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旅游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

西武当瓷窑址
  西武当瓷窑址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安阳滩乡西武当村北50米。是一处烧制瓷器的窑址遗存。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暴露窑址14座,分布于山梁两侧,南北向排列。窑已坍塌,仅存部分火烧痕、红烧土、结釉残迹,结构和形制均不清。窑址周围堆积大量炉灰、炉渣,地表遗存大量黑釉、白釉、青花、豆绿釉瓷片,器形有碗、盘、碟、罐、盆、钵、杯、壶、灯等,胎质、釉片及制作均较粗糙。系民间瓷窑。窑址保存较差,但遗物丰富。对研究河西手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及技术有重要价值。 …[详细]
陈岙青瓷窑址
  窑址在黄避岙东塔村陈岙黄大山脚,两窑并列,窑头朝西,面临象山港,窑尾朝东,顺山坡而上,各长约五十米,宽约五米。两窑南侧有圆形工场一处。 据史籍记载,此窑在当时有重要影响。所产青瓷质地简朴,色泽滋润,是我国唐代著名越窑窑场之一。一九七四年十月,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省文管会等实地考证,确认此窑为唐初所建。 窑址原来有一部分暴露在外,群众也常常掘得青瓷碎片。近几年来,由于发展茶叶生产,窑体已埋入地下,但不曾破坏。…[详细]
石堂山邓窑遗址
  时代:唐至元位于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脚下。邓窑又名大石窑,大窑店,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以大窑店村为中心,北起土槽沟,南经店房、水沟、白杨至上庄村,在这个狭长地段上,散存着成堆的窑具、瓷片、残窑壁和烧土块等,面积达1平方千米。遗址宋代为邓州所辖,故名邓窑。邓窑遗址为北宋著名瓷窑之一,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积大,遗物丰富,不仅对研究古代瓷器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瓷碗铺窑址
  瓷碗铺窑址(通川区)瓷碗铺窑址因地处古地名瓷碗铺而命名。该窑址位于达县市复兴乡两路口村西南1.2公里,背靠铁山梁子,海拔900米,左右山峰环抱,前为两山沟夹角呈正三角形农田坡地。初探分布面积约4万平方米。保护范围:东以保护标志为界,南至罗有才家至覃家老院子南边大路,西以保护标志向西外延200米为界,北至覃洪全老院子。建设控制地带:东从两路口桐子林村口到西覃家老院子屋后阴沟,北从桐子林村口至南李家大弯。面积4公顷。…[详细]
老屋山窑址
  老屋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大溪镇塘岭村东端,根据出土的器物造型、釉色等判断为宋代窑址。坐北朝南,窑址沿山坡东西长200米,山坡至田垅南北宽50米。遗址分布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7米。窑具有大小不等的筒形通钵,束腰,垫饼、支丁等。器物有瓶、壶、罐、碗、碟、粉盒等,器型有坦口、卷口。釉色、胎釉结合紧密,多青灰、青绿,釉厚者光泽滋润。纹饰有刻花、堆贴花、釉下彩绘等。老屋山窑址对于研究温岭古代的陶瓷史有着主要的历史文物价植。…[详细]
水家窑遗址
  水家窑遗址位于渭源县上湾镇水家窑村南50米。内涵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齐家文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米。采集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泥质橙黄陶片,彩陶纹器表素面或饰有黑彩或黑、红彩的网格纹、锯齿纹、四大圆圈纹,可辨器形有双耳罐、盆、钵等;齐家文化夹砂和泥质红陶片,器表素面或饰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领罐、单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半山类型的特征和齐家文化的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塌了盖陶窑址
  塌了盖陶窑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五批 1999.2.26地址:通榆县团结乡塌了盖屯年代:明代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通榆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塌了盖陶窑址位于塌了盖屯北1000米远的第三道岗上,中部和东部为居住址,西部为烧窑场所。这里烧造的陶器器形多样,纹饰复杂。器形有罐、壶、坛等器物。现存的一座窑址位于土岗南坡,呈椭圆形,南北长约3米,东西宽约2.5米,深约0.7米。这里是一处明代陶器烧造址。…[详细]
丰源元代瓷窑址
  丰源元代瓷窑址 丰源古瓷窑址,位于乐平市东南45公里十里港乡丰源村灯盏山。1987年在勘察瓷土矿时发现,该窑址烧造时间较长,自宋至明,鼎盛时为元代,属青瓷窑,面积达50,000平方米,堆积层达2-3米。以烧造青、褐釉瓷为主,有少量黑釉器。器物有碗、盘、高足杯、盏、碟和罐等。采用印花装饰,有菊花,莲瓣花、缠枝叶花、铜钱花等。器物胎釉肥厚,瓷质纯细。匣钵多呈圆桶状。 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碗碟墩古窑址
  万全碗碟墩窑址位于万全乡竹舟村,以碗碟墩为中心,周围3个山坡均分布有窑址。产品有青瓷、青白瓷、酱釉瓷,器形以碗类居多,亦有部分小高足杯、碟、盏、水注、执壶、瓶、谷仓罐等,不同窑址产品略有差别。2016年考古发掘,揭露三条窑炉遗迹,其中一条为分室龙窑,为三明地区首次发现。碗碟墩窑址始烧于北宋中晚期,兴盛于南宋,窑场分布范围大,堆积厚,产品种类器形丰富,釉色莹润,质量精美。分室龙窑的发现对研究这种窑业技术的起源和分布有着重要意义。…[详细]
小窑墩窑址
  遗址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两代。窑址为龙窑结构,东西长约50米,最宽处近20米,高约10米。小窑墩窑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碗、罐等日用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2002年10月22日,小窑墩窑址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