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怀化市旅游

怀化市旅游景点介绍

  吉发堆栈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为商业仓储,两进两层,穿斗构架,二楼回廊贯通,建筑手法独特,为碱韭洪江古商城的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保护范围以吉发堆栈外墙为起点,四向各至20米处。建筑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米处。……[详细]
  历史上,洪江以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成为大西南物资吞吐枢纽,被称为“湘西边陲的重要商埠”,市场货币流通量仅次于长沙,尤其是在晚清政府大开烟禁后,洪江一度成为全国鸦片的总入口,厘金局就是清政府为征收这些税收在洪江设置的税收机构。厘金局位于洪江区沅江路龙船冲13号,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时称“湖南厘金局洪江……[详细]
  汛把总署位于洪江区沅江路育婴巷3号,地处洪江古商城中心位置,为一级旧军事武装组织,是一座单进三开间木质穿斗式构架建筑,一进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效果极佳。建筑坐南朝北,单檐重屋,东边为配房和侧天井,东南角建有晒楼,主天井围在中央,有“四水归堂”之意,通风和采光效果极佳,四周还刻有“对天勿欺”,“居仁由义……[详细]
  青楼(绍兴班)建于清咸丰末年(1860),系一座四周“封火墙”围护的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单檐重屋,两进三层,层楼走道封闭,分隔有致,且隐蔽性极强,天井通风和采光效果较佳。整个建筑形态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结构布局紧凑适宜,科学合理,是研究南方行业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重点保护范围从……[详细]
  青楼(东海堂)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是一幢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一进两层,面阔三间。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别致,该建筑起初为青楼,字号“东海堂”,民国后期为当地要人住房,对研究洪江旧时的市井生活具有重要价值。保护范围以东海堂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5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20米。……[详细]
  烟馆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是一幢木质穿斗式结构的一进两层楼房,双重大门,地势较高,四周围有“封火墙”,两侧墙体为马头山墙,大门墙体既是院墙又是照壁,墙上 书有一个龙、凤组成的“福”字;天井下置有一个太平缸,缸上刻有罂粟和“寿”字,喻意为“福寿高(膏)”,其构架结构有典型的行业特征和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重点……[详细]
  常德会馆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为两进两层回廊式建筑,规模由小到大,先后扩建两进两层院落一座、加工作坊一座,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平面组合紧凑,院内地面均青石板漫铺。四周“封火墙”为房屋墙体,但不起承重作用,墙内屋宇为木质穿斗式结构,门窗装饰简单大方,是洪江古商城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建……[详细]
  苏州馆位于洪江区沅江路西侧一甲巷10号,地处洪江古商城入口处,坐北朝南,系一座“封火墙”围护的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单进三开间两层楼房,单檐歇山顶,与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建筑极为相似。八字大门外右墙中部书有“百货疋头”字样,左墙上部刻有“苏州馆”三字,屋内厅堂青石板漫铺,正房、厢房及封火墙围成两个并……[详细]
  永州会馆位于洪江区巫水路狮子楼1号,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0平方米,为永州东邑八县所建,亦称“濂溪宫”,系两进三开间木质穿斗结构的两层楼房,屋内有天井,四周有砖墙,一进二楼额枋刻有“永州东邑”、“万丰老栈”等字迹,会馆大门内外砖墙上还镶有两块规约古碑,左后墙镶有墙垣界止石碑,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具有多功能特点。……[详细]
  大佛寺位于洪江区古商城中心的岩码头正街,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5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是一幢木质抬梁式结构建筑。建有一栋两层寮房,共有8间斋堂、往生堂,为青砖窨子屋外墙壁,内为木质结构:内设大雄宝殿。清康熙七年(1668)由野云、雅云法师再度扩建。 大佛寺内共有34根直径为40厘米、高……[详细]
  财神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原为棺材铺,后取升官发财之意,改为财神殿,祀赵公明元神,系单檐重屋的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四周砖墙围护,其建筑风格独特,正房、厢房、戏台、神台、天井的构筑形态和结构布局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人文形态,对研究洪江古商城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重点保护范围从……[详细]
  报馆始建于民国29年(1940),为单进木质穿斗式结构建筑,其外部造型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特点,二楼楼梯置于厅堂,屋顶西南建有晒楼,整个建筑小巧别致,充分体现了洪江建筑文化的兼容性,对研究洪江古商城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以报馆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1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20米处。……[详细]
  洪江古城位于湘西南的洪江市,历史悠久,古称洪溪或熊溪,地处武陵武溪之地,三面环绕沅江、舞水和巫水,周边为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古代商贸主要通过水上交通运输,因此由于洪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从秦汉时期开始作为西南进入中南再到古吴越沿海地区唯一水路要道,发展至清康熙年间,已有福建、安徽、江苏、贵州及省内湘阴、宝庆(今邵阳……[详细]
  黔城钟鼓楼位于黔城镇内龙标山上。据《黔阳县志》载:宋熙宁四年(1071)在龙标山建普明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战火。成化八年(1472)重建,并拓建钟鼓楼,成化二十三年(1487),铸大钟于楼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寺毁于兵乱,钟鼓楼仍幸存。中国古代城镇中的钟鼓楼主要是用于报时,所谓“晨钟暮鼓”,也有军事上……[详细]
  芙蓉楼牌坊位于湖南洪江市黔城镇的芙蓉楼园林入口处,“芙蓉楼”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据史书记载,此楼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有一定的渊源。唐天宝七年(748),“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今黔城镇)。在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详细]
  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新营村杨家寨下面的锦江河畔,有古代遗留下来的四座相连的木制结构水碾,人们称为杨家寨水碾群。 这座古老的水碾群,曾经是清代名人林则徐取道辰水(沅水上游锦江河)前往湘西凤凰校阅营伍时借宿的地方。清道光十七年(1837),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在他著的《林则徐传》里的日记中记载:“……前往苗疆凤凰厅校阅……[详细]
  报木山寨堡位于郭公坪乡湘黔交界处,距郭公坪1.5公里。寨堡依山而建,麻阳至铜仁古驿道自寨前绕过,沿驿道南去0.5公里是川洞古碉。 报木山寨堡多为明清时建筑,现存最古的房子有300余年历史。古建筑群房屋为木瓦结构,系三间开、配两厢、设天井框架,装镂花木板壁、木条窗户,镂花是湘西苗家典型木刻技法雕刻的花、鸟、虫、鱼及虎、狮……[详细]
  锦江书院位于锦和镇,创建于清朝初期,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建的古建筑,占地1950平方米,原有头门三间、仪门三间、讲堂三间、后堂三间、东文场和西文场各十二间,还建有孔庙、泮池和状元桥。书院是当时汇集学子才俊的地方。1911年书院改为麻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八中由安徽迁到麻阳,锦江书院又……[详细]
  石龙溪属麻阳大桥江乡,距大桥江1公里,大(桥江)尧(市)公路穿寨而过,寨子依山而建,房屋为吊脚楼结构。主体房屋为三开或四开间木瓦框架,建于实地,内装木板壁,住房铺地楼木板,中堂实地;外侧配二檐,下悬空,铺木板,沿二檐房势建木条栅栏、木楼板回廊。屋后及左右以土砖砌围墙,正面中空,立堂屋即可远眺,是传承苗家建筑特点的麻阳特……[详细]
  位于兰里沿锦江河而下三里的新营。水碾群窝内水轮构造与古今水碾水磨大致相同。独特处是四座水碾每座相距二丈多,相互之间架成木桥连成一个整体。一座靠河岸,三面用石头砌成碾窝,临水一面用水柳树支撑;碾窝上面用水柳盖顶再用石块铺成碾盘,砌成圆形的碾槽;碾盘中心安装石磨;石磨透空中心,安有一条二丈多高的粗大中轴(俗称将军柱),柱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