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红色旅游景点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位于泰宁县大源行政村下大源自然村。戴氏官厅是戴氏村民建造的在古驿道上专门接待过往宾客的一所民居。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设在戴氏官厅,主席严广兹,财政委员林维录,粮食委员戴崇杰,同时还建立了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游击队长严良寿。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大源乡革命委员会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契约、筹款筹粮等活动。1933年10月,大源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当年大源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队伍。1934年3月,红5军团在此成立了13师师部,师长陈伯钧。红13师38团驻扎在大源村,战地指挥部设在戴氏官厅。红13师38团是新桥反击战的先头部……[详细]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枧头新街。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打阵地战、堡垒战,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敌人步步逼向建宁。1934年1月至5月,红军在建宁的北线和东线相继开展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岽、武镇岭五大阻击战,以保卫中央苏区、保卫赤色建宁。期间,聂荣臻、林彪奉命率红1军团两次进入建宁参加建宁保卫战,并直接指挥了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设于溪口镇枧头村。建宁保卫战失败后,红1军团逐渐西撤。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枧头下新屋)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坐东朝西。正厅面阔5间,进深7柱,由门厅、一进天井、正厅、二进天井、上……[详细]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位于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距村部东面约500米。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在富口荷山司令部下达进攻沙县城的命令。11日,红4师由夏茂出发,取道水头、罗溪、焦坑岭,进入县城东北之下杰、桦溪地区待命;红5师由富口出发,经鸡马寨,进入县城北之畔溪附近择地集结,并准备攻城器材,待命攻击;红6师主力集结于富口待命,并以通往沙县道路沿途的鸡马寨、十五里亭、上半溪等地分驻一连,以维持与沙县间联络;军团司令部随红5师行进。为了便于指挥,军团司令部于11日移至距离沙县县城约2公里的西郊横庵,做好攻取沙县城的准备工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始建于清代,由前空坪、主殿、两侧护厝等建筑组成,1958年被拆除。现存建筑于1982年由群众集资在原地重建,1986年扩建,建筑坐西朝东,占……[详细]
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
  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位于明溪县雪峰镇西大路163号。1933年7月,按照中共临时中央的战略部署,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以红3军团为基干的红军东方军进入宁清归苏区作战。在围攻宁化县泉上土堡的同时,于9日克复明溪县,解放了明溪、清流全县和宁化东北大片土地。明溪县的-民团头子叶大增、严明汉等连夜逃往邻县。红军东方军进入明溪后,在县城内设政治部和司令部,在西门蔡家设被服厂,在西门李家大厝设兵站,并在儒学街李家大厝、东门城内杨家大厝、西门外蔡家大厝设红军临时医院,收治了伤病员300余人。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原为雪峰镇蔡家祖房,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院墙、院坪、下厅、天井、上厅等组成。房屋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9.65米。占地面积约493平方米。主体建筑上厅面阔五间,进……[详细]
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
  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复兴社区民主街13、15号之间。1932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广昌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红5军团作为战役总预备队,协助红1军团、红22军消灭建宁、泰宁敌人。10月18日,红军攻克建宁县城,红5军团司令部进驻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10月下旬,红5军团第15军负责筹建中共建宁临时县委,由红15军军委宣传部代行县委工作。12月底,红5军团北出黎川,参加黄狮渡战斗。1934年1月至5月,红军投入重兵保卫建宁,红5军团参加了保卫建宁的邱家隘、将军殿、雪山岽、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仍驻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5月16日,建宁县城失守,在建宁的红军主力部队向建宁西南和宁化县撤退,红5军团司令部撤离建宁县城。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原为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在……[详细]
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暨大型群雕“红军颂”
  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革命文物114件、图片348幅。陈列展共分七大部分:闽山赣水红一角、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千里回师歼顽敌、四破铁围奇中奇、残阳如血染征程、苏区精神永传扬。大型群雕“红军颂”分五个主题,分别是:浴血奋战,攻城克坚;前赴后继,勇战顽敌;--远瞩,运筹帷幄;发展生产,踊跃支前;战略转移,送别红军。全面再现了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战争的壮阔历史画卷,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于2009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07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详细]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东岳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洋坊村村口。1930年9月15日夜,不堪忍受地主豪绅长期剥削和压迫的清流李坊、洋坊、洋背、黄竹潭及桥头等地群众,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与驻曹坊红军的支持下,由渴望翻身的农运骨干李光耀等人带领,手持大刀、长矛、锄头、鸟铳等武器齐集洋坊东岳庙,誓师举行联合武装暴-动-。暴-动-农民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号称清流南门外第一家的大土豪罗开水的住宅,强行收缴了罗家的-支弹药,当众焚毁了各种契约,并打开罗家谷仓,将仓中稻谷全部分给各村群众。暴-动-取得了成功,随后建立起清流境内第一个红色政权。东岳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该村杨、吕、赖、陈四姓共同出资兴建,主要用于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也是四姓族人商讨事务和制定乡规民约之所,至今已历400多年。东岳庙历史上曾几度兴废……[详细]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在长校一带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谢、黄石坑、长校和江坊等乡苏维埃政权,其中长校乡苏维埃和红军101团团部就设于李日长兄弟住宅内,直至1932年3月101团随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离开清流止。嗣后,红12军所部、由福建红19军改编的红34师等红军在此活动时,亦曾先后将指挥机关设置于此。现旧址内仍存有红军宣传标语50余条(幅),其中清晰可辨的就有49条(幅),是清流现存红军标语最多之处。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年,有一进二厅、左右厢房、天井并横屋,大小20余间,面积约400余……[详细]
叶炎煌故居——联芳堂
  叶炎煌故居——联芳堂位于大田县华兴乡京口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为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由北至南依次为门庭、内雨坪、下堂、天井、正堂及两侧护厝。叶炎煌1909年11月,出生于联芳堂,1919年,举家迁到厦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厦门市委书记,是厦门市区委机关重要工作人员。1929年初,受中共厦门区委委派,叶炎煌返回家乡开展建党工作,并迅速发展了三名党员,成立了中共大田特支。1934年8月,厦门中心市委机关遭国民党破坏,叶炎煌因身份暴露被捕,同年十月在福州保安处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保护范围:东至墙体外20米,南至墙体外20米,西至墙体外20米,北至围墙外10米。2018年,叶……[详细]
大众山游击据点遗址
  大众山游击据点遗址位于三元区中村乡大焙坑村东300米。1944年春后,大田的革命形势紧张,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位于大田、永安、沙县和三元四县交界的三元县中村乡大焙坑村建立新游击据点。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这里建立交通站,培养了吴禄星、陈全东等当地积极分子,大焙坑村成为游击队休整、学习、训练住地。吴禄星等大焙坑村的村民为游击队送粮送菜、传递信息,支援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大众山周边开展游击斗争。1945年5月,闽西北游击队在尤溪石头坑遭敌袭击,突围后退往大焙坑据点休整。撤离后,留下数名伤员,由大焙坑村吴禄星、吴禄斌及其母亲等护理,约半年伤愈后回到大田。大焙坑村大众山是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闽西北开展游击斗争时,由大田转到沙县的火种保留地,也是过渡地和中转站。大众山游击据点遗址大众山海拔500……[详细]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
  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位于宁化县淮土乡上街镇凤山村,年代为1934年。简介:由红军街(凤山村24-30号、31-33号、23、34、39、3、17号等7处古民居)和五通庙、王宅、红军井、红军看病所等四处建筑构成。1931年至1934年期间,红十二军、红三军团第四师等多支部队驻扎在凤凰山今凤山村等地,不少红军伤病员在红军看病所疗伤。凤凰山红军街,明末清初始建,沿街两侧现存59栋土木结构传统建筑,建筑临街一面均设有店铺、作坊等,街面以卵石铺设,设排水沟。1929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化,路经凤凰山并在此处安营扎寨。1934年中央红三军团第四师及驻宁化各部队1.4万多红军在此集结待命,10月初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凤凰山红军长……[详细]
中共沙县下南区委遗址
  中共沙县下南区委遗址位于沙县青州镇涌溪村。1947年冬,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城工部延古欧中心县委书记杨良言,因逃避国民党追捕而转到涌溪小学暂住,翌年1月始返南平。临走前,杨良言交代地下党员张子谦在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便可建立区委或县委。1948年初,中共管前支部已有党员20多名。为适应斗争需要,1948年2月25日,在中共管前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沙县下南区委。张子谦任书记,陆昌隆、肖--、乐家辑、胡兆铨、胡盛鸿、谢元善任委员。区委成立后,开展秘密活动,发展党组织。先后在青溪乡(今青州镇)发展14人入党,策划竞选乡长成功和举行青溪起义。在县城到沙县师范学校开展--,取得阶段性斗争的胜利,并发展党员4名。中共沙县下南区委遗址位于青州镇涌溪村的中部,因沙溪口水电站建设而淹没,全村于1986年整体搬迁……[详细]
夏坊乡苏维埃政府遗址
  夏坊乡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夏坊乡中学校园内。1932年3月,在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的帮助下,鳌龙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受鳌龙区苏维埃政府管辖的夏坊乡也于4月4日在夏坊玉皇楼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夏坊乡苏维埃政府。夏坊乡本地人周老赖被选为主席,大会还选出副主席、分田委员、文书、农会代表。1934年4月上旬和6月上旬,乡苏维埃政府曾两度遭受-民团袭击,周老赖等乡、村苏维埃干部,进步群众李其勋等惨遭杀害。此后,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乡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参加红军,或加入游击队坚持斗争。玉皇楼,清代歇山式木结构二进建筑。1987年4月,玉皇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16日,夏坊乡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玉皇楼被洪水淹没2米,部分倒塌形成危房。为确保夏坊中学教学活动正常……[详细]
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
  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位于梅列区陈大镇砂蕉村布头土堡一民房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从明溪进军解放沙县期间,红军工作队到砂蕉村做宣传,筹粮筹款,驻扎于此。1934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红7军团在闽西北苏区开展运动战,伺机消灭敌人,以支持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红7军团19师57团由明溪过紫云村至砂蕉村,驻扎在砂蕉村。红7军团19师57团设置于布头土堡一民房内,团长王蕴瑞等在此居住和指挥战斗。红57团驻扎砂蕉村期间,在砂蕉和列西、城关、白沙、翁墩一带发动群众,筹集了大量战斗物资,为红军强渡沙溪河,消灭敌80师两个营打下基础。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建于清末,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为180平方米。该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2米,通进深10米,两侧为民居,屋前有一古官道过小……[详细]
洋溪乡农会旧址
  洋溪乡农会旧址位于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老街洋溪福音堂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期间,红军东方军一部向沙县南面进击,拓展红色区域到洋溪乡,驻扎在上街村民房内。红军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在洋溪乡多处民房白墙和黑砖墙上留下多条标语,大力发动群众;帮助建立了洋溪农会,主席邓日福;洋溪乡农会成立后,在红军的帮助下,带领群众打击了洋溪一带的土豪地主,筹集了粮款,并发动群众采集草药运送到沙县前线,支援红军东方军解放沙县。红军攻下沙县后,组织群众到沙县挑运战利品。洋溪乡农会还在洋溪乡开展了扩红活动,动员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队伍输送了有生力量。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洋溪乡农会活动也随之结束。洋溪乡农会旧址原为洋溪乡基督教教堂,始建于1923年,存有洋式教堂1座,中式牧师楼1座,面积达67……[详细]
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
  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邱氏民宅位于宁化县水茜乡石寮村大屋下3号。为保障红军及游击队弹药供给,中革军委要求中央苏区各省军区及军分区建立兵工厂,尽最大努力生产武器弹药、维修损伤-械,保障参战部队的作战需要。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即宁清归军分区)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于1933年秋在彭湃县河龙区石寮乡(今宁化县水茜乡石寮村)大屋下设立兵工厂,厂房设在邱氏民宅。兵工厂建立后,主要为参战部队生产-、手-、维修损坏-械。1934年5月彭湃县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后,该兵工厂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2月,彭湃苏区沦陷后,兵工厂人员随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及所属红军部队一并转移。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邱氏民宅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17平方米,为抬梁穿斗混合木结构,左右厢房局部损坏改为砖混结构,整体建筑保存较……[详细]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
  留坑村李德炳住宅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嶂下小组五号李德炳、童春花住宅。1931年1月,红12军34师101团从长汀马屋到长校一带开展工作,先后帮助建立了荷坑、茜坑、下谢、江坊、长校、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及河排、沙坪、黄坑、茜坑、留坑贫农团,此处标语即是在这一时期所书。标语共有4处,位于该民宅正厅两侧及过道。正厅右侧为:“发展民族革命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左侧为:“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以上三幅落款为红军进卫宣。过道一条为:“消灭地主武装”,无落款。其中“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标语历经80年,墨色如新。李德炳、童春花住宅为两进式土木结构的单层瓦房,中为天井,左右各有厢房一间,右有横屋三间,面积约180平方米。住宅右侧为山地,左侧为农田。……[详细]
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
  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年代为1932年。简介:由张氏家庙(下祠)、三圣庙、维藩桥与玉屏德润亭组成。1929年,石碧村建立党小组,村民纷纷入农会、闹暴-动-、建政权、当红军、支前线、打土豪、分田地,积极投身革命。1932年8月,红军独立第七师成立,第二年在石碧村张氏宗祠设立红军独立第七师野战医院,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保护范围:张氏家庙(下祠):东至32米外水塘,南至山墙滴水外10 米,西至围墙滴水外10 米,北至辅房滴水外10 米。三圣庙:东南至32米外水塘,西南至张氏家庙(下祠)矮围墙外10 米,西北至后屋滴水外10 米,东北至砖混建筑墙基外10 米。维藩桥与玉屏德润亭:建筑滴水向外延20米。2018年,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详细]
红军南门(迎薰门)战斗遗址
  红军南门(迎薰门)战斗遗址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复兴社区。在1931年5月31日红军攻打建宁城战斗中,红12军为攻城右翼部队,从溪口镇的枧头村直插南门,在南门外控制水车岭以南的一片山头,截断国民党军撤往宁化、归化的道路,并在南门下抢渡濉溪,占领水南以东山头。下午,红12军从南门攻入城内,与红3军团协同作战,18时结束战斗,攻占建宁城。1934年5月16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保卫建宁战中,国民党军于9时30分从万安桥、东城门进入建宁城,闽赣省机关及中共建宁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等从南门撤出建宁城,向建宁西南的均口伊家、客坊及宁化等地转移,红军在此阵地掩护闽赣省机关等转移。红军南门(迎薰门)战斗遗址为建宁古城南门,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建宁城战斗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建宁保卫战的关键阵地之一。……[详细]
罗炳辉旧居
  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1930年6月至1931年1月间,罗炳辉曾多次率领红12军进入清流里田、田口、长校一带活动,并先后帮助建立起荷坑、下谢、长校、江坊、黄石坑等乡苏维埃政权和里田区苏维埃政权。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入驻里田罗氏家庙,并在此领导开展对敌斗争和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及分田分地工作。1931年2月,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罗炳辉再次率部进入宁化西南部,并分兵直入清流、归化。在清流期间,他仍居罗氏家庙。罗炳辉旧居罗氏家庙始建于晚清时期,为单进砖木结构建筑,由上下两厅组成,面阔3间,进深6柱,面积399.64平方米。该遗址保存较好。罗炳辉旧居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