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束氏宗祠位于三城巷村东,由束姓先祖始建于明嘉靖19年(1540),原建筑5进七开间,毁于清康熙七年(1668)。今祠于康熙七年重修,四进三院,七开间。解放后由三城巷小学使用,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三、四进之间各有东西厢房各5间,第四进建筑面阔36米,进深10米左右。束氏宗祠是目前丹阳存在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祠堂建筑,对于研究……[详细] |
![]() | 束氏节孝坊位于丹阳市访仙镇访南行政村大园村。始建于清乾隆甲寅年间(1738年)。为戎正麒之妻束氏而立,南北向,单门式,砂石质,面宽3.7米,高5米,梁上刻有“旌表故儒束正麒之妻束氏”。梁上刻有双狮戏球图案。现保存较好。该牌坊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
![]() | 石曼卿神道碑位于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东端老中医院内。该碑刻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碑正面朝西。青石制成,碑高1.98米,宽1.03米,厚约0.15米,碑刻“先贤石曼卿神道”下款“明万历王子岁苏州旷鸣鸾立足”石曼鲫为北宋著名诗人,性滑稽,善戏谑,馆职为直学士,客居丹阳,后病死京都,丹阳知县旷鸣鸾立此碑以示纪念。现石质……[详细] |
![]() | 沈家桥原名永安桥,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夥巷北端,该桥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桥南北向,横跨在东西向的内城河上。为单孔石拱桥,花岗岩石质,桥长16.4米,宽4米。中心线上压印,为方便独轮车通行而开凿。桥拱南侧内壁刻有“大明弘治十二年次三月”等字,2006年桥栏杆用青石块重建过。现仍使用。该桥对研究丹阳明清……[详细] |
![]() | 该遗址位于珥陵镇祥里行政村神河头自然村西北50米处,为一大土墩,近长方形,南北长80米,东西宽70米,高出地面5米,四面环水。2008年3月由南京博物院对其考古发掘,在墩体面及坡面发现大量灰坑,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根据出土物器初步分析,分西周前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四个时期。基本与南面相距1000……[详细] |
![]() | 三思桥又名再思桥,坐落在市区谷口街,东西向的内城河上。该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年左右),桥上原有亭,乾降三年(1738年)知县胡葵重修。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向,桥高约5米,长18.4米,宽4.8米。桥面由花岗岩石平铺,桥栏是用青石砌成,桥两边也镌刻“三思桥”三字。该桥是谷口街市民出行必走之道,现仍使用。该桥建于……[详细] |
![]() | 三女墩位于丹阳市开发区高楼行政村,地处低丘岗地,封土墩,形体高大,墩体呈圆锥形,墩体高出地面约15米,墩底径约120米,墩东面、北面环形,地表面生长着树木,东南面有近现代墓葬,未见遗物。该墓葬形制巨大,是一处贵族墓葬,对宁镇地区商周时期历史文化、丧葬习俗、规制研究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
![]() | 三城巷枕头山遗址位于丹阳市云阳镇荆林三城巷村西南方向,沪宁高速公路旁,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2002年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线经过该遗址。经镇江博物馆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精美石器、玉器数件。该遗址现南北长130米,东西宽90米,遗址东面损毁小部分,分布面积约为11700平方米。枕头山遗址2002年……[详细] |
![]() | 戎家山遗址位于云阳镇新民行政村,田家村东南,地处低丘岗地,东西长150米,南北宽约110米,平顶,地表发现陶片及石器,有里皮陶、夹纱陶几何印纹陶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弦纹等,经考证具有湖熟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特征,现有村民在遗址种植果树。戎家山遗址是经有关专家证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湖熟、马家浜文化特征,对研究江苏新石……[详细] |
![]() | 彭隍庵位于开发区步家村东约300米处,为宋咸淳年间由僧可观建。毁于1966年,后由村民复建,现存一进三开间面阔13.2米,进深九檩10.7米,硬山式砖木结构,供奉佛像,每逢节日有香客供拜。从外观及内部梁架结构来看,彭隍庵现在的建筑应该是清代中晚期的遗存,对研究丹阳地区清代宗教建筑的布局、风格有较高的价值。……[详细] |
![]() | 该建筑位于埤城镇城南自然村城南老街,建于清代,原有房屋三进,现一、二已毁,现只存第二进房屋,第二进原为明间大厅,五开间,面阔16.4米,九檩进深13.3米,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有卷蓬轩结构,木雕造形很精美。该建筑有一定的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
![]() | 该碑位于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内,该碑建于乾降二十年(1775年),碑质为青石,碑高2.95米,宽1.76米,厚0.49米,碑文自右向左用满汉两种文字坚刻,右侧约三分之二。为汉为楷书,24行,每行88字,字经约3×2.5厘米,左侧为满文,26行。碑文记叙了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判乱事迹。……[详细] |
![]() | 吕叔湘(1904—1998),丹阳人,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故居与吕凤子、吕徵故居隔墙相望,号称丹阳“吕氏三杰”。故居原有四进三院,前二进及后一进毁于抗日战争,现有第三进及两厢房。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进深七檩三开间,椽条上盖有望砖,方形水磨砖铺地,院内为青石铺地,建筑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详细] |
![]() | 吕凤子(1886.7——1959.12)丹阳人,原名吕浚,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创办正则女校。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教授,担任过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故居原有平房四进24间,1937年毁于日军炮火。现存平房16间,为1946年重建,最北侧两间为吕凤子……[详细] |
![]() | 吕渎桥位于丹阳市皇塘镇蒋墅藤村行政村藤村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石板桥、东西向、横跨吕城通往蒋墅的吕渎河上,是吕城至蒋墅吕渎河上的唯一古桥。桥基座由青石砌成,桥面由五块长方形青石铺成。桥北面有“吕渎河”三字,桥栏为花岗岩,由三块二组砌成。桥长15.54米,正桥长4.7米,宽3.1米,现保存较……[详细] |
![]() | 吕澂(1895—1989)字秋逸,是吕凤子先生三弟,后过续给堂叔。毕业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1914年到南京金陵刻经处供职,进行佛学研究,师从我国近代著名佛学大居士欧阳竞无先生。是我国著名佛学学者,通晓藏、梵、巴利语,费十余年心血编写了《藏要》这一部丛书。故居原有平房四进24间,1937年毁于战火,1946年重修平房1……[详细] |
![]() | 吕城张家大院位于丹阳市吕城镇姜贺街,建于明代,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原有五进。现仅存第三进五开间,面阔17.2米,进深12米,中一间为堂厅,柱梁粗大,抬梁结构,左右各两间有改动,门楼砖雕已损,留有部分,门槛石雕有“寿”字,院内青石铺地,现左右各两间有人居住,墙重修建过。分布面积约为304平方米。该民居对研究丹阳地……[详细] |
![]() | 林家宗祠位于延陵镇松卜行政村中松卜自然村中,该建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过,坐北朝南,分布面积为530平方米,硬山式砖木结构,二进五开间,东西山墙为五峰马头墙。屋内梁柱粗大,梁上雕有人物故事图,进深七檩,抬梁式梁架结构,水磨地砖。第一进西厢房二间,第二进后门上刻有“木东水源”四字,现保存较好。林家宗祠对研究丹阳地区古代祠……[详细] |
![]() | “练湖闸”位于丹阳市练湖东南角,系钢筋混凝土五孔泄水闸,民国24年(1935)11月,由江苏省建设厅江南水利工程处设计,陈宏记营造厂承包建设,民国二十五年(1936)7月竣工投入使用,闸分五孔,每孔宽2.5米,闸墩高3.3米,全闸长17米。闸门为木制,钢筋混凝土底板,启闭方式为手动摇螺杆启闭,闸东有多排坡形缓水墩。“练……[详细] |
![]() | 老西门桥又名宝成桥,俗名西门大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当时由知县韩万象建造,原为拖板桥,清康熙二十一年宝成桥圮,知县吴之彦重修,清代雍正、光绪年间及民国时重修多次。该桥横跨在西门护城河上,桥东西向。桥长约36.6米,宽约6.3米,高约12米。桥基由青石块砌成,桥栏及桥板民国期间用混凝土浇铸重修过。栏高约1.5米,桥面……[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