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山西省 > 太原市 > 万柏林区 > 长风西街街道 > 南屯社区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长风西街街道南屯社区历史沿革

[移动版]

宋灭北汉,将并州治所迁榆次,在晋阳古城汾河东县城北村附近建平晋县城,南屯属平晋县。

宋太平兴国初年,在现大南门“唐明饭店”附近的古唐明镇建新城,恢复并州名称,设太原府,本村属太原府平晋县。

元置冀宁道,平晋县属于冀宁道。

明洪武元年,废冀宁道,重置太原府,平晋县隶属太原府。

明洪武四年,平晋县城被洪水冲毁,遂选晋阳古城西南高阜处建新城,洪武八年改平晋县为太原县,本村属太原县。

清代沿用明代旧制,仍设太原府。

太原县归太原府管辖,整个清代南屯的隶属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一九一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一三年,全国实行省辖县两级管理,太原县境内划为中、西北、东北、东南、西南五个区,本村属西北区管辖,区公所驻地南堰村。

一九一七年,阎锡山政府在全省实行“村本政权”,将中、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区改为一、二、三、四、五区,本村属第五区管辖。

一九三O年,太原县归山西省政府直辖,本村属太原县的管理未变。

一九三七年,太原县被日军占领,日伪成立太原县公署,日伪统治时期,把太原市市辖地域划为城内两个区、郊区三个区共五个区,本村属五区。

一九四二年,日伪镇府把太原县改为晋泉县,县属村庄未变。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阎锡山政府军队占领晋泉县,并恢复太原县旧称。

同年,将太原市辖区市内划分为“内八区”,郊区划分为“外八区”区下设立主、附村,继续实行主村下设附村及闾邻统治,汾河西北从芮城村,南至西寨村的大片地域,划分为外七区管辖,本村属于外七区。

一九四七年,改太原县为晋源县,县属地域未变。

一九四九年三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原市人民政府成立。

四月二十四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太原,晋源县人民政府成立。

五月二十七日,太原市人民政府首次调整区划,将阎锡山政府统治时期的十六个区调整为八个区,南屯属第七区。

一九五零年二月八日,将太原市区划的八个区合并为四个区。

八月二十八日,汾河以西地区成立了第五区,本村属第五区,区政府驻地闫家沟。

一九五一年八月二日,撤销晋源县建制,原晋源县管辖的汾河以西地域划为六区,本村仍属第五区,区政府驻地闫家沟村。

一九五四年六月四日,成立南城区、北城区、新城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区以下设街、镇、乡,本村属万柏林区小井峪乡,区镇府驻地闫家沟村,乡政府驻地小井峪村。

一九五七年,太原市政府撤销新城区、小店区、万柏林区、晋源区,保留北城区、南城区,新成立郊区建制,全市设三个区人民委员会。

郊区人民委员会(当时俗称大郊区)辖七镇、二十乡,本村属小井峪乡,郊区人民委员会驻地新建路。

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四日,成立河西区人民委员会,原郊区所属的街办,矿区归河西区管辖,农村镇(乡)成立人民公社,本村属郊区小井峪人民公社。

一九五九年三月三日,撤销郊区人民委员会建制,将郊区人民委员会管辖的农村人民公社分别划归北城区、南城区和河西区管辖,本村属河西区小井峪人民公社。

河西区人民委员会驻地新建路。

一九六零年三月五日,恢复郊区人民委员会建制。

六月二十日,撤销北城区、南城区、河西区、郊区人民委员会,成立万柏林、和平等九个人民公社(俗称大公社),公社以下分设管区,管区管理三至九个村,本村属和平人民公社、南屯管区。

和平人民公社驻地迎泽西大街,管区驻地南屯。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八日,撤销万柏林、和平等九个人民公社,成立北城区、南城区、河西区、晋源区,本村属河西区人民委员会、小井峪农村人民公社。

一九六三年四月一日,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郊区人民委员会辖二十八个农村人民公社,本村属小井峪农村人民公社,郊区委员会驻地新建路。

一九七零年,成立太原市北郊区革命委员会,本村属北郊区革命委员会,由小井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北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地柴村。

一九八一年九月,太原市北郊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北郊区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未变。

一九八四年五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人民政府的工作方案》,小井峪人民公社改建为小井峪乡人民政府。

一九八五年,南屯生产大队改成为南屯村,领导机构为村民委员会。

一九九七年,国务院批准太原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原北城区、南城区、河西区,及南、北郊区五个区调整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小店区、晋源区六个区,将原北郊区管辖的包括小井峪乡在内的五个乡划归万柏林区,本村属万柏林区小井峪乡人民政府。

万柏林区政府驻地西矿街,小井峪乡人民政府驻地下元村。

二零零六年九月,太原市政府对乡辖管理机构进行改制,除保留少数乡镇政府外实行街道办事处体制,南屯村属万柏林区长风西街道办事处。

二零一六年四月五日,南屯村改为南屯社区,南屯村民委员会改为南屯社区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