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新县旅游

新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

  红军被服厂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杨冲村二洼。1928年7月,在柴山保尹家嘴会议上,根据中央指示,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全师约120余人,分编四个大队。这是鄂豫皖边区诞生的第一支红军部队。为了装备部队,在箭厂河二洼方氏祠堂建立了红军被服厂,厂长由三十一师第三大队党代表吴先筹兼任。有工人三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红军家属,被服厂缝制军衣、被子、绑腿、子弹袋、米袋等,全部都是手工制作。1931年夏季,红军战士统一穿上了被服厂自制的灰色制服。红军被服厂旧址原为方氏祠堂,有砖木结构的房屋两栋,每栋3间,加上两侧横屋共8间,中间一个天井院。房屋因年代久远,……[详细]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闵家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部设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房屋墙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开辟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列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原为闵氏宗祠,前后两排,占地378平方米……[详细]
  一处位于新县八里畈镇宋家畈村,原为宋氏宗祠,现存房7间,占地700平方米;另一处位于新县箭厂河乡郑边大湾村,现存房4间,坐北朝南,砖墙瓦房。1947年8月底,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29日,野战军司令部进驻新县八里畈宋氏宗祠。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指示,二纵队在大别山北面地区阻止尾追之敌,掩护三、六纵队向山南出击。同时,为了迅速建立立足点,命令野战军司令部民运部长穰明德到经扶县(今新县)担任县委书记,负责开辟地方工作。9月3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野司机关再次驻进此地。1947年1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驻新县箭厂河乡郑边大湾村一家地主宅院。西首是总部会议室,会议室西侧是总部-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的……[详细]
  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新县城生产街56号,原旧址占地1400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房屋40间,清末豫南民居式建筑风格。由于战争等因素,部分房屋已毁损,现只有前排七间和二、三排部分房屋,共18间,占地680平方米。旧址东临生产街,大门开在前排正中。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1年7月,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新集召开,成立了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省政府主席高敬亭即在此办公。下设人民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拥护红军委员会及秘书处、事物处、招待处、妇女部、收发科、交通科等单位。除财经委外,所有单位均在此办公。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鄂豫皖边区的文化教育事……[详细]
  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新县陈店乡王湾村。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个地区和平汉铁路的工农兵代表200余人。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讨论了扩大红军、土地革命、赤卫军等问题,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甘元景、郑行瑞、熊少山、朱淑芳、袁克服、詹以锦、李梯云等为委员,主席甘元景。政府机关设在箭厂河杨畈。2004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原为王氏宗祠,坐北朝南,有前后两院。后院已被敌人烧毁,现只剩前面一排小院,是当时办公的地方。大门前有一株苍劲古柏,为当地“三台八景”……[详细]
  全国首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人民检察历史博物馆——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在信阳新县落成并正式开馆。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宁和信阳市市长郭瑞民共同为博物馆揭牌。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检察制度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人民检察制度的第一国家公诉人诞生于此。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展厅共分植根红土、伟大开端,继承发展、崭新篇章等八个部分,时间跨度从1931年至2011年,展出面积1800多平方米。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分别展出八十年来河南省人民检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史料、 图片、档案资料895件,收藏检察文物120多件。……[详细]
  红田位于箭厂河乡列宁小学的南端李家河村旁,原为一块稻田。1927年12月,黄麻起义遭受挫折后,地主清乡团勾结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一个营侵犯箭厂河地区,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先后在这块稻田里-程怀天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00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惨案。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整块稻田,当地群众崇敬地称之为“红田”。为纪念革命烈士,新县县政府在这里竖立了一座5米高的纪念碑,并镌刻了碑文。1979年公布为新县重点革命纪念地。……[详细]
  曹门农民协会旧址位于箭厂河乡曹门村,原有10间砖木结构的房屋,座东向西,前后两排各3间,门楼位于前排中间,左右各2间横屋,四合小院。1926年8月,农民协会在此成立,是新县最早的农民协会组织。……[详细]
  鄂豫皖省苏维埃列宁高等学校旧址位于新县郭家河村,距县城30公里。旧址原为王姓地主庄园,共有房屋54间。1931年,鄂豫皖根据地迅速发展,急需各方面人才,因此,边区政府在此建立了列宁高等学校。校长杜孝生,选任教员、教官十余人,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军事等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1932年春学校迁往新集。先后共为根据地培养了800多名军政干部,有的同志后来成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中间两排和北首耳房27间。1992年对旧址进行了重点维修,并在前排大门侧墙上镶嵌有一块大理石保护标志。……[详细]
  鄂豫皖边区红军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统一的服装。特区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新集城北洞下坪建立了一所五一模范工厂。管理员五××,收发员熊作海。招收工人300多名,其中大多数是女同志。厂内设布织布、印染、缝纫等车间,有织布机、缝纫机和弹花机十部。专给红军做衣帽、鞋袜、被服。由于工人们的积极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到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部队都穿上了统一服装。……[详细]
  鄂豫皖苏区税务总局旧址,位于新县城关首府路,座东朝西,有砖木结构的房屋两栋,每栋四间,加上偏房,共十一间。解放后新县税务局就一直在此房内办公,为配合革命传统教育,税务局向上申报,2000年由河南省国税局投资40万元将此旧址全面修复,室内举办有复原陈列。 1930年,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展开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军需、民食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物力、财力支援革命战争,打破敌人的经济-,党和政府开始注重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节各阶级收入。按照土地革命总路线的要求,把负担的大头放在剥削阶级身上,对不同阶级分别采取没收、征发、捐款、征税等办法,获取财政收入,并把重点放在……[详细]
  新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纪念地位于箭厂河乡西南3公里的竹林村竹林巷,有一个似馒头一样的小山丘,这里松柏常青,杂灌葱茏。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离村庄不远不近、不被人们引起怀疑的地方,1926年秋,新县第一个秘密党小组成立了,党员吴焕先、石生才、詹以贤、吴先筹、戴华堂、肖崇善等人,经常在这里-、活动。次年2月,吴焕先等在山丘的松树上挂起党旗。这是新县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吴焕先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县政府在此树立了纪念碑。……[详细]
  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及特委旧址位于新县陈店乡胡子石村。根据党中央指示,1929年11月20日,在柴山保地区胡子石召开了中国共产党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9人,中央巡视员曹大骏、王平章出席了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鄂豫边特委,徐朋人、徐向前、王平章、徐宝珊、陈学润、詹才芳、周纯全、徐恕风、范进升等9人为委员,戴季英、郑新民、张心灼等5人为候补委员,徐朋人为书记,王平章为组织部长,徐宝珊为宣传部长。大会通过了政治任务、组织问题、苏维埃问题、军事问题、群众运动、宣教问题、共青团和青年运动、救济问题等九个决议。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及特委旧址坐北朝南,共有房屋10余间,均系青砖瓦房。正屋5间……[详细]
  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位于新县郭家河莲花村月儿湾。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等率领下东进抗日后,在七里坪成立了留守处,同年秋迁到月儿湾。留守处驻此期间,多次召开过地方党和抗日游击队干部会议,与国民党进行多次谈判斗争,贯彻执行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为鄂豫边抗日游击武装的壮大和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旧址坐北朝南,3栋两进院,共有房屋7间,正面为门楼,门前有五级石台阶,由门楼穿过小院进第二栋房屋,此房共2间,一间是过道,另一间是留守处警卫班住室,第三栋有正屋3间,门前一小院,院东侧有间耳房。……[详细]
  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街道。1930年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和红一军在这里兴建了红军后方总医院。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即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其规模和建制已相当完备,以总医院为主,附属一个中医院,一个红色医务训练班,根据地内还分设6个分院和皖西北中心医院。总医院政治委员胡明政,院长孟焕然,副院长邵达夫。院部下设医务处、经理处、政治处,并办有《显微镜报》。总医院设内外两科,由门诊和病房两部分组成,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可作肠吻合、截肢等大手术。共有病床500余张,主要接收重伤病员,轻伤病员住在附近群众家里。1932年秋,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详细]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位于新县城首府路。1931年5月15日,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新集成立,行长郑义斋,会计曹学秀,出纳李正山,保管员汪泽芸(女),共有职工9人。下设有皖西北特区银行和几个县分行。7月更名为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银行主要任务是:统一货币制度,发行货币,调节货币流通;吸收存款,开展汇兑,代理金库;发放贷款,扶持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繁荣经济,支援革命战争。银行发行银币、铜币、纸币和布币四种货币。银币和铜币由皖西北铸币厂铸造,纸币和布币由鄂豫皖特区印钞厂印制。纸币是苏维埃银行发行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货币。苏维埃货币信用很高,深受根据地人民群众欢迎。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详细]
  鄂豫皖区赤色邮电局旧址位于新县城首府路南端。1931年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设立交通委员会。交通委员会内设赤色邮电局,皖西北特区和边区各县均设立赤色邮电局或分局。省赤色邮电局发行了邮票。除皖西北至鄂豫边区的省际干线被敌破坏切断外,苏维埃区域内的邮路基本畅通。鄂豫皖区赤色邮电局旧址坐南朝北,前排为6间平房,后为两层楼房,上下各4间,均为砖木结构。……[详细]
  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在新县城关首府路西的一所宅子里。原有房屋60余间,座西朝东,北临小西街,南与县电影公司相连。解放初至九十年代此旧址房内均由居民居住,房内乱改乱建严重。1999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进行了修复,按原貌复原了-住室、办公室及各委办的用房。现为三排两进院,均系灰砖瓦房,共18间,前排5间临街,檐墙很高,因设保卫局时将原房前檐后移三米,北起第三间有一个向东的拱券(xuàn)大门,其余4间各有一个拱券窗户,门框和窗框都用条石雕成,并装有铁窗棂。东檐墙还保留战争年代留下的许多枪眼。这些都是当时驻扎保卫局时改建的,前排进深4.9米,中排进深7米,后排进深6米,中排北起第二间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