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旅游

亳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记载,枣木桥在城东南九十里,系东南界。南接凤台,东接怀远,三县地界相接。立有碑,民间称之为找母桥。相传,有二夫妇都快到四十岁时才生下一子名叫朱山。朱家男耕女织,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恩爱,儿子聪明可爱,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是其乐融融。朱山刚满三岁的时候,战争爆发,朱山的父亲被抓上了前线,不久便横尸沙……[详细]
  现在的蒙城县地图上,找不到永定河,却可以找到潘沟。潘沟在王集村,北通淝河,南通涡河,全长约30里,是蒙城县东部的一条大沟。它就是本文要说的永定河。据县志记载,蒙城县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连续9年发大水,特别是光绪三十二年水灾最为严重,遍地生蘑菇。当时的蒙城知县张其睿匿报灾情,被上司查……[详细]
  夕牛望月桥,就是县志所载的西桥。民国四年《重修蒙城县志》载:“西桥,在城西门外,即县八景之一西桥夜月处。康熙初年,玉隍庙道士孙宗玉重修。”康熙初年是1662年。既然说是重修,可知此桥创建是在此前。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这座桥解放后还有,已经破损不堪,但仍可通行。老县城西门外本来有一条南北大路,路的南段拐弯处有一条东西向的……[详细]
  龙窟也称龙窝。据说在太公(吕望)集南,离城20里。它是一个地泉,深不见底,有龙蛰居其中。如果掘开泉口就会下雨,掩上泉口,雨就停止,非常灵验。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夏五月,蒙城大旱,连月无雨,土地裂口,禾苗枯干,官民焦急万分。这时有人说了龙窟的事,说是:“很久以前,有个人挖地挖到一个地泉,泉口大如斗,泉深不见底,他……[详细]
  在蒙城县境内,涡河两岸曾有着闻名遐迩的张氏两花园。城东三十里涡河北岸,与双涧集隔河相望的张花园,占地三十亩,规模较大,通称“大花园”,又名“张氏别墅”。花园的主人名叫张士彦,字秀斋,世居蒙城,曾任镇江府丹徒县令。相传,清末民初,盗贼四起,世道不平。张士彦辞官归里,溯水北上,由江入淮,由淮入涡;行至双涧集西头河下,已是夜……[详细]
  据明、清《蒙城县志》载,蒙城旧有土城,开南、北、西三门。东面因涡水环绕,故未立门。明正德六年(1511)改筑砖城,增开东门及小北门(因这段涡河逐渐往东北改道),并在城墙外面开挖护城河,城内开挖内城河,以泄积水。然而内外城河的蓄水量毕竟有限,由于不通涡河,遇到大水之年,城厢内外依然积水成灾。于是又在北门外顺河街东、西两头……[详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涡河东渡口的景象和沿河风光,至今记忆犹新。从蒙城北大街到北城门,那古老的城门瓮圈里,阴森森的,发黑的墙壁上,往往贴有官府的告示,天长日久,墙上便残留着一层厚厚的发霉的痕迹,因无人刷洗,发出了酸味。出了城门,便是东西向的顺河街,沿街是一家接一家的饭店和熟食摊点;行人经过,店里发出招徕顾客的吆喝声。这些针……[详细]
  白云庵曾经是一座名闻遐迩的古刹,遗址现位于我县范集乡戴园村西田庄东南直沟东岸。据《蒙城县志》记载:该庙是古坛城(北冡故城)的东门。民间传说从前有个刘氏姑娘嫁给戴姓人家为妻,婚后不久夫亡,守节不再醮。娘家为她建白云庵,让她出家为尼,因戴姓是当地名门望族,有18个庄,白云庵又成了戴氏的家堂庙,故称“戴堂庙”。此庵初建年代己……[详细]
  蒙城风月亭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当时“漆园诗社”诗友们从事诗文活动的场所。漆园诗社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本县组织较早的文学团体。当时蒙城城乡各地文人、学者中诗歌爱好者有近百人参加。诗社召集人杨景崧(名春峰)是本县百年老店“存仁堂药号”的店主。杨于1935年在其后院兴建“卧云楼”作为藏书楼,并在卧……[详细]
  在蒙城东北十五里,蒙宿公路北岸,有一座庙---奶奶庙,它修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当时唐朝初建,天下稍定,统治者为巩固他的统治,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广修寺院。大将尉迟敬德屯兵蒙城板桥桥东毕集。派人在蒙修了不少寺院,奶奶庙就是其中之一。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顶碧霞宫,有一座寺庙,叫……[详细]
  蒙城民间有七仙八景的传说。在七仙之中有一仙人当地百姓称他为刘海仙。刘海,名喆,字昭远,号海蟾,渤海人,金朝进士,十六岁及第,五十岁作宰相。一日下朝路遇两位道人,见刘行礼,请刘至其家稍坐,并向刘讨一金钱,自拿出鸡蛋十余个,把蛋垒在金钱上,刘见了大惊曰:“太危险了。”道人曰“宰相,你才真太危险呢?伴君如伴虎,对不对?”刘喆……[详细]
  蒙城老人皆知县西门内有一条南北街,名“三星街”其街名的来历,却鲜为人知。清嘉庆十九年(1814),我县著名指画家苏廷煜(曾任巢县教谕,后升江宁府教授),以年老告退,返里闲居马头街苏家巷(即今三星街),赋诗作画。其绘画作品,笔法苍古。最著指画,为世人所珍爱。晚期画作署名“九九老人”、“苏虚谷”。本地绅士能求得苏老先生一幅……[详细]
  县钟鼓楼北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东接东环路,西接北大街,名叫三报司街。这条小街的西头有一个“三报司”。“三报司”是一座小庙。“报”是因果报应,古人迷信,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要报。”“司”是主持。“三”是三个人。“三报司”是为主持人间因果报应的三个人建的小庙。这座庙很小,它建在三报司……[详细]
  蒙城是皖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县城,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县城西门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新民街,街的中段有一条南北小巷,长约300米,宽不足一米,巷内两人迎面相遇,必须侧身相让,方能通过,所以,人称“一人巷”。“一人巷”的由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县城有两个大户人家,一个姓何,一个姓李。何、李两家都在此建宅,为争……[详细]
  蒙城县常兴镇西北15华里的老李集西北首,原有一座华祖庙,庙院内有棵高大的千年古树,当地人都叫它“鸿雁树”。此树高出院墙,远远望去,好似青罗伞盖,挺拔直立。树的叶子与柿树相仿,开白色小花,花瓣中心含有米粒大的绿色圆粒;结出豆大的红果,可食,其叶子可以泡茶,茶色紫红。此树与其他树木不同,它有几个奇特之处,其一,树叶叶脉是红……[详细]
  元、明、清至民国初期,是蒙城兴建和重修寺、殿、庵、观、祠、阁、堂、府、庙宇最多、最兴盛的时期。根据民国五年的综合统计,当时全县境内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小庙宇100多所,其中县城里有22个,集镇上最多的小涧镇,有20多个,双涧镇有近50个,板桥集有45个。城隍庙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据《蒙城县志》记载,位于东门里黉巷街,西……[详细]
  蒙城西北王楼村,抗日战争后期曾为我新四军第四师师部的驻地,彭雪枫、张震等都曾在此住过。村后有一座革命烈士墓,那便是四师侦察科长罗会廉烈士墓。陵墓置于苍松翠柏之中,四周砌有花墙,中间建有纪念亭,立有碑石,碑文有四师司令部、政治部撰写的《罗会廉同志传略》,-、张震、吴芝圃的联名书挽“会廉同志千古”,坛城乡全体民众敬送的挽词……[详细]
  涡河流域,人文荟萃,历史悠久,世称道家文化的摇篮。“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布,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第四。尉迟寺,是蒙城东北22公里许町镇毕集村东的一座古庙,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建。庙座落在一个高孤堆上。今庙已无存,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人称“尉迟寺孤堆”。八十年代初,蒙城县文物部门调查发现这一……[详细]
  蒙城僧王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僧王,即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封为郡王,咸丰三年(1853)受命为参辇大臣,率骑兵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因有功,后-为亲王。同治二年(1863),蒙城县城被捻军苗沛霖(寿县苗圩人,捻军首领)部围困数月之久,城内米尽粮绝,饿死者甚多,形势十分危急。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详细]
  蒙城县城西50华里的马集镇,有一片美丽的清代建筑群,这便是马公府。马公,名玉昆,字景山,蒙城县马集镇人,清末反帝爱国名将。同治年间,他奉命率部出师新疆,抗击沙俄的侵略。他驰骋疆场,转战16载,先后收复天山南北城邑十余座,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立下显赫战功。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出师援助朝鲜,守卫平壤南大同江,与数万日军浴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