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的地介绍慈寿寺塔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名永安万寿塔,俗称慈寿寺塔,亦称八里庄塔。慈寿寺及塔是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寺废,仅有孤塔子存。位置:位于海淀区玉渊潭乡八里庄塔为八角13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仿天宁寺辽塔建造。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上面有40个小龛,刻有200多个人物,体态形式各异。上面是3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有砖雕券门,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其余四面为券窗,门窗两侧原有泥塑金刚力士神像,现已残破。密檐上每根檐椽都挂有铁制风铎,共3000多个;每层檐下均有24个佛龛,内供铜佛。塔刹为铜质鎏金宝……[详细] |
![]() | 介绍位于香山东麓,原名碧云庵,始建于元代,为西山风景区中最完整的一座寺院,颇像西湖的灵隐寺。全寺面积4万平方米,内有罗汉堂、孙中山纪念堂、水泉院、金刚宝座塔等名胜。寺里风景秀丽,松柏参天。山门外边是一座悬空石桥,沟旁高槐大柳,沟底水声潺潺,四季不涸。门前有一双颇负盛名的石狮子。从山门到寺顶共分六层。山门内的中轴线上有四层大殿,殿后两厢是生动高大、威武勇猛的哼哈二将。前殿是胖乎乎的弥勒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殿。殿内有雕饰精美的金龙藻井、金色蟠龙,正中是释迦牟尼讲经时的雕像,周围是他的门徒和罗汉。大殿后面是装饰一新的孙中山纪念堂,院内松柏合抱,草地如茵。堂上是孙中山先生的塑像。院里还有孙中山先生的事迹……[详细] |
![]() | 北京天宁寺舍利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57.8米。砖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台上。大平台上是两层八角形平台塔基,塔基上为雕有莲花、狮头、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莲花座。莲花塔座上为高大的塔门层,塔门层以上为十三层密檐塔层。塔一般为“七级浮屠”,十三层为最高级别,一般为皇家特许。天宁寺塔上过去每层还悬挂有铜塔铃,迎风作响,悠扬悦耳,声闻数里,到清代铜铃渐落。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宁寺塔塔高57.8米,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详细] |
![]() | 沿着天安门广场西侧路一直向南走,可以看到一条不太宽阔的巷子,这里就是西交民巷。清末民初,因为与西交民巷毗邻的东交民巷是外国银行集中的地区,促使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资本银行纷纷在其西侧——西交民巷内设立机构。如今这条当年的“金融一条街”已从繁华转为平静。数栋气势恢宏的近现代建筑,可以成为当年曾经繁荣的佐证。大陆银行旧址位于西交民巷东口,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是我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式建筑质量最高的一座。建筑的内部正在装修,屋顶装有现代吊灯,装修风格高端。工作人员说,未来这里将作为银行高端客户的专区。大陆银行旧址的门窗多数进行了更换,有的已更换为塑钢窗户。紧邻大陆银行的是已改为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保商……[详细] |
![]() | 长椿寺,位于北京长椿街。山门东向,有前殿、大殿与后罩楼,虽有改建但原有建筑基本完整。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明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用以居水斋禅师,水斋大弟子为神宗的替修。神宗赐额“长椿”,意味着神宗祝愿他母亲健康长寿。李太后死后人们叫她“九莲菩萨”,所以长椿寺里一直保存着一幅九莲菩萨像。另外,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因想念他的生母孝纯刘太后,让画家画了一张刘太后像,也挂在长椿寺内。光绪年间两幅画像只剩下刘太后像,在“0”期间,刘太后像也丢失了。在长椿寺中原来还有一座渗-佛铜塔,高1.5丈,铜塔已移至万寿寺。长椿寺在康熙年间因地震颓毁,后由首辅冯溥捐资……[详细] |
![]() |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处清末民初仿欧洲古典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北侧张自忠路3号院(原铁狮子胡同1号)(北纬39°55′58.29、东经116°24′31.68),该建筑皆建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其前身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该建筑群由英国留学的中国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于1907-1909(宣统元年)年建成。共有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该建筑群是晚清最高的军事指挥系统单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作为袁世凯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并于192……[详细] |
![]() | 安徽会馆是旧京著名会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原为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2006年05月25日,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康熙年间,洪?创作的《长生殿》曾在这里的大戏楼演出。继孙承泽之后,清代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居住,如乾隆朝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刑部员外郎孙星衍、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红楼梦》而闻名的刘位坦等。同治八年(1869)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建安徽会馆,同治十年落成。与其他省籍会馆不同,安徽会馆只接待在职的州、县级-和副参将以上的实权人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详细] |
![]() | 姚广孝墓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日伪时期,此塔被盗。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详细] |
![]() | 景泰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部金山口,明朝景泰帝朱祁钰(公元1450-1458年)的陵寝。朱祁钰是明英宗之弟。1449年,英宗在与蒙元残余军队的作战中被俘,朱祁钰临危受命,立国号景泰,并打败了蒙元残余势力,使得英宗返回京城。英宗重新夺回王位后,将朱祁钰废为亲王,并在其死后以王爷的规制葬于京西金山口。至宪宗时,才重新以皇陵规制营建陵寝。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11米,规模较大。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现在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详细] |
![]() | 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东部。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承恩寺占地约30亩,共计四进院落。寺之东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殿、后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寺庙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形似碉堡,为明、清寺院所罕见,据传寺内还有地道连通各处。原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亦皆有壁画,现仅存天王殿的四铺壁画。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在祥云中飞舞腾跃,栩栩如生,反映明代壁画艺术的多种风格,非常珍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寺内尚有明碑两座:一为皇上敕谕碑,明正德八年(1513年)立;一为吏部尚书李东阳撰记,正德十年(1515年)立。2006年5月,承恩寺作为明至清时期的古建……[详细] |
![]() |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和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正金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2001年06月25日,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详细] |
![]() |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地区。玉泉山早在金代就建有“芙蓉殿”,称玉泉行宫;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再次大加修葺,增建了玉峰塔等景观并命名了“静明园十六景”。静明园分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两大部分,分别包括若干景点,共同构成了静明园的别样风景。静明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遭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焚毁,许多景观无存。2006年5月,静明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位置北京海淀区颐和园内玉泉山小……[详细] |
![]() | 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现存大门、前殿、后殿。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对外开放,1992年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天祥祠庙小(仅600平方米)神大,2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吟颂《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缮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复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过图表、照片、绘画、实物等,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201……[详细] |
![]() | 普渡寺位于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代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普渡寺始建于明代清初,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式中少见。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据古建专家介绍,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就这一处。2013年5月,北京普度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渡寺前巷游玩时间:建议30-40分……[详细] |
![]() | 四九一电台旧址是北京市朝阳区一处近现代广播发射电台日式建筑群,又名为双桥电台,又称民国海军通信基地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双桥村,始建于公元1918年2月21日,于1923年7月底竣工。共建铁塔6座、高200多米,发射机楼一座,及7座宿舍小楼,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均为日式建筑风格。主楼为二层小楼,周围是配套建筑,周边有发射塔。截止到2013年5月存有5座建筑。四九一电台旧址是中国最早的电台,历经了北洋军阀、日伪统治和国民党政权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向世界各地的报道中国开国大典的情况,因此1997年它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详细] |
![]() |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其中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积极筹建女高师,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详细] |
![]() |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一生撰写了许多著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1979年,鲁迅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故居,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同年5月搬来居住,一直到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去到南方。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是住在这里。……[详细] |
![]() | 大高玄殿在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道观,后世多有修缮,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面有两重绿琉璃仿木结构券洞式3座门,门后为过厅式的大高玄门,大高玄门前原有旗杆(现仅存石座),后有钟鼓楼,正殿名大高玄殿,面阔7间,重檐黄琉璃筒瓦庑殿顶,前有月台,左右配殿各5间;后殿名九天应元雷坛,面阔5间,两旁配殿各9间,现存主要建筑自垣墙所开辟的3座门,护以石栏,内有大高玄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高玄殿、九天应元雷坛、庑殿,最后是一座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详细] |
![]() | 万佛堂位于房山区西北云蒙山南麓,有殿宇3座,为青砖发券无梁殿,该殿始建于唐朝,曾名“大历禅寺”,现称“大历万佛龙泉宝殿”,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殿内墙壁上有唐大历五年镶嵌的长23.08米,高2.47米、由31块汉白玉镌刻的“万菩萨法会图”巨幅浮雕,其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难得的一件唐代浮雕艺术珍品,万佛堂的下面是天然形成的溶洞-孔水洞,洞中有泉,水势汹涌,其源头深不可测,房山八景之一“孔水浮舟”便指此地,洞口有碑记,洞内岩壁有隋唐时期的刻经和石佛造像,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清淤时出土7条小金龙,又为此洞增添了神秘色彩。地址: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街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详细] |
![]() | 妙应寺白塔,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位于新街口街道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是汉、蒙、藏民族团结和中-尼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具有较高……[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