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阳泉市 > 郊区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历史沿革

[移动版]

秦,为太原郡属地。

西汉,始置上艾县,为上艾县属地。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上艾县,孝昌年间(525~527),恢复建置,改名石艾县,为石艾县属地。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原仇县,为石艾县、原仇县两县属地。

大业二年(606),原仇县更名盂县,为石艾县、盂县两县属地。

唐武德八年(625),受州移治塞鱼(后更名赛鱼),即今平潭乡赛鱼村,石艾县、盂县同属受州。

贞观八年(634),废受州,石艾县、盂县改属太原府。

唐天宝元年(742),石艾县更名广阳县,为广阳县、盂县两县属地。

五代因之。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以镇州广阳寨建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广阳县改名平定县,为平定县、盂县两县属地。

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军改为平定州。

兴定年间(1217~1222),盂县升为盂州。

为平定州、盂州两州属地。

元至元二年(1265),平定县并入平定州,归属依旧。

明洪武二年(1369),改盂州为县,为平定州、盂县属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直隶州,盂县为其属县。

为平定州属地。

1912年,平定州改为平定县。

1937年10月底,日军侵占阳泉,并控制各交通要道和城镇附近地区。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1月,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成立,12月,平(定)西县、平(定)东县抗日政府成立。

1938年1月,盂县抗日政府成立。

由于日军的分隔,本区境域以正太铁路为界,分成路北、路南两部分。

路北的东村、西南舁、牵牛镇一带属盂县,其余属平定(路北)县,两县同属晋察冀边区。

路南,小河、泊里一带属平(定)东县,其余属平(定)西县,两县同属晋冀豫边区。

1941年2月,盂县东南部的牵牛镇、东村等92个行政村划归平定(路北)县。

1943年1月,寿东县抗日政府成立,7月改称盂寿县。

原属晋察冀边区的辛兴、旧街乡正太铁路以北地区及燕龛乡属寿东县(盂寿县)。

1945年8月,撤销盂寿县,上述地区复归平定(路北)县。

1946年6月,平(定)东县、平(定)西县合并为平定(路南)县。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4日设阳泉市。

7月,本区境内始设二区政府。

1948年8月改设二、三、四区政府。

1949年1月改设二、三、四、五、六区政府。

9月,阳泉市改称阳泉工矿区,区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0年2月改设二、三区公所。

1952年4月,阳泉市工矿区改称阳泉市,区公所改称区政府。

1953年3月,阳泉市设二区。

1956年3月,二区改称荫营区。

1958年8月,撤销荫营区,改设郊区。

1961年4月,撤销阳泉市郊区,设市直人民公社。

1963年2月,恢复荫营区。

1969年1月,荫营区复改称名郊区。

1984年,本区形成独立的财政税收体系,各职能部门从市级分离或相继成立,阳泉市郊区成为独立行使县级政权职能的一级政府。

名称再未变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