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九仙观内,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碑;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严复书写的《修严氏宗祠碑记》;以及研究我国传教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详细] |
![]() | 设在杨桥东路17号,原为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故居。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该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纪念馆占地面积614平方米,馆内陈列《福州辛亥革命史》。纪念馆门口左右分立福建省级和福州市级的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正门属木结构,门内石板铺地,靠……[详细] |
![]() |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详细] |
![]() |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坊中十六号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三坊七巷之一。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详细] |
![]() | 介 绍 江滨公园位于江滨大道,1985年建成。园内有亭、科普画廊、花坛、雕塑等,还有种植亚热带风光的南洋杉、假槟榔、相思树、榕树、桂花等,为开放性公园,被誉为福州的“外滩”。由七个景区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河园、锦江园、金沙园、望龙园、缤纷园、闽风园和闽水园。 江滨公园虽然不大,却富有福州这个亚热带地区的公园特色。……[详细] |
![]() | 介 绍 大雄宝殿右侧为香积厨,是寺僧的斋堂。香积厨中有洗碗、洗菜用的石池、石槽,是宋朝天圣年间制造的。做饭用的四口大铁锅,也是该寺的“三铁”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口锅,口径达1.5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饭熟后,锅底沉结一层锅巴,酥香可口,算是涌泉寺的特产……[详细] |
![]() |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详细] |
![]() | 戚公祠之侧有醉石和醉石亭。此处怪石叠垒,中有巨石如榻,古称“仙人床”。相传戚公在平远台庆功时,酒后步月至此,倦卧其上,不觉沉沉入睡,后人将此石名为“醉石”。清代诗人张亨甫有“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醉石前有亭名“醉石亭”。亭下方石壁上有“誓雪国耻”等石刻。石壁上刻有1938年郁达夫谒戚公祠时写下的《满江……[详细] |
![]() |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禅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宋末寺废,改为民房。1949年后作为省高院等办公楼。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省高院大楼背面。1990年末,除光禄吟台四周的亭台榭池保留外,其他都已改建为现代楼房。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详细] |
![]() | 介 绍 先薯亭是纪念明朝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郭沫若曾颂扬陈振龙“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先薯亭下有一条小路,两石夹峙于路两边,叫“天门”。天门中的一块夹石极似鲸鱼,称“鲸鱼石”。过天门岩壁上有清代画家广陵禹隶书“饮岚”。 明朝初年在这里种植“长颈鹿榕”,如今盘石而生,根粗叶茂……[详细] |
![]() | 五一广场座落在福州市中心于山南麓,占地面积4.5公顷,绿化面积31373平方米。广场北面是市委、市政府举行接待等外事的重要场所于山堂;东面有省科技馆、电信枢纽大楼、元洪花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南面是室内能容纳6000人的省体育馆;西面为福州人民会堂。五一广场已成为福州市政治文化中心,市民休闲纳凉活动的重要场所,福州市每年……[详细] |
![]() | 乌山风景区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道山,位于福州市中心南门兜西侧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海拔86。3米,总面积27。3公顷,目前乌山开放游览的风景区面积为11公顷。乌山虽海拔仅84米,却有“第一山”之称。“第一山”之名出自《第宅园亭》。山之麓也,古“天王岭”后摹宋米芾“第一山”见石刻……[详细] |
![]() | 三坊七巷之一。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详细] |
![]() | 介 绍 法雨堂右边是“万象亭”。它为纪念宋辛弃疾而建。辛弃疾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期间,曾于重阳节在万象亭上作了一首词《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福建福州……[详细] |
![]() | 介 绍 听水斋在灵源洞下端,此斋建筑造型象一艘石船,上有船仓,内可住人,沿石阶小道而下可至此斋。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号听水居士,年老返乡时在此修建此斋,过居士清闲生活。原石柱有对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福建福州……[详细] |
![]() | 三坊七巷之一。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详细] |
![]() | 石鼓名山坊新建于1972年,各路游人汇集于此,即可进入山门,但有一事奇怪,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即使进了山门,沿途都看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踪影。原来,这是涌泉寺独特的建筑构思。整个寺院依山度势,建在白云峰的颌处。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全寺藏而不露,素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之称。由于涌泉寺的特殊布局,遂有一……[详细] |
![]() | 看 点 法堂的左侧是圣箭堂(即方丈室),堂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供游人观赏。铁树成为涌泉寺“三铁”之一,是因为它有“年年开花”的奇观。 介 绍 这三株铁树左右两株雌树特别粗大,相传分别为五代王审知和国师神晏手植。中间一株是1972年从西禅寺移植的雄树。外地铁树罕见开花,鼓山其他铁树也不开花。唯这三株灵气独钟,岁岁开……[详细] |
![]() |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浙江参将戚继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详细] |
![]() | 介 绍 涌泉寺前有两口泉眼,一是罗汉泉,一是石池。传说千年来泉水不断地从泉眼里涌出,从不干涸。涌泉寺因此而得名。邻近景点 鼓山摩崖石刻 登山古径 听水斋 天王殿 法堂 藏经殿 鼓山 喝水岩 廨院 钟楼、鼓楼 圣箭堂 达摩十八景 万象亭 龙头泉 涌泉寺 大雄宝殿 香积厨 山门 开元寺(铁佛寺) 石鼓名山坊 千佛陶塔……[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