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堂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堂篇

圪村古祠堂
  堂二里格达村古祠堂建于一七五零年,建筑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建筑形成为一门神,过厅,东西配房和大殿。院内有古槐,柏树和乾隆二十六年所立石碑一块。建筑风格为清代砖木结构,目前是该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祠堂,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由于“文革”的十年浩劫,祠堂的南房被拆毁,大殿和过厅砖墙碱蚀,屋顶漏雨,油漆彩画模糊不清。二00四年四月对祠堂进行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地址:廊坊霸州市堂二里镇格达村类型:祠堂游玩时间: 建议1小时…[详细]
后湾田祠堂
  后湾田祠堂位于义乌市稠江街道江湾村下街村中心,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623.8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左右厢房,后进已毁。前后进均为5开间,五架抬梁前卷棚后双步梁,廊轩雕工精美,梁柱用材硕大,牛腿、雀替、斗拱、梁坊等雕刻工艺具有乾隆工的特征,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3年4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3.04.24义政发【2013】29号。…[详细]
何恭房祠堂
  何恭房祠堂位于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东北角,又称“承志堂”,亦称“新祠堂”。建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祠堂原有假山、石桥、亭子、藏书楼等皆毁,现仅存祠堂屋一座,保存完整。中轴线布局为大门、操场、祠堂池、门厅、天井、正堂。门厅与正堂两侧都有侧室,天井两侧建厢房。厢房与侧室间都设有小天井。建筑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该祠是县内现存占地面积最多,规模最大的祠堂。2007年10月30日被公布为第六批象山县级文保单位。…[详细]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 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详细]
新密郭氏祠堂
  郭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新华路办事处五里店村东。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后经兵燹毁坏,清咸丰十年(公元1830)重建,座北面南,总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大门楼、二门、影壁、大殿,大门位于南端正中,两侧有顺山房各三间,均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保存十分完整。祠堂内存有明、清代石碑2余通,墓志铭2块;石狮、石门墩各一对,为明代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李营李家祠堂
  李家祠堂位于好生镇李营村,是一处清代祠堂。据考证,该祠堂是清初刑部尚书李化熙为其家族而建的祠堂。为大门、南厢房和西屋组成三进院落式布局结构,现存房屋3排9间。房屋坐西向东,为单檐硬山顶,第一排屋内南、北墙上镶嵌着康熙临写黄庭坚诗文碑刻6块,北间西墙上嵌着康熙御笔“清慎”碑刻和字迹模糊难辨的碑刻两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邹平县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邹政发【2001】64号文件)。…[详细]
余氏祠堂
  余氏祠堂位于祝站镇裕丰村,汉十高速公路北70米,修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祠堂面阔15.6米,进深30.2米,三进三重,门庭宽4.67米,大门宽1.25米,高2.40米,门庭进深1.46米,中堂宽4.35米,2个天井,1号天井长3.1米、宽2.1米,2号天井长3.2米、宽2.05米,两天井相隔8.2米。祠堂内主体结构未改变,门楣及装饰雕花保存完好。余氏祠堂正在申请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陈陈氏宗祠
  东陈陈氏宗祠又名敦睦堂,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南街道五村东陈自然村,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雍正五年(1727)竣工。民国三年(1914)扩建戏台,次年竣工。今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内侧设戏台)、中厅和后厅,面阔均为五间,硬山顶。中厅和后厅以穿堂三间相连,中厅前东西各有与前厅相连的厢楼二层四间,后厅前东西各有继绝祠和功德祠三间。戏台为歇山顶,木雕为当地雕刻家周光洪作品。…[详细]
娄家庄娄家祠堂
  娄家祠堂坐落于唐王镇娄家村南首。始建于1874年(清同治13年),距今有120多年的历史,是娄氏后裔参拜宗亲的场所,也是历城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宗祠之一。祠堂座北朝南,占地576平米。整体建筑风格为明代四和院廊坊衔接式结构。娄家祠堂1983年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又公布为济南市第三批文保单位。 2013年,娄家庄娄家祠堂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许氏男女祠堂
  许氏男女祠堂位于奉新县赤田镇罗塘村下罗组,属清代建筑。该宗祠颇为罕见,砖木连体宗祠结构,左为男宗祠,较大,面阔18.3米,进深47.8米;右为女宗祠,较小,较矮,面阔11.1米,进深47.8米。祠堂内大梁及修造碑刻上均有重修明确纪年,为道光二十七年建。该宗祠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池塘,有对应同时代的连体两口古井。村庄内男女同时建造祠堂,形制奇特,对研究当时的宗祠建造形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