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时代:宋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相门内干将东路甲辰巷南首此塔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采用青砖仿木结构,高6.82米,底边宽0.51米。各层均以相间的菱角牙子和板檐砖叠涩挑出腰檐,檐下壁面隐出阑额、柱头枋与转角铺作,檐上架设平座,八面间隔辟壶门和隐出直棂窗,四门四窗的位置逐层相错。该塔始建年代不详,因其结构造型与苏州地区现存的宋代砖塔相似,且标示于宋代平江图上,故长期认为是宋塔,但对塔砖所做的“热释光”抽样测定显示其烧制于晚唐至五代末期,且塔在建造细节上尚存有一些唐代建筑的特征,故准确年代仍待考证。清代《吴门表隐》记载苏州城中有七座小型砖塔,今仅存此塔。民国时期塔身曾被围入民房,在1993年的……[详细]
  高邮当铺位于高邮城北门外人民路西侧,开设于清代中期,房屋整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基本上呈五排五进,原有房屋80多间,其中有柜房3间、客房3间、首饰房24间、号房30余间、更房、生活用房20多间;核心精华部分存箱楼(首饰房)保存较好,且四周是高大的风火墙,外看像一座方形城堡,整个楼房给人以森严神秘之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典当遗存。高邮当铺的发现,为研究清代江苏地区的典当制度及民居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2001年该当铺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该建筑位于南京市湖南路10号。该建筑建于1910年,是一幢西洋宫殿式的建筑,气势宏伟。该建筑由我国著名实业家张骞及其学生孙之厦仿用严整对称的法国古典式建筑形式进行设计建造,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砖木结构、二层,主楼建筑面积为5610平方米。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江苏咨议局所在地、清政府时期张勋的提督府;1911年辛亥革命的先驱曾聚集于此,商讨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912年国民政府将临时政府参议院设在此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此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35年以刺杀清廷摄政王而名噪一时的汪精卫……[详细]
  太仓石拱桥位于江苏省太仓市城区致和塘上。太仓石拱桥共三座石拱桥:周泾桥、州桥、皋桥。周泾桥在东门,元至顺元年(1330年)建,三孔,桥面宽近5米,长17米,中孔高近5米,石栏精雕花卉禽兽。皋桥在西门,单孔桥,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建,桥长15米,宽3米多,有桥耳四个,顶面刻碗花,桥耳下用抹角柱。州桥在府南街南,元天历二年(1329年)建,原名安福桥,因桥心正对州府门,故更名州桥,长16米,宽3米多,原三孔,现仅存一孔,桥面沿石正侧面有乳丁,两侧有圭脚。2006年太仓石拱桥作为元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京人化石地点是南京猿人的发现地,位于江苏省江宁县汤山镇西1公里处。化石出土地点为宁镇山脉中的雷公山石灰岩溶洞一一葫芦洞。1993年3月13日,当地在对汤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期间,在洞南侧下方的小洞内挖掘出一具人类颅骨化石;4月17日,南京市博物馆的专业人员清理农民挖出的动物化石时,又发现一具人类颅骨化石;同年12月10日起至次年1月16日,由吕遵谔领队,对发现两具颅骨化石的葫芦洞小洞进行了发掘,1月8日在小洞东南角的化石层下部发现了一枚人类牙齿化石。伴随一系列发掘中还有肿骨鹿、棕熊、貉、中国鬛狗等十多种古动物化石的发现。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详细]
  泰州城隍庙位于泰州海陵区邑庙街二十二号。泰州城隍庙又称邑庙,是江苏省境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泰州地区规模最大的道观。始建于唐代,北宋以来曾经五次翻修。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南北总长124.47米,占地5300多平方米。大门外八字墙分列两侧,前后以子午线为中轴,分山门殿、审事厅、大殿三进。山门殿,审事厅各五间,大殿十间,二十四司三十间和地方庙、三班六房、土地福神祠二十二间,共七十二间房屋。其中山门殿、审事厅、二十四司为明代建筑,大殿为清初建筑。每进连接天井的左右两侧皆建有对称的厢房,从而使每进殿宇都自然形成一组四合院落。泰州城隍庙建筑风格和体量均与泰州旧州衙相似。第一进山门殿,设有三个方……[详细]
  云岩寺塔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云岩寺塔五代周显德六年(959)苏州市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云岩寺塔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俗称虎丘塔。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的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吴越钱弘□十三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至清咸丰十年(1860),曾7次被焚,塔刹和塔身顶部及各层塔檐、平座栏杆均毁坏。元至正四年(1344)、明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3~1419)、正统三年(1436)、崇祯年间(1628~1644)进行过修缮,现塔的第7层就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前后改建的。1961年中华人民……[详细]
  小盘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树巷58号。原为清光绪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宅园,占地约5000平方米。园在宅东,由回廊花墙分隔为东西两部,南有假山一组,北有曲尺花厅三间,三面有廊,厅南院中有湖石山一组,间植林木花卉。厅后为一广池,有廊道与池西水阁相接;阁三面临水,与池东湖石盘谷山峰遥遥相对,池东岸山峦起伏,一峰突起,湖石嶙峋,形似群狮,有“九狮图山”之称。山下为洞谷,由洞口接石梁可达北岸,又有洞口通池东南游廊。山上有小亭,于此可俯览东西两部园景,池西北有南向楼屋三楹。园东部置蝴蝶厅三间,缀以花木山石。整个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园西部住宅,东西两轴,前后各三进,总建筑面积约2000余平方……[详细]
  莲花桥和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莲花桥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高宗弘历二次南巡而建。因建于莲花埂上,故名,又俗称“五亭桥”。咸丰间桥亭毁于兵火,光绪间重修,1933年邑人募资又重修。1949年后,数度整修。桥南北跨瘦西湖上,上置五亭,用28根大红圆柱支撑,下列四翼,正侧共15个券洞,南北总长5799米,青石砌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桥基平莲花桥,结构独特,造型优美。桥身为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详细]
  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办事处西诸曹居委会南部,处于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之间的冲积平原上。藤花落古城由内外两道城垣组成。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北长435米、东西宽325米、城周1520米。墙宽21~25米、残高1.2米,由堆筑和版筑相结合筑成。内城有城垣、道路、城门和哨所等。内城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南北长207~209米、东西宽190~200米,城周806米。墙宽14米、残高1.2米,主要由版筑夯打而成。内城墙体夯土中均发现非常密集而又粗壮的木桩。外城为生产区,外城垣有明显的防洪功能。内城为生活居住区。在内城里发现30多座房址……[详细]
  它坐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33号。该电台原先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民党领袖深感“主义急于灌输,宣传刻不容缓”。1928年2月,陈果夫等人提议设立广播电台,获得通过。1928年8月1日开始播音,是国民党主要宣传工具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建立的现代通讯工具,其规模和功率当时被称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电台的首任主任是徐恩曾,第二任主任是吴道一。2011年12月23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结果,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台旧址入选。现为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基地,有一座发射机房、一座配电房……[详细]
  天香小筑为中西合壁式花园别墅。1935年由洞庭东山席家花园主人席启荪所建,一度被汪伪省长李士群占为公馆。解放后由党政机关使用。2001年辟为苏州图书馆古籍部。占地2664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住宅在西部,现存建筑呈回字形格局,有大厅(鸳鸯厅)、主楼及东西两厢楼。三幢楼组成品字形。园在主楼东侧,作横长方形,占地1000平方米,园中堆土叠石为山,砌石阶小径,山上建有六角凉亭,树木葱茏。该宅园以苏州传统第宅庭园布局和结构形式为基调,吸收了北方建筑风格,同时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征,在外观、装饰等方面较为别致协调。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天香……[详细]
  金坛土墩墓群2005年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大抢救,是江南土墩墓发掘历史规模最大一次。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极大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内涵,特别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确定江南土墩墓不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一墩多墓的现象明显较一墩一墓普遍;确认堆土掩埋与竖穴土坑共存;首次发现一墩多墓的向心结构布局,具有浓郁的江南土著特色;发现形式多样的墓葬建筑遗存;首次发现土墩墓的墓地界域;确认土墩墓存在着以器物组进行祭祀等复杂多……[详细]
  焦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飘浮在烟波浩渺的扬子江心,素有“浮玉”的美称。闻名于国内外的焦山碑林就座落在这座江心岛山上,焦山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一批,共有460余方,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山碑林按其碑刻内容,分三类重新排列。第一类为艺术类,有南朝《瘗鹤铭》,宋绍圣《畜狸说碑》,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宋刻《瘗鹤铭》,明翻刻《开皇兰亭碑》,清王延龄重摹《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等。其中《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所谓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详细]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为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1978年以来,南京博物院先后六次对寺墩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中心为一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人工堆筑土墩,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80米,分布有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最高级的贵族墓葬。2016年至今的最新考古勘探确认,寺墩遗址面积约7.640平方公里,围绕中心土墩共发现遗存70余处。寺墩遗址周围还有象墩、青城墩、高城墩、邱城墩等重要聚落环绕,基本可以确认其为良渚文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可能是与良渚古城相类似的文明中心区域,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总体格局和中国文明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地层堆积及清理的两座墓葬,寺墩遗址分……[详细]
  茂新面粉厂是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宗敬、荣德生等于1900年筹资创办的,是荣氏家族创办得最早的企业,原名保兴面粉厂,后改称茂新面粉厂,又更名为茂新第一面粉厂。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当时享誉全国,还曾远销英、法等国及南洋各地。抗战期间厂房被炸,设备受损。1945年重建,并由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先生出任厂长。至1932年,荣氏兄弟已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9家,成为当时国内资本最大的实业家之一。茂新面粉厂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之缩影,其影响之大、保存之完整,不仅在无锡,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十分罕见,完全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无锡市政府和文物单位为了让旧址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原址成立了民族工商业博物馆。2……[详细]
  第一山题刻,盱眙县城第一山公园内因在淮水之南,古称南山。后来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诗抒怀,刻石留记。第一山所属范围内的敬一书院、试院、文庙、瑞岩观、县署等处,原有题刻172块,现尚存139块。按类型分,有摩崖99块,碑刻40块;从朝代看,最早北宋,最迟民国。上述题刻,有朝廷官府要员留记。如南宋吏部尚书余瑞礼、龙图阁学士曾考蕴、开封知府吕嘉间等。有文人学士的手迹。如米芾在第一山秀岩留下题名石刻二块。贺铸题有《上已晚……[详细]
  东山村遗址,在张家港市南沙乡东山村,西距香山500米,北距长江2.5公里。据初步调查,古文化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9年和1990年苏州博物馆和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两次发掘,发现有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遗存。马家浜文化遗存发现有圆形和半圆形柱洞的屋基,并有芦苇、稻草、竹木、稻谷、灰坑、红烧土等遗迹,出土了陶、石、玉器。遗址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倾斜,文化层高低不一,厚2.5米至3米,有连成片的大面积红烧土和大量陶片,是一处大型原始村落遗址。出土器物有陶罐、鼎、壶、盘、豆、杯、钵、石锛、凿、斧、刀、砺石、玉镯、璜等。该遗址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墓葬8座,……[详细]
  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位于于南京市中山北路101号至103号。该建筑坐西向东,由著名建筑师过养默设计,始建于1932年7月,建成于1933年5月,总体院落占地面积18923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西式建筑风格,主楼原高三层,另有地下室。近期,为扩大办公面积,产权单位在部分主楼上加盖白色屋顶建筑一层,现主体后半部分为四层。整个建筑外观呈“天平”状,前面平面呈“山”字形,有“执法如山”之意,又寓意“清若水、明若镜、平若秤”。其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有建筑276间。该建筑内部为木制地板和拂手,主建筑前另建有水池,水池正中建有圆柱莲花碗,寓意一碗水要端平。前面门楼呈拱形,整个布局庄重大方,给人……[详细]
  在南通市启秀路17号院内。在历代《通州志》上 太平兴国教寺称为,俗称东寺。寺内清道光九年(1829年)的碑刻称其为太平兴国教寺。该寺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一1173)。据记载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殿曾毁于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建,清道光时重修。据记载,寺庙原有金刚殿、地藏殿、朝宫殿等,现仅存大殿。大殿木结构,重檐以山顶,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平面近于方形,明问四金柱下置浅雕覆盆式柱础,后两金柱为瓜棱形。屋架坡度缓和,外檐斗宫栱,明间三朵,次间一朵,梁用月梁并做琴面,门窗槅扇较为古朴。?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