仙所书,故名“仙字”。此地亦因之称为仙字潭。唐代韩愈译之为“诏□(原注:阙一字)黑视之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癸神书急急”;唐代李协辨之为“泉漳两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水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20世纪初尤其是50年代……[详细]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永安抗战文化遗址群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挹秀楼、渡头宅(羊枣被捕处);羊枣等12位文化人士囚……[详细]
  时代:元地址:中国福建省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因而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