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名人故居景点介绍

  李根源故居位于葑门内十全街,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谿、雪生,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参与发动云南重九起义,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和-运动。一度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等职。早年担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和总办时,与朱德同志有师生之谊,1920年奉母移家苏州,卜宅葑门十全街。1923年脱离军政界,1925年起定居苏州。寓苏期间,收集乡邦文献、金石碑文,从事文物古迹的考察和保护,并参与修纂《吴县志》,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对苏州地方文化事业及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良多。1931年后在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为……[详细]
  南京王安石故居 南京王安石故居在清溪路附近的半山亭,今南京海军军事学院内。明代亮山国划入皇宫禁地范围内,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半山国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187年)重建,宣统时重修。 王安石(1020—1086)生在江西,却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他在金陵度过青年时代后,又来此两度守孝、三任知府,前后生活了20年,逝世后葬于钟山脚下。1076年,56岁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与保守派发生争端,遂于是年10月复求罢相,赵顼应允,给王安石一个“判江宁府”的官衔。回到金陵后,王一直没去衙门视事,第二年六月辞官,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因主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详细]
  孙中山旧居(中山楼)位于汉口路9号(南京大学南苑)。中山楼是一幢西式风格的别墅,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该建筑高为两层,上有老虎窗,坐北朝南,灰色墙面,红色屋顶,砖混结构。一楼有柱式外置门廊,二楼有简易阳台,房顶有三个并排而立的老虎窗,其外表为红色。孙中山自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致力于继续推进革命。然而,阻力重重。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临时政府,拒绝承认临时政府;二是袁世凯诱胁兼施,在清朝和临时政府之间居中渔利,居于操纵整个局势的地位;三是临时政府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与袁世凯相呼应,从内部破坏革命;四是革命党人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斗志松……[详细]
  扬州朱自清故居位于扬州市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再现了这位文学巨匠当年家庭-的场景;同时举办的朱自清生平事迹展,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光辉的一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伟大的文学家,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诞生于江苏海州(今东海),童年随家迁来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详细]
  管干贞故居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前北岸。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管干贞故居原是管干贞六世祖明崇祯元年(1628)探花管绍宁的“探花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故居南临顾塘河、北濒白云古渡、西邻苏轼藤花旧馆和吕宫状元府、东衔赵翼及杨廷鉴宅。大门设在整个宅第的东南面,门檐高耸,两侧砖门柱守望,石框大门外有两级石阶及坡石。据史料记载,故居在清代有南北纵向八进,偏宅数进。民国初年,北面三进中的两进平房一进楼房被焚于一旦,但仍存有中轴线主宅五进与后厅西侧偏宅三进。管绍宁字幼承,一字谧如,号诚斋,明崇祯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崇祯年间,管绍宁先是升任少詹事,后任南京国子监司……[详细]
  王昆仑故居即“七十二峰山馆”,在今无锡市鼋头渚公园内。原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幢建筑。1985年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这位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共产主义战士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特将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王昆仑青年时代曾在此研读革命书刊,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8月,为推动建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经与王昆仑为首的南京读书会商议,决定联络上海、南京等地抗日救亡骨干20余人,以王昆仑亲友到无锡避暑消夏的名义,在太湖边鼋头渚万方楼召开会议,商讨如何推动南京、上海等地抗日救亡运动发展……[详细]
  李长乐故居位于东关街五谷巷41号,为清光绪年间直隶提督李长乐故宅。五谷巷,原名蛇尾巷,后因李长乐购建之居,改称五福巷,今名五谷巷。李长乐(1838—1889)字汉春,盱眙半塔集人,历任湖北、湖南、直隶提督。李长乐从军数十年,一生得了三个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有的。清同治初年,李任参将时购建。东至五谷巷西侧,南至问井巷,西至问井巷2号,北至东关街345号现规划设计院内,原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原有房屋大小约八十余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组群布局分东、中、西三路及小花园。五福巷原有门牌号码6号、8号、10号,原6号、8号门已不存。剩10号,今又改为41号。东纵轴线……[详细]
  -故居,位于盐都县鞍湖镇张本村。故居原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座北朝南堂屋三间。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现有故居占地约200平方米。-,1912年6月1日出生在张本村,幼年在村里读小学,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1930年考取了北平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37年门7月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0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0爆发前,长达25年。他还曾担任0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0年至1954年)、0中央副秘书……[详细]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详细]
  汪精卫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38号。该建筑建于1938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该房产原为褚民谊官邸,1940年汪精卫搬迁至此,1944年汪精卫病死之后,由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接受。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张群,因此距西康路33号当时美国大使馆仅数步之遥,于是即把此处改为美军军官俱乐部。褚民谊(1884-1946)著名业余昆曲家、国民党元老、日伪汉奸。汪兆铭(1883-1944),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精卫”呼,籍江西婺源。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1922~1923年,孙中山筹备改组中国国民党,汪精卫--员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汪精卫……[详细]
  张大烈,又名张澄江。1911 年出生于长泾镇望族。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雕塑艺术。1931年,张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启迪下,关心祖国的命运。何香凝回国前,亲绘梅花、猛虎各1幅相赠。1936年10月张大烈学成,携妻子司爱伦(波兰人)转道苏联回到长泾,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37冬江阴沦陷,长泾初中校舍被毁,张捐卖田产,抢修校舍,使学校得以复课。1939年,出任长泾中学校长。伪政权以发放教育补助费为诱饵,要他开设日语课,遭其拒绝。1940年6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谭震林率部开辟澄锡虞抗日根据地,邀他为抗日救国出力。张表示……[详细]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详细]
  平江路悬桥巷27、29号桂荫堂,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故居。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处苏州古城目前保存较好的清末苏州状元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现洪钧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馆,展出数十位在历史街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事迹和相关物品,开设了中国科举制度展和“金榜题名”互动区域,现代人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个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轴线,共有七进,前有照壁,依次为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堂楼、上房、下房。第四进大厅“桂荫堂”已拆除,花厅前庭院内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树也已不存。堂楼与上房连以厢楼和旱桥……[详细]
  宋子文公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极阁1号始建于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抗战胜利后重建。宋公馆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公馆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曲尺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宋公馆底层用毛石砌造,显得极为坚固;上面两层用砖砌,表面采用弹涂工艺粉刷而成,立体感极强。公馆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屋顶,颇有农舍风味,远望上去仿佛是用茅草盖成,所以俗称其为“茅草屋”。宋公馆的入口处设在二楼的西北面。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摆设各不相同。既有西式布置,又有中式陈设。宋公馆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场所,又是国民党上层人士频频密会之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详细]
  吴梅故居,是我国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苏州民居,墙门间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面也是一个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蒲林巷35—1号,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红漆斑驳的木门边,“吴梅故居”标志牌赫然入目。吴梅(1884—1939)这个名字,是和昆曲紧紧相连的。二十世纪初,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戏曲典籍的吴梅为拯救振兴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称他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吴梅老屋本在滚绣……[详细]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详细]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等佳句脍炙人口,流……[详细]
  南京沈万三故居南京沈万三故居在太平天国期间为赞王府。7号院内尚存赞王府巨形石鼓一座、楠木大厅和两进小楼。大厅抬梁式结构,面阔四间,门砖雕刻精致。厅后两进楼房,屋顶未曾动及。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城南老区,有43路公交到马道街,进出交通较便利,目前和该区其它旅游景点旅游联系较少。沈万三故居位于马道街5、7、9号。沈万三又名沈秀,是明初江南首富,原籍为浙江湖州南浔。洪武三年(1370年),输粮京师,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其名声一时。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资财。《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详……[详细]
  张竹坡故里建于汉王拔剑泉西侧,紫金山东侧的缓坡上。故里依山傍水,占地五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包括皋鹤草堂、《-》研究史馆、竹坡书院、牌坊及依据他评点的《-》书中的场景,建有西门府和后花园等。竹坡故里是徽派建筑风格,广布亭台楼阁,曲径修竹,凸显江南园林意境。原来的皋鹤草堂位于徐州户部山南坡,为张竹坡旧居。张竹坡(1670—1698年)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竹坡幼年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他发奋进取,才识过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师国相自许。康熙三十四年,26岁的张竹坡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点评-一书。他共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留下了一分宝贵的遗产。……[详细]
  王皋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称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苏州现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员会。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东莘县明年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天下三槐王氏将在山东聊城群贤堡寻根问祖。王皋祖籍正是山东大名府莘县。苏州太平桥王宅燕翼堂修缮为王皋故居,苏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乡寻根问祖。苏州“三槐堂”旧址:其一,“阁老基”,即王皋故居遗址,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多为褐红色武康石,石梁上镌刻有铭文,西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