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烟峰社区距政府7公里,距县城60公里,幅员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1870亩,林地1585亩。属非贫困村,辖6个组691户1668人,全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66人,截止目前,已全面脱贫(其中2014年脱贫6户17人,2015年脱贫17户67人、2016年脱贫8户29人、2017年脱贫11户34人、2018年脱贫7户21人)。
全社区低保86户,其中贫困户24户;分散供养五保8户,残疾人60人,危房改造46户、易地搬迁20户;有义务教育阶段儿童90人,全社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一)项目拉动,基础设施大提升。通过项目资金支持于2018年新建规范的村级活动阵地220平方米,公服中心维修30.44万元,有达标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室、广播室。
农户有安全用电和稳定的通信网络,100%的农户饮上了安全卫生水。硬化路已于2000年通达到村委会,2013年投资300余万元硬化道路9.2公里,投资15.4万元解决3个组452人畜饮水问题,2018年通过脱贫项目及土地整理项目硬化村组道路0.33公里。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设,通过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及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二)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大提升。2017年以来,该社区大抓产业结构调整,全社区发展中药材400亩、黄金梨150亩,脆红李10亩,培育养猪大户2户,猕猴桃种植大户3户,鸡鸭3000只,种植柑橘80亩,猕猴桃100亩,贫困户建“五小微田园”持续稳定增收。苍月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建“五小微田园”28户实现贫困户户户均持续增收产业1亩以上,实行大户带小户模式,建成50亩宝盖梁柑橘产业园带动一、二、三、四、五组群众建庭院经济柑橘园56个,就地解决19户贫困户长久增收问题,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三)典型引领,乡风文明大提升。推行“六化”行动,结合“三同三进”活动,定期开展法制大讲堂、百姓大讲堂、农民夜校,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自力更生。每年评选好媳妇3名、致富带头人4人、五好家庭15户,用典型人物和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引领群众自主奔康。积极组织开展“送文化法治下乡”、小型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四)人才支撑,带动群众增收。充分发挥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树牢脱贫必先扶志的理念;积极回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主动培育年轻能人,培育出一批以王爵等为代表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全村中药材、小家禽养殖等产业迅猛发展。积极发展后备干部,确保干事创业有人干、能人干。
三、巩固提升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抓好巩固提升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主要领导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每季度到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及时协调整改困难问题。帮扶责任人每月到村到户开展“三同三进活动”,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二是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各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制定配套措施和巩固提升计划,及时推进组织实施。
全面落实贫困人口教育、医疗、住房、低保等特惠政策,加大对低保、五保、残疾等特殊人群的关注,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确保精准施策和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三是进一步增强帮扶工作力度。月山卫生院烟峰分院和烟峰信用社持续抓好49户已脱贫户的巩固提升工作,做到帮扶人员不变、力量不减、帮扶不软。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建立边缘户2户的监测和管理台账,落实帮扶措施,建立稳定脱贫增收的长效机制。
持续发挥农民夜校功能,结合“三同三进”活动,宣传政策和群众感恩教育,深度激发群众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