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旅游景点介绍

  杨杰故居,2012年1月7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理古城广武路,是爱国将领杨杰的故居。杨杰是白族人民的杰出代表,其故居作为杨杰先生曾经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其家族的祖居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重要建筑。杨杰故居原为祖父杨宣建盖的一院“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建筑。19……[详细]
  南涧县公郎镇回营村是一个回民聚居的古老村落,全村现有村民400余户2100多人。据《蒙化府志》、《蒙化志节稿》记载,早在元代时期就有回族的先民入籍公郎回营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边之战”结束后,明军中的回回军人多留居在定边县境的要隘地带(今公郎镇回营村)。在明朝“移民就宽乡”时,也有一些从事工、商的回回入户……[详细]
  真武阁又名玄帝阁,位于茈碧湖镇九台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雍正十一年增修(1733年),咸丰年间兵燹毁坏,光绪十三年(1887年)浪穹县九气台村重修,1992年、1997年、2005年、2014年县文管所对其进行维修。1980年被洱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大理白族自治州人……[详细]
  虎头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龙县石门镇南,因山顶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头而得名,是以道教为主的古建筑群。据《虎山碑记》载:“虎头寺原有一间山神庙,清道光年间陆续建老君殿和财神殿等寺观。清咸丰七年(1857年)又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复并建了张仙祠、王母寺等”。虎头山山石峥嵘,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庙道观沿山势修建……[详细]
  凤羽古建筑群位于洱源县凤羽镇境内。凤羽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墨之乡”之美誉。2001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0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筑群是明清以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古建筑群以古庙、古寺、古塔、古牌坊、古民居和照壁等众多古代遗迹为主,十四院古民居……[详细]
  大理金镑寺漂来阁,一座年代明确(永乐十三年至洪熙元年,1415~1425)的明早期沧海遗珠,建筑风格、形制与云南其他几个已确定为明早期的木构很有对照研究的意义,比起洱海西岸那个年代不明却又非要说是元代的圣源寺观音阁研究意义大太多了。这个三间小殿虽然外观平平无奇,内部的梁架、斗拱却原真性极强,古意盎然,阑额七朱八白与地藏……[详细]
  云龙盐井遗址,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至明 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云龙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设比苏县,属益州郡,主要原因是云龙盛产食盐,到了明朝,云龙县境内共开凿石门井、诺邓井、山井、大井、师井、顺荡井、天耳井、金泉井八处盐井,称“云龙八井”,是滇西乃至缅甸北部一带地区的主要食盐供应地,名遐滇西。“云龙八……[详细]
  龙首关遗址在大理市北42公里,喜洲上关村西侧,古称龙口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王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其他五诏,由蒙舍诏(今巍山)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国后,为防御吐蕃南下侵挠,以龙首关,作为南诏太和城北面关隘。此后,历代统治者对龙口城都作了兴修加固。明洪武年间,大理卫指挥派周能在龙口城的基础上修筑龙……[详细]
  官署位于巍山古城大水沟街,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清代康熙、乾隆数次增修扩建,形成较大规模,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兵燹,部分被毁,民国时期沿作蒙化县衙,现为巍山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官署座北向南,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存大门、过厅和照壁,大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过厅单檐硬山顶、面宽五间,照壁位于大门正南……[详细]
  董友弟墓石雕造像 云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 祥云县云南驿镇董营村,董友弟于明洪武14年(公元1381年)随大将付友德、副将蓝玉入滇,后驻云川(祥云下川坝)承诏屯田于此,,卒后葬于下川坝,所建墓规模较大,墓碑三连圆卷门形。墓两侧有7对人兽石雕像呈八字形对称排列,依次为文官立像2个,武官立像2个,其余则排……[详细]
  祥云县城东城门及钟鼓楼,是云南省政府2003年12月18日公布的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云县东城门祥云县城东城门是明代洱海卫城的一部分。祥云县城在明代称洱海卫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洱海卫指挥周能始建。翌年,洱海卫都督冯诚、指挥赖镇、曹政及千百户等督建而成。城有四门,东为镇阳门,南为镇海门,西为清平门,北为仁……[详细]
  李彪为弥渡大庄营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荣获“内阁中书街”后第四年,也即公元1896年逝世于故乡,享年76岁,先生逝世后,弥渡通判孙纯武为其撰写了《墓志铭》,遗体安葬于大庄街后山坡上,其东北距县城10余公里。虽经一场浩劫,先生墓冢尚存,墓碑、墓冢基本完整。1983年,李彪墓经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详细]
  师范墓葬于弥渡坝下川东山蔡家地与干海子之间,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学士谷西阿题碑文,举人张登瀛作传。可惜在“文革”期间皆被彻底毁坏,墓碑全无。1991年,经师范后裔去台同胞师��先生出资1万余元,重新修复了师范墓。墓高、宽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东,耸立于青松丛林之中。1983年,经弥渡县……[详细]
  黄矿厂明代银矿采矿冶炼遗址位于弥城东约5公里的东山岭谷之中,其北至天桥山以南,东达大山,新街子山一带,南至厂街箐以南的峡石洞,西至东谷以西的太极山乃至乌龙潭一带。由北至西南长约4公里,东北至西长约3公里。东北和西南走向的两山脉形成谷地,采矿冶炼区域分布在两山脉间,全矿区共分古矿洞不下五六十个,冶炼场地不少于四大区域,于……[详细]
  营盘山新石器遗址,位于寅街镇白云寺后营盘山(又名诸葛寨山)与苴力交界的地方。坐西面东,背风向阳,山西麓傍苴力镇青石湾村,距弥城约17公里。在1985年4月的文物复查中首次发现,遗址范围很广,营盘山周围山坡均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发观,遗址中心区域营盘山土壤呈黑、红、黄、橙、棕诸色,山坡表层遍布陶器碎片。遗址中心区域南北长30……[详细]
  李文学起义遗址位于弥城南100余公里,牛街乡马鞍村委会瓦卢村后的天生营顶峰,距牛街乡政府驻地密滴20公里。1965年1月20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丰六年四月七日(公元1856年5月10日),彝族农民李文学在天生营誓师起义,起义军推举李文学为“夷家兵马大元帅”。历经艰苦奋战,起义军控制……[详细]
  金殿窝是1982年7月经本县业余文史工作者考察发现的古城遗址,位于弥渡红岩镇北约2公里的新发村(原名大铺地)后,跨河而上的“铺山”上,依定西岭下,顺山而上,仰对悬香崖、先锋营(头营盘)、白王寨、三营盘,构成一条南北轴线,西南白崖城,其间有鸡鸣村桃园火葬墓地,东北傍小王寺、马军厂,总面积不下10余万平方米,“金殿窝”是当……[详细]
  松桂国公庙位于鹤庆县,年代为民国。松桂国公庙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功果桥(昌淦桥)位于云龙县,年代为民国。功果桥(昌淦桥)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滇缅公路太平小尖山摩崖题刻位于漾濞县,年代为1938年。滇缅公路太平小尖山摩崖题刻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