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戈公振故居位于东台市城内兰香巷9号,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砖木结构,3进12间,“寿”字图案花墙,六面壁板,格扇门窗,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题匾的“戈公振纪念馆”即设立在故居内。戈公振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名绍发,字春霆,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东台台城一“世代书香”之家,幼年聪慧,好学上进,1912年在《东台日报》担任工作,1913年冬,进入上海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第二年被调到《时报》部工作,初任校对、助编,后升任直至总编,在《时报》前后工作十五年。为纪念戈公振先生,江苏省新闻学会设立了“戈公振新闻……[详细] |
![]() | 榜眼府第在木渎镇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门对胥江,前宅后园结构,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园林建筑风格。前宅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则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个园宅占地近十亩,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冯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苏州府吴县人,晚年归隐木渎。冯桂芬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后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识拔,招入抚署学习,赏识有加,称冯为“国士”、“一时无两”。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冯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从……[详细] |
![]() | 南京白崇禧公馆原是一位富商的房产。坐落在雍园1号,占地面积388.9平方米,共有房屋三幢16间,建筑面积266.3平方米。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陆军一级上将。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4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长。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军委会常委、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部长、-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司令等职。1949年赴台湾。 40年代,白崇禧托人租下,稍加装修,便成为他在南京主要的居住活动场所。1948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这里成为实际上的竞选决策机关。 公馆四周为高达2.6米的围墙环绕,院内有两幢红砖砌筑的洋……[详细] |
![]() | 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龙蟠里20、22号。魏源(1794——1857年)道光进士,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诗人,爱国名臣林则徐的挚友。其巨著《海国图志》最终由60卷扩充至100卷,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对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曾产生过积极影响,成为我国不朽的文化遗产。魏源故居,原称“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砖木结构,三进九间,魏源后半生居此著书立说,完成《海国图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这里住过。太平天国失败时,相传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难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门,法名“觉义”,以魏宅的一半设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称为“皇姑庵”。后魏氏……[详细] |
![]() | 叶楚伧故居位于周庄镇西湾街,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是典型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个仿明的格式。在周庄,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前厅后堂的格式,因为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必须分别招待,因此都是这样一个特色,叶楚伧故居也不例外,第一进门口木匾上的“叶楚伧故居”五字为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手迹,第二进为轿厅是叶家招待一般宾客的地方,墙上有一幅对联是这样的“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这是当年国民党-院长于右……[详细] |
![]() | 张佩纶宅建于1912年,又有“小姐楼”之称,相传李鸿章的女儿曾住在这里。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曾为翰林院侍讲,不仅有才,而且正直敢言。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中法战争中他任福建督军,结果因海战惨败遭流放。4年后,他被李鸿章看中,入府成为幕僚。此时,张佩纶已过不惑之年,死了两个老婆,李鸿章却对他青眼有加,还把23岁的小女儿许配给他。六年后,张佩纶遭弹劾,被驱逐出北京。来到南京后,他买下白下路的这座大宅院,其时共三座楼,现仅存一座。1928年民国政府将-设于此楼。这还是一座让张爱玲记挂的宅院。张爱玲是张佩纶的孙女,尽管她父亲在她出生前就搬到了上海,她从没住过这里,但张爱玲在她的《对照记》里多次提到……[详细] |
![]() | 童寯故居位于秦淮区文昌巷52号。东依五老村,南连红花地,西靠太平路,北接大行宫。虽在闹市,别有洞天。童寯故居是其本人于1947年自行设计建造的。故居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北院墙中部设铁制双开大门,坐南朝北,临街面市。三米左右高的水泥素粉院墙,不加修饰,匀称简朴。院门右侧墙上,砌有“童寯住宅”铭文石碑一方。院内水泥地坪,扫洒洁净,纤尘不染。院之中央,植有一株火焰松,老树新枝,青翠欲滴。东院墙根,一排约二米高的朱兰树,蓊郁芬芳,生机无限,英国别墅风格的故居主体,位于院内西南部,建筑面积133平方米。砖木结构,局部两层,屋外楼道。大面积红色平瓦斜屋顶,红砖清水外墙,毛石墙基座,整个建筑典雅简洁,经……[详细] |
![]() | 南京拉贝故居南京拉贝故居是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JohnH.D.Rabe)的故居。是为记念在“-”中救济大量中国难民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其故居修缮后将于明年8月正式向公众开放。南京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内,是3层楼房构成的院落。据了解,2003年9月,时任德国总统的约翰内斯·劳在访问南京大学时得知拉贝的事迹,回国后亲自推动和促成拉贝故居修缮、改建计划。1931年~1938年,拉贝(1882~1950)曾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经理。在-期间,他和其他国际友人在南京设立国际安全区,筹建25个难民收容所,救济20多万中国难民。当时,拉贝的住宅就是难民收容所,救济了600多名难民。……[详细] |
![]() | 潘镒芬的住宅位于大儒巷48号,名叫端善堂,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它坐北朝南,东起第二路为主轴线,进门后第二进为扁作花厅,厅内原先供奉潘氏祖先牌位。第三进为主厅,面阔三间13.8米,檐高3米余,梁架扁作,逢柱坐斗,前有船篷轩。立柱粗壮,上部饰有棹木。俗称纱帽厅。厅前一排明瓦落地长窗。庭前原有砖雕门楼,现已不存。大厅两侧均设备弄。后部有带夹厢楼厅两进,备弄内设有很陡的封闭式木楼梯,可供上下出入。苏州评弹里所称登上小姐堂楼的扶梯,就是这样的格式。堂楼构筑雅致,雕花门框犹在。两侧厢楼屋内均以方砖铺地,可见古代对木结构房屋的防火极为重视。东路房屋已改建,失去原貌。西路以圆作厅堂为主,屋宇栉比,……[详细] |
![]() | 刘仙洲旧居位于高云岭32—2号。刘仙洲,原名鹤,字仙舟。1890年1月27日生于河北省完县。1908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决心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曾担任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员。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都曾是这个留法预备班的学生。1924年担任天津北洋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后最早入党的知名老教授,是中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的创始人。刘仙洲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毛泽东曾特邀他参加最高国务会议。他对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75年在北京逝世。刘仙洲于1945年购得南京许府巷20号。……[详细] |
![]() | 南京蒋氏故居的主人是晚清南京著名的富商。蒋驴子故居位于今秦淮区位于城南三条营二十号。据说他为淮阴清江浦人,生于清道光八年(1829年),家中贫寒,小时候给人家看驴子,后来靠赶毛驴发家致富。因此南京人又称他为“蒋驴子”,又因他十分富有而称其为“蒋百万”。 太平军攻破南京后,蒋驴子投军养马,被忠王李秀成赏识,升为驴马总管。据说后来他得到太平天国的窖藏,而富甲江南,人称蒋半城。 蒋百万虽百万富翁,但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灾民,也曾冒着危险资助太平军死难将士的遗属。 蒋百万在南京有多处房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这座故宅,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两个院落,有轿厅、大厅、楼房和外园,以风火墙相围。现外墙……[详细] |
![]() | 张学瀚故居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坐北朝南,现存二层石木结构,硬山,面宽20.4米,进深6.15米。三架木质结构,保存较完整,梁为圆梁,用料壮实,整座房屋有较明显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张学瀚(1868-1940),字百川,朝阳新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试贡生。他年少好学,犹喜钻研苦练,勤习书法,成就出类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每到一处,他必考其道理,觅其史存,而后以诗颂之”。其宅为清代晚期建筑,无论在建筑工艺还是在用料方面都极其考究,因此该宅不但对研究张学瀚的生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新县地区建筑构造的重要资料。2010年被公布为……[详细] |
![]() | 庞薰琹故居位于城区南泾堂24号。系清代建筑,为庞氏老宅中的东宅,原称望仙桥堍庞宅。1989年经修缮对外开放。著名书法家陈叔亮为故居题书匾额。现庞薰琹故居为两进,共223.04平方米。门厅内以图文资料介绍庞薰琹的家庭和简历,以及他在艺术事业上的贡献,其西间书房原名“铜鼓轩”。庞薰琹(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常熟人,庞鸿文之孙。192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次年赴法国研习绘画。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历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详细] |
![]() | 庄存与故居在马山埠江苏省常州卫生学校内。庄存与(1719~1788),清经学家,今文经学派首创者。故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间(1662~1722年)经其父庄柱扩建,乾隆间(1736~1795年)存与复增建。乾隆十年(1745年),存与中榜眼,十九年,其弟培因中状元,乃称“状元第”。仪门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状元及第”竖匾2方。原有水码头、照壁、戟门及启裕堂、慎馀堂、赐砚堂、薇晖堂等100余间,占地093公顷,存与昆仲均出生于此。乾隆五十二年,存与回里撰书《重修常州府学庙记》,次年病故于宅。1951~1954年,中共常州市委在此筹建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后由江苏省常州……[详细] |
![]() | 赛珍珠旧居坐落在鼓楼区汉口路22号。该建筑始建于1912年(设计师及施工单位均不详),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总体建筑面积为356平方米。该楼坐西面东,砖木结构,地面二层,地下一层,四坡顶,青瓦,楼顶建有老虎窗,大门口建有雨蓬,以四根古典风格的圆形立柱支撑。是一幢具有典型西洋风格的小洋楼。1919年下半年,赛珍珠随丈夫来到南京,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居住于此,在这里她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放逐》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地》等文学作品。1934年赛珍珠回美国定居,1972年10月逝世。1998年10月17日,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访问南京大学并接受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次日上午曾专……[详细] |
![]() | 赵用贤宅位于江苏常熟市区西泾岸片区南赵弄10号。赵用贤宅是明代赵用贤及其子孙居住的宅第,始建于明代嘉靖时期。据史志记载,赵用贤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其子琦美,以父荫历官刑部郎中,父子皆喜藏书,为隆庆、万历间著名藏书家,书房曰“脉望馆”,取意《仙经》:“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此宅坐南朝北,原有轴线三组,左右二组已毁,今存为主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宅内大木构架、梁枋彩画、雕花柱础、雕花踢脚砖和丁字斗拱等均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赵宅现存建筑为轴线房屋一组,总面积约400余平方米。门屋3间,前檐斗拱出挑,阑额施有彩绘;大厅四椽栿及平梁皆……[详细] |
![]() | “李可染旧居”建造于1922年,共有房屋12间,为一所青砖合瓦的四合院结构。1985年4月19日,经徐州市编委批准成立李可染旧居管理处。1985年10月1日,修缮后的“李可染旧居”正式对社会开放。李可染旧居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西屋为李可染先生的父亲李惠春、母亲和兄长李永平当年居室。北屋为李可染先生的姐姐李萱、妹妹李永珍、李永淑、李畹、李娟当年居室。南屋为李可染先生当年居室,他在这所房子里-了近30年。东屋为李可染先生的弟弟李永祥(可鹏)当年居室,也是李可染的会客室。这里实际上经常成为李可染的同事、学生、艺友艺术活动的中心,他们都是当时徐州文艺界最活跃的人物。江苏省省级文物保……[详细] |
![]() | 张氏住宅位于彩衣街24号,为张安治住宅,建于清末民初。张安治(1911--1990),号汝进,笔名张帆、安紫,扬州人。曾习中国画于谢公展,后深得徐悲鸿器重,先后任职于南京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广西艺术馆及中国美术院。1946年,应邀赴英国研究深造并弘扬祖国绘画艺术。1950年回国,历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设计师,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市立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画研究》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第七届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顾问。曾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许多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详细] |
![]() | 韩秋岩故居位于黄桥镇珠巷东首,系清末建筑。韩秋岩,又名韩士元,生于1898年,卒子2001年,被誉为“世纪老人”,韩秋岩是高级工程师、著名书画家,黄桥中学创始人之一。曾在意大利专攻航空机械,并受政府委派检验我国订购之飞机,学成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工专等校教授。晚年涉足艺苑,诗、书、画、印均有造诣,曾任美协江苏分会会员、苏州国画院画师、苏州沧浪诗社社长等职。韩秋岩故居原有房屋11间,前后三进,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11.46平方米。现存房屋三间,是1989年韩秋岩为建黄桥图书馆所捐,砖木结构,檐高3米,进深6.2米,面积76.26平方米;门前天井83.64平方米……[详细] |
![]() | 钱松喦故居,位于杨巷镇黄家村。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钱松喦(1899-1985),宜兴杨巷镇人,笔名芑庐主人。我国著名国画家,擅长山水画,且工诗善书,常诗画一体。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赴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展出,受到国内外行家的好评。出版过作品专集多种,并有美术理论著作《砚边点滴》传世。钱松喦世居杨巷镇湖墅村(今黄家村),出生于七代秀才的书香门第。祖上宅第较宏伟,清咸丰年间遭兵燹,现存建筑系其祖父在原址重建。钱松喦故居建于清末,建筑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进,为二层0-式建筑,第二层较矮,南北各有三个墙门。原建筑面阔八间,其东面两间为原钱松喦居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