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深圳市旅游

深圳市景点介绍

  黄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安镇上合村。创建于明代,后历经重修,为四进三开间三天井的建筑群体。进深41.3米、面宽10米,中堂上署“敦穆堂”,旁设黄姑婆神位。头进与中堂间设有纪念深圳黄氏始祖、晋代南粤孝子黄舒的石牌坊,牌坊名为“孝行流芳”,以石结构为主,辅以木、瓦构件,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6.5米、面宽6米,正面对联为:“西晋伦常南粤土,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联为:“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一朝人”,“孝行流芳”是深圳仅存的黄舒牌坊。整……[详细]
  刘起龙墓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城龙头山南坡。此墓原在大鹏镇大坑上村鸡爬地,1984年因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基建施工而迁移至此。 墓面建筑呈凸字形,用打制精致的花岗岩石结砌,分为墓道、墓堂、祭台、享堂和墓冢5部分。全墓长9.5米、享堂宽5米、祭台宽4米、墓堂宽6.5米。墓顶雕凿日光云纹,上有楷书阴刻“钦赐祭葬”4个大字。墓碑高2.02米、宽1.16米、厚0.3米,上刻二龙戏珠及蔓草花纹。内嵌青石碑高0.6米、宽0.46米。楷书阴刻 “皇清……[详细]
  赖太母刘老夫人墓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沙井坑石地。修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赖太母刘夫人是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的祖母,浙江定海镇总兵赖云台及福建水师提督赖信扬的母亲。全墓用打制精致的花岗岩石砌成,平面呈凸字形,墓面建筑保存完好。分为墓道、墓堂、享堂和墓冢4部分。墓全长9米,墓碑高1.52米、宽0.9米、厚0.4米。碑文为楷书阴刻:“皇清诰封正二品夫人赖太母刘老夫人墓道光十九年岁次已亥嘉平月吉旦安葬”以及祀男浙江定海镇总兵英扬……[详细]
  赖恩爵墓 原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鸡爬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迁至王母王岐塘。 墓上建筑呈凸字形,以花岗石结砌。全墓分为墓冢、享堂、祭台、墓堂和墓道5部分,面积为1432平方米。墓顶浮雕龙戏珠,其下为“峋山遗爱”石匾。墓碑浮雕花纹,中嵌黑色板岩字碑,高0.55米、宽0.39米,碑文为楷书阴刻: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孟春月下浣吉旦迁葬;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提督广东全省水师军门、显考讳恩爵、谥武昭德卿赖公府君之墓以及立碑子孙之名字。墓堂上……[详细]
  文应麟墓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马山头村鲇鱼溪,建于元代,清光绪年间重修,1992年由香港、深圳两地文族后人修复。墓规模较大,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墓堂宽6米,进深9米,墓碑高1米,上刻“元义士应麟文公墓”。文应麟是爱国义士,文天祥从孙,抗元失败后,隐居于福永凤凰岩一带。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曾建望烟楼,凡见没有炊烟的农户则救济之;其美德广为流传,被誉为“义士”。……[详细]
  叠石山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茶光村南面。年代为周代。遗址分布于叠石山的东坡与北坡。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7年发现,同年发掘330平方米。发现干栏式建筑遗迹1处,有49个柱洞;灰坑1个。出土遗物丰富,包括有陶器、石器、铜器和铁器。陶器以泥质陶为主,烧造火候很高,器种有瓮、罐、尊、盒、碗、豆、簋、壶、钵、瓿、鼎、器座、支脚等,纹饰有方格纹、回形纹、夔纹、重圈纹、圈点纹、篦点纹及少量三角纹、米字纹,有部分原始瓷器。一些陶器口沿或圈足内可见刻划……[详细]
  大梅沙遗址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村前海湾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与周代。1980年发现,其后于1992年、1993年两次发掘共2405平方米。遗址Ⅰ区(沙堤中部)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有两个文化层,发现有灶坑遗迹。出土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种,器种有釜、罐、碗、豆、器座、支脚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划纹、叶脉纹、水波纹、贝印纹、指甲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斧、锛、刀、拍、砺石等。T11③层的木炭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250年。Ⅱ区(沙堤……[详细]
  小梅沙遗址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小梅沙渡假村东北面。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1980年发现并试掘,发掘面积60平方米。遗址第三层为文化层,出土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彩陶,烧造火候低,陶器纹饰有绳纹、贝划纹、刻划水波纹,彩陶器有圈足盘,器胎夹均匀的细砂,器表打磨后上灰白色陶衣,再绘赭红色彩,以浪花、线条、镂孔组成图案,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石器为打制的燧石石器,用间接打击法两面加工制成,器形较小。……[详细]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咸头岭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1981年发现,1985年、1989年及1997年三次发掘共1241.5平方米。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基柱洞、红烧土堆积、灰坑出土等遗迹。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橙黄陶和白陶,纹饰以绳纹为多,贝划纹、贝印纹次之,还有划纹、弦纹、叶脉纹、编织纹、附加堆纹及彩绘等,器类有釜、罐、圈足盘、盆、钵、碗、豆、杯、筒形杯、器座等。既有圜底器、圈足器,也出……[详细]
  大黄沙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海边沙堤上。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发现,其后于1988年5~6月、1989年6~7月由深圳市博物馆两次进行发掘,共182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8米。遗址的3、4、5文化层出土陶器、石器。陶器有夹砂与泥质两类,火候不高,器种有釜、罐、盆、盘、碗、钵、器座、支座等,以彩陶盘、碗为特色,器身用宽带、直线、波浪、点状、曲线、弧线、三角等组成图案,陶器的纹样还有绳纹、划纹、贝划纹、……[详细]
  向南村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半岛的连岛沙堤上,现已辟为街区。年代为商时期。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1996年发掘103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1.6米。部分堆积含蚌壳。遗迹有红烧土及一堆石块,大致成圆形。遗物有陶器、石器和骨、角器。陶器以夹砂陶为多数,少量泥质陶,器类有釜、罐、尊、钵、盆、盘、器座、纺轮、网坠等,圜底器与圈足器较多,少量凹底器,纹饰有绳纹、方格纹、长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多种云雷纹、复线方格纹及复线方格凸点纹,还有叶脉与方……[详细]
  铁仔山古墓群: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臣田社区铁仔山南坡。1983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铁仔山南坡脚下抢救发掘了汉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2000年1月22日开始,又对铁仔山古墓群A、B两区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0平方米,清理了自东晋至明、清时代的墓葬224座,出土各类随葬品300余件。该墓群墓葬数量多,分布密集,历史延续时间长跨……[详细]
  红花园墓群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红花园山坡。1981年发掘,清理西汉土坑竖穴墓1座,东汉土坑竖穴墓1座,砖室墓8座(有凸字形墓、中字形墓和长方形墓)。三号墓为凸字形砖室墓,出土井、灶、案、罐、奁、碗、盆、钵、豆、熏炉等陶器27件,有一块刻划“九归”乘法口诀的青灰色长方形墓砖,火候极高,长37厘米、宽17厘米、厚4厘米,砖面拍印菱形网格纹,其中一面三分之二为菱形网格纹,三分之一的砖面竖刻乘法口诀:右起空半行,文为:“三九二十七,二九十八,四九三……[详细]
  汉-南朝 深圳 富足山墓群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流塘村西北,墓地位于南头古城的东北面6公里处。1986年发现并发掘。墓群排列在富足山的东、南、西三面山坡上,均在海拔50米以下,清理22座,其中二十三号墓为汉代土坑墓,其他均属晋、南朝时期的墓葬。这批墓大都遭盗掘,出土文物主要为青瓷器,共70件。墓葬大多数为中、小型墓,其平面结构多呈“日”字形,墓的劵顶部分遭毁。较大型的墓葬建筑较讲究,如十九号墓,平面呈“中”字形,长7.6米,宽1.9米,……[详细]
  天主教深圳圣安多尼堂,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农林路65号,是天主教教堂。圣安多尼堂1998年4月奠基,2001年12月完工。这是改革开放后深圳市第一座新建的天主教堂。圣安多尼堂占地面积3944.80平方米。2教堂正立面像“钟”又像“船”,据说隐喻着警世钟和舟共济的精神。2010年,深圳市已有约3万名天主教徒(包括数千位在深圳的外籍和港澳台教友),由5位神父负责9个堂区、弥撒点的工作。3圣安多尼堂是个国际化堂区,每主日提供英语弥撒,并且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