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书院篇

笔山书院
  笔山书院,以书院所面对的兴义城南笔架山而得名,是今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始建至今已近200年,历经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1905年,笔山书院转办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讲习所,后改为兴义简易师范学校(隶属于省立兴义中学)、兴义乡村师范学校。1926年改为兴义初级中学,1941年更名贵州省省立兴义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政府决定将原省立盘县师范学校迁往兴义笔山书院院址内,与简易师范合并,正式定名为贵州兴义地区师范学校。1975年8月,经省委批准,改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随黔西南州的建立改称黔西南州民族…[详细]
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朱熹诞生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诞生于此。嘉熙元年(1237年)此处修建起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后来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朝时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古朴庄严,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的“半…[详细]
祁阳文昌书院
  文昌书院位于湖南祁阳。明万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马山南麓(前临湘江),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滨,并建书院于塔前,故名。有石坊、讲堂等。塔前构厅事3楹,为诸生课业之所,日讲课,左右各1楹。前置3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颐、程灏、程颐,一祀前代寓贤与乡先达名流。又前为石坊,题曰“文昌书院”。集诸生日讲课其中。天启间,邑人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颐建文昌阁于文昌塔废址,“并于阁后仍构书院为肄业所”。后以“踵增无人”,阁犹存而书院则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迁文昌阁于塔旁山阜。其规制有变更…[详细]
三潭书院
  三潭书院坐落在凤凰县吉信镇之一山顶。主楼巍峨雄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后是四合院,院中一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和课堂宿舍,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一年(1872)苗族乡绅吴自发(时任贵东兵备道)等捐白银8万两,筹建书院,命名新吾,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登院运眺,见山下万溶江形成三个碧潭,即更名为三潭书院.书院占地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历史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别号诚斋)回乡探亲(吴系得胜营人),吴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详细]
岳阳金鹗山孔子书院
  金鹗山孔子书院座落在岳阳金鹗山南麓翠绿丛中,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995年恢复重建。书院内建有藏书楼、讲学堂、孔圣堂、山长轩等。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如今,站在金鹗书院那黝黑紧闭的大门前,大篆字体书写的“金鹗山孔子书院”的匾额已斑驳陆离,书院周围更是阒然无声,给人以沧桑瓦解、清凉冷落的悲伤。应该说,金鹗书院作为一个在岳阳历史上存在一百多年的古老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精神的价值是极其巨大的。它如同岳州学府一样,同样蕴涵着岳阳人的精神血液和灵魂。据《巴陵县志》载:金鹗上邑人所倡,光绪九年(1883),江右刺史刘华邦调任巴陵知…[详细]
沅江琼湖书院
  琼湖书院位于湖南龙阳(今属沅江)跑马岭周家湾。清乾隆十二年(1748)知县方廷机(一作方廷玑)率官绅建。东濒浩瀚洞庭,南望凌云塔,资水支流绕其前,背靠下琼湖,香炉山居其后,左有古木参天熊家山,右有坦道伸于橘园。山清水秀,橘柚飘香,渔舟唱晚,风景宜人。有讲堂、斋舍等80余间,集诸生讲学其中。嘉庆间学田增至150余亩。光绪间添置田亩,并修“学田院”,藏书增至2万余卷。初额定“沅学文童,岁科两试,皆取十六名”。学习年限不定,试中秀才即结业。当时主事有邑中名儒李拔贡永瀚、窦拔贡安敦、张解元闻铭以及禀生李芝山、方瑞安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8月,下诏改书院为学堂。湘抚俞廉三即严札各府、州、厅、县筹款…[详细]
请见书院
  请见书院,仪封乡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曾流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处,当地乡绅、学士邀请孔子逗留讲学,并竖“请见夫子处”碑纪念。被清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佰行,也在当地修建过请见书院,以弘扬儒家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党委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事业、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顺应群众的心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文明,在仪封乡竖孔子塑像,重建请见书院,以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1978年兰考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200亩。原有残碑,碑文存一“请”字,七十年代,残碑丢失,仅存遗址。据明朝嘉靖…[详细]
育英书院
  育英书院位于深圳龙宫村,书院坐落于龙宫村西边、后为山、前有龙宫溪通过,东为村落,西为田畈。 陈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后裔于明季始建宗祠,清初,由于族人枝繁,在村西再建新祠,名“崇德堂”。龙宫人重视教育,清初即建义塾于跃龙桥顶“文昌阁”。几经兴废,民国后期旧校舍容纳不了就读学生,迁至“崇德堂”,稍作改建,环境甚佳,名之“育英书院”。书院以东同时建有二座校舍,一座为50年代建造,一座为近期建造,同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三座学校,为研究我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证。 总体布局:书院座北朝南南向前院有围墙。东向设一门,前厅原设山门。中部和东侧门墙,仅留西侧门。沿中轴…[详细]
武夷山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称武夷精舍,南宋末年扩建,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达十年。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物。现仅存止宿和隐求室的部分建筑。书院各处石壁上,留有许多诗文手迹,尢以朱熹亲笔题勒“游者如斯”和人陈省在晒布岩刻下的“壁立万仞”为著。武夷精舍在武夷山的隐屏山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擘划、营建的一所书院。这是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构筑武夷精舍的缘起应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这一年初秋,朱熹与妹夫刘彦集、隐士刘甫共游武夷时,只见九曲溪旋绕曲折,隐…[详细]
罗峰书院
  罗峰书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前身是敷文书院.清道光初年县城贡生唐士柬捐银建修,院址下学(时县署左,今老干局宿舍楼),木瓦房一栋五间。书院建成,随即推举山长(书院掌教人),开科讲课授生。县儒学学官教谕、训导每月亦到院讲课。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江苏嘉定举人冯子龄(绍彭)任知县,捐钱五百千文(每一千文为一吊),迁敷文书院于城东门之右山麓(今县中心幼儿园),并购置学田.收取租谷给养师生,名“课读”费,包括教师薪金,学生的生活补贴、纸笔、灯油、炭火费等。凡在读生员(秀才)、童生均可享受。同时制订“励学规章”,设立奖学金,鼓励学生勤学上进。书院授课以生员自学研读为主,学官、山长定时开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