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金堂县 > 淮口街道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街道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淮口瑞光塔

瑞光塔,俗称白塔,矗立在金堂县城南24公里处淮口镇外的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称白塔寺),面临沱江,塔为楼阁式,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层。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砖建成。黄泥、白灰浆砌,塔身底层6.8米见方,各层渐次收缩,直至塔顶,每层均为仿木楼阁四楹三开间,所异于其他佛塔的是底层西方开门。层底有斗拱七个,转角铺作有假昂。塔为空心,内置右旋式顺时针砖砌磴道可达第十层。每层设佛龛,并在当心间有卷洞假门,左右侧门也有卷洞假窗。在第十层的内壁老墙皮上还有隐约可见的彩画痕迹和一条墨书题记,文日:“府城孙寄行宝祜(癸丑)仲夏吉日到此游”。此塔原有铁铸高大塔刹,据传,清代被雷电击落,除此以外,此塔经历了千百年来风雨侵袭和地震威胁,却

云顶慈云寺

慈云寺,清代,位于淮口镇云顶村,现存建筑面积5494平方米,保存完好,1981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顶万年寺

万年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云顶村,现存建筑支架,很破烂,急须修缮,1988年由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怀安军遗址

怀安军遗址,宋代,位于淮口街道同兴社区,2007-2008年多次勘探调查初定范围,为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2008年发掘面积8000余平方米,发现了北城门、城墙、民居、寺庙、作坊等重要遗迹。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顶山遗址

云顶山遗址,位于金堂县东19公里淮口镇云顶村,古名石城山,又名紫云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为云顶山。自古有诸葛武候置兵守隘,历晋、隋、五代均曾屯兵拱卫成都,云顶山遗址(云顶石城)建于南宋,宋蒙战争期间,为川境内布置抵抗蒙军的山城防御体系,于宋淳佑三年(1243年)修建了云顶石城,先后戌守20余年,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被破。“云顶山遗址”包括石城、慈云寺等各级文保单位十余处,形成了一条靓丽的古代文化旅游风景线。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顶石城城墙长7.2公里,基本完整,古城门7道,除后宰门完全垮塌,瓮城门部分垮塌外,其余较为完整,方圆炮台8个,瞭望岗亭5个基本保存,城墙部分未修复,部分倾斜、垮塌,水师码头和蹬山

居禅庵

居禅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荣村,5.12地震后,破烂不堪,急须维修,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庵

圆觉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荣村,2008年由云顶山出资全部重修,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映寺

东映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云顶村,破烂不堪,急需维修,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湾天主教堂

苏家湾天主教堂,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华兴村,教堂东南方向,呈亚字形布局,仿西方中外结合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648平方米,基本完好,199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靖天宫

靖天宫,清代,位于淮口街道滨江社区,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942平方米,基本完好,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淮口帝主宫

帝主宫又名黄州馆,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同兴社区,该宫座东南向西北,占地1805平方米,正殿及厢房重檐歇山万年台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安德墓

李安德墓,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华兴村,墓西向,土冢高1.5米,直径3米,石质墓碑记述墓主生平,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淮口太平寺

太平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区,该寺西向,四合院布局,占地千余平米,保存完好,1992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宋怀安军重修建北禅院碑记

大宋怀安军重修建北禅院碑记,宋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区,碑通高2.85米,宽1.2米,碑额篆书,正文剥蚀严重,无法通读,1981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开寺

灵开寺,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华兴村,该寺座东向西,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8080平方米,保存完好,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淮口南华宫

南华宫,清代,位于淮口街道瑞光社区,该宫南向,四合院布局,现存正殿及左右厢房,占地面积1542平方米,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庵

常乐庵,清代,位于淮口街道光荣村,5.12地震后,破烂不堪,急须维修,1988年金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