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氏故居位于镇海区西南庄市镇钟包新村的后新屋。这里是已故“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出生地。包玉刚先生还曾是香港的金融和高界巨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顾问。后新屋墙高院深,五间两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座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因包氏祖先曾在村前的横河上筑土为堰以蓄水,故其地古称横河堰(今钟包村)。据宁波“天一阁”藏《横河堰包氏宗谱》记载,包氏昆仲是北宋包拯的29代孙。北宋末,其先辈随高宗南渡到临安,后几代孙又从临安分支迁来镇海(当时称定海),横河堰是包氏家族来镇海后的世居地。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母亲陈……[详细] |
![]() | 王钫故居大门,位于奉化市西南30公里大堰镇的大堰村,1982年6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钫故居大门坐西朝东,通面宽7.17米,进深6.80米,高6.60米。中门门用石雕成花瓶荷花。门槛高0.56米,地面用鹅卵石铺墁。门楼柱子由几楸树、粘柴树做成,圆周1.10米。梁架采用穿斗和抬梁混合结构,梁架间檩、枋和斗拱均髹有设色浓艳的彩绘。明间平身科两朵,拱壁镂空雕花。中门前檐柱左右有石狮子一对,各高1.40米,基座高0.40米,昂首相向而蹲,煞是显赫、威严。上中门月台置垂带踏跺三级,左右各有一座拴马石,颇有气势。这个门楼虽也称尚书阊门,其实,早在王钫作尚书前已经有了。那是替王钫……[详细] |
![]() | 申江名人虞洽卿故居天叙堂建于1919年,取“叙天伦之乐”之意。它是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它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近代建筑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并能和谐地矗立于中国江南乡村的建筑环境中,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天叙堂坐西朝东,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从门前经过,光洁的青石板,把河塘及路面砌得平整有序,一扇悬有铁环的朱漆大门镶嵌在高耸的大墙中间。整幢楼房占地13700平方米,错落有致的亭台阁榭,曲径通幽的天井花园,集中西建筑的精华于一体,构造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天叙堂通面宽59米,通进深94米,分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由五进房屋组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使得整个布局主次分明,气韵……[详细] |
![]() | 潘天寿故居在宁海县城关镇冠庄,潘天寿就出生在东首的“大房”里。潘天寿自童年至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以前的岁月,都在这里度过。1920年毕业回乡任教,曾在此结婚。1923年离家去上海任教,1928年定居杭州后,很少再回来,直到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来宁海视察,曾一度于此与乡亲叙旧。1985年,宁海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家乡这位饮誉中外的艺术大师,决定修复“潘天寿故居”,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8年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3月,宁海县政府在潘天寿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拨专款30多万元加上潘先生亲属的捐款,将潘天寿故居修缮如初,并正式对外开放。为方便人们瞻仰,还专门修筑……[详细] |
![]() | 童第周,字蔚孙(1902—1979),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人。在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使他成为我国发育生物学的奠基人,实验胚胎学的开创者,被列为世界最优秀的100位科学家之一。建国后,童第周先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生物学研究中,发表论文专著70余篇,为胚胎学理论,有害生物防治,经济水产动物养殖,培育鱼类新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故居位于村内弦溪之西侧,现存建筑为清代晚期风格,砖木结构四合院形式。主楼坐北朝南,二层楼房,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五柱七檩,前廊单步梁。前进为平屋,面宽三……[详细] |
![]() | 盛炳纬故居位于镇明巷12、14号,即为盛氏花厅。清代建筑,从布局上来看,它保留了宁波众多民居照壁挡堂,从旁开门,主体建筑四周用墙遮隔的特色,从建筑风格来看雅致精巧,为研究清代宁波民居提供了实物样本。花厅的原主人为清同治、光绪年间的诸生林廷鳌,他喜读书,工音律,常在自家居宅旁的楼阁里约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读书挥毫,或抚琴鼓瑟以自娱,书阁内悬佛像,置琴瑟及藏书等,书阁前垒有假山,旁掘水池,有翠竹、绿蕉、碧梧、苍松等佳木。主人以山性近静,水性近灵、竹性近虚、松性近坚、梧桐性近孤、芭蕉性近卷舒等等的品格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因命名为“近性楼”,作有“近性楼记”。因该楼阁建筑,飞檐翼角,远看如一艘巨舰停在……[详细] |
![]() | 屠呦呦1930年12月30号出生于宁波,她的老家就在此处。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1911年-1989年),而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小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儿长大。记者了解到,姚宅是民国初期保留的历史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屠呦呦曾先后就读于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是两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她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的……[详细] |
![]() | 邵逸夫旧居,位于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邵家。 座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两层楼。现故居门上悬有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邵逸夫先生故居”横匾一块。两楼两底的小楼,一色青砖墙体水泥勾缝。楼下正中堂屋,几扇落地玻璃门一字排列,颇具中西合璧的风格。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有“影业巨擘,威远增辉”;“逸士洁行中西同钦,夫子文章古今共仰”等条幅,装点得满室生辉,透露出儒雅的书卷之气。楼上有数间修缮一新的房间,小巧玲珑,古朴淡雅。推窗远眺,田园景色尽收眼底。室内分别陈列着邵逸夫先生返乡活动的照片,和他捐资兴学的图片。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童年时曾就读于庄市叶氏中兴学……[详细] |
![]() | 李敏活动地旧居位于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的中部,为一间民宅。根据建筑形制及风格判断,建筑为清晚期建造。主体坐西朝东,合院式,由正厅及南厢房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94m2。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宽四间,进深六柱八檩,穿斗式结构。廊间梁架为月梁,底部两侧雕卷草纹,檐柱柱头施牛腿雀替,牛腿上雕缠枝纹。南厢房为单檐硬山顶平房,一开间。这座住宅的主人为抗战时期三五支队的一个老游击队员洪瑞泰,如今已87岁高龄。据他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章水区委书记,后来著名的革命烈士李敏同志曾借此地作为三五支队的抗日活动指挥场所,用于发动群众工作,组织发展群众力量。李敏同志长期从事抗日救国革命斗争,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详细] |
![]() | 周尧故居位于鄞州区塘溪镇上周村上周岙自然村梅溪东侧。据当地老村民介绍,该建筑原为四合院式布置,1956年发洪水,房屋大部分被水冲垮。现在原址及边上空地重新修建周尧故居。总占地面积累551㎡,建筑面积木729㎡。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两面设两幢厢房,中间为天井,南面设木质双扇大门,为一进三合式建筑。主楼为五间二弄二层硬山顶,设前廊单步梁,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廊之西边设有边门。屋前为天井,鹅卵石铺地。东西两厢房建筑面积119㎡,为三开间一层硬山顶,设前檐廊包后檐,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门厅,建筑面积13㎡,为单开间一层前后两坡硬山顶。周尧教授是国内外享鹅盛名的昆虫学家……[详细] |
![]() | 卓兰芳烈士故居,位于奉化市松岙镇海沿村,1987年2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卓兰芳(1900——1930年),奉化市松岙人。1900 年生于一个清贫的塾师家庭。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由于对封建、反动的教育不满,被学校开除。以后就在奉化、镇海、宁波任小学教员。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曾任鄞奉部委书记,发动农民进城,痛打并赶跑奉化县知事,其后历任浙江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省委书记、党中央巡视员等职,组织诸暨、建德以及浙西各界的武装暴-动。1930年9……[详细] |
![]() | 蒋介卿故居位于月湖菊花洲东侧,西临月湖,坐北朝南,由正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前后两幢三合院形式,为市级文保点。蒋介卿故居大门上部有短柱、垂花柱、圈拱、菊花等西式砖砌装饰,正屋硬山楼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两柱,有前廊及制作考究的铁花栏杆,东西两侧为厢房。后幢房子外观形式与前幢相似,但高度、用材都低于和小于前幢,做法也较为简单。整幢建筑的山墙均为民国时期民居中较为常见的水泥抚面有肩观音兜式,墙体系清水墙,东西有边门。故居历史蒋宅是蒋介卿于1928年做浙江海关监督时建造的住宅。当时,浙江海关宁波办公公署就设在月湖北面、鼓楼东侧原市-旧址内。蒋介卿去世后,蒋宅一直由蒋家的家属居住。解放后,此宅由居民多户……[详细] |
![]() | 王任叔(巴人)故居、墓,位于奉化市大堰镇大堰村,2005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任叔(1901——1972年),笔名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奉化大堰人。1925年在奉化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赴广州进北伐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所工作。“四·一二”事变后被捕。出狱后,在上海从事写作,为“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1941年,党派他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在华侨中开展抗日救亡和爱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避居苏门答腊,进行地下抗日活动,解放后任我国首任驻印尼大使。1954年起,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1961年调南京编译局,1972年7月在家乡含恨去世。巴人……[详细] |
![]() | 徐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现为镇海区委机关办公场所。位于招宝山街道境内,东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吴杰故居,南临城河路,西靠镇海中医院,北接镇海区人民大会堂、区文化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平方米。主建筑为3间2弄木结构和钢混结构相间的楼房1幢。屋面平脊覆以平瓦,两堵山墙挑出屋脊,系悬山顶式。外墙粉刷混凝土,拉有大块横线条,与窗楣挑出披水,似乎西式风格。檐木盾与二楼阳光为钢混浇制结构,立体形廊柱显得庄重,地坪用拚花地砖铺装,围以铁铸图案栏杆,通埭玻璃移窗,可谓西洋风度。内室铺装企口地板,上顶置有塑图泥海,室内安装壁炉,还有抽水马桶,为当时镇海最新式的居住……[详细] |
![]() |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区月湖偃月堤边,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绪皇帝老师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师故居”之称。银台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现中轴线上有门厅、大厅、正楼、后堂等建筑,东西两侧有厢房、书楼,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规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是宁波城区内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银台第官宅博物馆的场景陈列,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银台第的主体建筑在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得以完整保留,并按原貌修复。现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事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房……[详细] |
![]() | 王家谟烈士故居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北山路14-16号,故居是丹城西桥头王家之上道地西厢房,系烈士诞生与成长之地。故居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平房,硬山造,双坡小青瓦屋面,通面宽13.20米,进深5.0米,分隔成三间一弄。明间五架梁、穿斗式,前檐出挑,露明,故居保存完整。2006年烈士百年诞辰纪念之际,作了整修,布设了《王家谟烈士史迹陈列》。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 王家谟,一作嘉谟,小名小曼。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先后担任中共宁波地委技术书记、组织部主任、地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主任、省委代理书记等职,是早期中共宁波地委和省……[详细] |
![]() | 翁文灏故居,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岐阳石塘村,为一处优秀的近代建筑。翁文灏(1889-1971)又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在地震地质学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理论;在山志学方面,正确概括了中国地势和山脉成因;在地理学理方面,与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1934年》,是中国第一本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和分层设色绘制的现代地图集。……[详细] |
![]() | 陈氏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陈氏故居的基本格局和风貌保持至今,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五开间,后罩屋七开间,厢楼各三开间。此宅为包括蒋介石首席幕僚陈布雷在内的陈氏七兄弟(陈布雷、陈勉甫、陈叔谅、陈行叔、陈叔兑、陈叔时、陈叔同)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陈氏兄弟以后大多都为政界要员或著名学者。陈布雷不但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又多次返乡居住。陈氏故居作为一处重要的名人故居,对了解和研究陈布雷及其他陈氏兄弟人生轨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陈氏故居已……[详细] |
![]() | 全祖望故居,清代建筑,位于洞桥镇沙港村全家。故居座西朝东,为一排五间楼房。整个建筑通面宽19.70米,进深10.60米,中间客厅,面宽4.90米。两边住房均宽3.40米,屋顶硬山造,南面檐口,发戗翘角。故居西侧原有朝南三开间全氏祖堂一进,今堂已圯,留有堂匾“齿德堂”一块,据当地老人反映:该故居乃谢山公旧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州区人。清代著名史学家,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伉直,很有节气。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著作有三十多种,四百余篇,主要作品收入在《鲒鲚亭集》,此外还续修《宋元学案》,校注《水经注》、《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等,均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2007年被……[详细] |
![]() | 翁文灏故居位于海曙区大书院巷11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三进木结构传统民居和一三合院小洋楼等建筑,保存较好,其中小洋楼为翁文灏先生生活处,建于民国,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呈传统三合院布局。为一幢西洋式砖混结构楼房,具罗马式建筑风格,红灰二种相间的水磨砖,制作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翁文灏(1889-1971)又名存璋,字咏霓,号君达、悫士,浙江鄞县岐阳乡石堰村人。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都作重大贡献,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他对成矿规……[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