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介绍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火红乡桥边村委会小街小组。1948年6月2日,在会泽特支的组织领导下,在火红开明人士金绍清的带领下,150余人在火红桥边举行了震惊全省的反蒋武装起义,打出了“滇黔边区民族自救军”的旗帜,并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了“打富救贫”和反“三征”(征粮、征税、征兵)的革命口号。起义部队下设5个中队,从6月3日~7日,一举攻下者海、矿山、罗布古、迤车镇公所。在者海范家村整编时,编为1个团4个营。这次起义,-皆捷,声威大震。国民党反动派会宣巧鲁“剿共”总指挥安纯三,纠-泽、巧家、威宁三县的地霸武装及保安团1000多人围剿起义部队。金绍清等因没有及时得到县委撤退的指示,未能及时……[详细]
  1927年,中共广东区委先后派出在那里和周恩来一起任教官的王德三及其部分学员返回云南。王德三的学员杜涛回蒙自组建蒙自支部,并介绍在洒戛竜小学任教的李国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云南不久的王德三便以组织的名义将向镇弼和严英俊派到文山工作。1927年10月,王德三又将在宜良工作的杨立人和颜亨璧介绍到文山。12月初,王德三亲自到文山召开会议,全面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精心研究文山工作。12月底,党组织又派严英武和一个姓周的同志到文山洒戛竜配合筹建文山洒戛竜支部。严英武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支部成员有:李国栋,杨立人,颜亨璧和姓周的同志。洒戛竜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山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成立以后,……[详细]
  在大理州祥云县,位于刘厂镇王家庄村的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红色景点。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刘厂镇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庄村,背依青山,绿水环绕,被誉为“北大骄子,一门三烈”的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这里。大哥王复生第一个走出了家乡云南,走向了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一位共产主义火种的传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带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最为壮丽的一页。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属于当地传统木结构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为小花园,两层土木结构,其建筑设计巧妙,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详细]
  赖乌包山战斗四烈士陵园位于八街镇北面的小山坡上,建于1950年2月。园内安葬着1949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9支队及安禄罗游击大队与国民党云南保安16团在赖乌包山战斗中牺牲的沙志忠、白存书、杨玉发和马绍增4位烈士。1949年9月19日,义八武装暴-动-的胜利,震惊了国民党安宁县政府,速报国民党省主席卢汉派兵镇压。卢汉令保安司令部派保安15团、16团于10月8日由昆阳向八街进发。15团于30日进驻八街,16团由八街向义八乡推进。形势十分紧迫。安宁特支书记、游击大队队长李方英前往峨山游击队求援。恰逢省委书记郑伯克在新平杨武开军事会议,应安宁特支的救援,令中国人民解……[详细]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之前的畹町九谷桥,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走上去摇摇晃晃,令人提心吊胆。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石拱桥代替了双木桥。抗日战争期间,出国作战的数万名中国远征军,就是通过这座桥开赴抗日前线的,这座桥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陲与内地连接的唯一的交通枢纽。石拱桥毁于战火之后,1946年新架起一座钢架桥,1956年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和缅甸吴巴瑞总理,从曼德勒乘车到九谷,再从九谷步行通过这座桥入境,到芒市参加中缅两国边-欢会。1992年拆掉钢架桥建成钢筋混凝土桥,2003年12月又将钢架桥恢复。畹町桥把中国畹町和对面的缅甸九谷市两座边城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桥两……[详细]
  兰茂墓及兰公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委会南街村,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医学家兰茂(1397——1470)的墓及祠堂。兰公祠分为前院、祠堂、后院三部分。祠堂始建于1470年,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年间重修为由正殿、东西厢房、门楼组成的四合天井式建筑。198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12.2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祠堂。兰茂墓位于祠堂后院,为弧形条石砌成圆形土冢,墓直径4.7米,高2米,墓碑题刻为袁嘉谷撰书。1985年,嵩明县在祠堂内成立了兰茂纪念馆。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兰茂学术资料,开辟了三个兰茂生平陈列室供游人参观。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我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兰……[详细]
  罗炳辉将军故居罗炳辉将军故居位于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偏坡寨。距彝良县城约5公里。1987年国家拔专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另划有保护范围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标志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后正式对外开放。故居是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居住,陈列有罗炳辉在家时使用的生活用具。保护范围内有罗炳辉高祖罗凤鳌墓,父亲罗守清、母亲黄氏墓,妻子李风桂墓,以及《罗炳辉祭父文碑》。1986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彝良县角奎镇阿都办事处……[详细]
  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于龙陵老城区中心的董家沟小河边,为当地董姓人家私宅。房屋始建于1921年,为一土木结构的串连式四合院,占地1.26亩,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全院有大小房舍30间,内部装饰精巧华丽,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大院。1942年日军占领龙陵后,被强占为城区日军慰安所。在1942年至1944年的两年中,长期住有从日本、韩国征来的15名-供日军官兵淫乐。1944年10月远征军以10万人马围攻龙陵,在战斗最激烈的11月1日,这些无辜的-全部被日军押到观音寺脚下汤家沟枪杀或强迫服毒自杀。此大院目前无人居住,自然损坏较为严重,面楼已经损毁。地址:龙陵老城区中心的董家沟小河边……[详细]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镇一中校内。 1949年8月1日,中共滇东北地委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在宣威落水洞大云山召开万人大会,正式宣布以永焜支队为基础,将永焜支队、宣威支队、沾益支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下辖三个主力团。这次整编使滇东北多支人民武装得到合并,力量更加壮大,为滇东北地区的解放做出极大贡献。为发扬革命精神,教育后人, 1986年11月,落水镇人民政府特立此纪念碑亭。后又陆续建立纪念展室等设施,进一步丰富纪念内容。……[详细]
  片马抗英纪念馆内设有展厅,陈列展品116件,其中文学资料56件,图片资料34件,实物26件;会议室一个(40个座);报告厅一个(247人座),以及办公室、接待室、休息室、保管室等。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于1989年6月4日落成完工。1989年5月,怒江州人民政府将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定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定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东北角。是为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爱国-,纪念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的西南联大,纪念李公朴、闻一多而建。纪念馆始建于1982年11月27日,当时是“一二•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9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更名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2月,纪念馆及四烈士墓被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详细]
  中缅友好纪念馆日前在位于中缅边境的国家级口岸云南畹町对外开放。 畹町口岸是中缅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和平通道。1956年月12月15日,正在缅甸访问的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北九谷市经畹町桥步行入境。两国总理在畹町桥发表了重要讲话,盛赞中缅友谊,表达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强烈愿望。在畹町稍事休息后,两国总理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参加中缅边-欢大会,掀开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篇章。在中缅边-欢大会精神的推动下,中缅两国人民友谊长青,两国边民互市通婚,礼尚往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共同营造了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 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就设立于50年前中缅两国总理途经畹町时下榻的小楼。这座两层……[详细]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东郊金汁河畔。金江中学创立于1944年秋,是由滇军旅长龙奎垣出资兴办的一所完全私立中学。1945年秋,地下党员潘汝谦、陆子英到校任教。1946年5月,党组织派岳世华进校担任教务主任,之后又相继调入郭用、张憬成等30余名党员、“民青”成员或进步教师到校任教,担任教学、行政骨干;1947年党员张憬成出任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权,学校工作完全置于党的直接领导和掌握之下。至1948年,学校从原来的4个班200余人,发展为8个班400余人的完全中学。党和“民青”组织也不断壮大,专兼职教职员36人中,党员15人,“民青”成员6人,“新联”(云南新民主主义联盟)成员1人;学生中,党员……[详细]
  盘龙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晋宁县晋城镇东门外盘龙山下。陵园位于晋城镇东4公里处,北依名利古寺盘龙寺,青靠龙山,面向浩瀚的滨池。四周松柏挺拔。庄严肃穆。园内安邳有解放初期在原晋宁县第五区(现六街镇)征粮、剿匪工作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陵23冢该园始建于1950年6月,1984年6月复经整修,1987年增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纪念亭纪念碑。用墨石制作,正面刻有碑文,碑文饱含深情。背面是各个历史时期全县157位革命烈士英名录。纪念亭是六角,青瓦红柱,小巧精致,下有栏椅,供人小憩。陵园设计新额。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浑然一体,庄严肃穆。2010年清明时节,烈士牺牲整整60年。烈士张世藩之子张立人携家人……[详细]
  老红军墓位于晋宁县二街镇肖家营山脚。端友志(1906-1984).二街镇肖家村委会三街子人,从小在家种田,因生活所迫。离乡到外地帮工度日。1935年在绿丰县一平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在一二零师六团三营某排任班长,参加生产建设。因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1942年精兵简政时。复员在江西省兴县小善行政村石家告自然村落户,从事农业生产。1953年荣誉--返籍时,回到原籍晋宁县二街镇肖家营村生活。他在家乡的三十年余年中。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一贯表现堪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赢得家乡人民的尊敬。老红军端友志1984年11月病故。县人民政府在肖家营后山为其……[详细]
  郑和纪念馆于1984年6月正式开放,1997年12月从玉皇阁迁至郑和故居内。郑和故居占地面积为612平方米,其中纪念馆占地148.32平方米。郑和原姓马,名和,回族,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公元1405年,郑和奉命率领27800名水手、将士,62艘大船,100多只水船、粮船、马船、坐船及战船,7次出使西洋。路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平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和亲善往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纪念馆共有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丰功伟绩;第二展厅介绍郑和的故乡——昆阳;第三展厅介绍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壮举;第四展厅介绍郑和代表明王朝和各国人民建……[详细]
  小石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师宗县城西南1000米小石山水库坝堤西北500米处的山坡上。陵园坐西南向东北,由烈士墓和纪念标志组成,分布面积19000多平方米。烈士墓,共4冢,长方形略椭。上部有封土,各高1.2米。下部用砖围砌,各高0.8米、宽1.5米、长2米。墓碑均为砖石镶砌成屏风式。全长10.3米、高2.14米、厚0.4米。内嵌碑记5通。正中为纪念碑,青石质。高1.65米、宽0.7米。碑正中书“中国共产党员傅发焜、任学源、兰林、张士鹏烈士陵墓,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六日立”。其余4通分别为四烈士墓碑。均高1.05米、宽0.5米,分别镌刻有烈士英名、籍贯、战斗地点及牺牲时间。纪念标志,1座,位于陵墓前8米……[详细]
  富村烈士陵园位于富源县富村镇政府驻地西南200米的小山顶上。陵园坐西向东,分别由牌坊、踏步、纪念塔、纪念性碑刻、烈士墓冢组成,占地面积290平方米。牌坊,位于山脚陵园入口处。混凝土浇筑,青灰色大理石贴面。坊顶部正中刻红色五角星,两侧横书“陵园”2字,坊两侧方柱上直书楹联“热血洒尽垂青史,中华振兴慰英烈”1副。由牌坊拾台阶而上390级,可直达纪念塔。纪念塔,建于宽敞平坦的山顶,由台基、纪念塔组成。台基呈正方形。高2.8米、宽12米,由块石、青砖及混凝土砌筑。台基四周置混凝土浇筑的安全护栏,栏高1.2米。纪念塔为下大上小的方形钢筋混凝土实心方塔。塔座呈正方形须弥座,共3层。第一层高1.2米、宽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