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窟篇

金灯寺石窟
  金灯寺石窟金灯寺石窟(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著名的石窟寺院—金灯寺坐落在陡崖之上。这里地势险峻、草木稀疏、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寺院顺着山巅自然走势而开凿,跨越明弘治到嘉靖,历时60余年终成气候。金灯寺建筑群,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其中最具特色的殿宇当属水陆殿,殿内上置平顶天花,雕方形藻井,下为清莹的池水,池上凿有田字形石桥,连接左右壁、窟门及扇面墙前后约50厘米宽的台阶,迎面高高的莲台上,神志雄伟的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殿中约有90幅浮雕壁画颇为美观齐整。石窟是金…[详细]
玉山寺石窟
  玉山寺石窟位于镇原县彭阳乡刘大夫村南200米。共有5个洞窟,保存石造像82身。1号和5号窟仅存残龛,2至4号窟保存较好。2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宽4.1、深5.8、高2.95米,主佛像已毁,两壁各有二排5个圆拱浅龛,上排龛内均雕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龛内均雕文仕造像1尊。3号窟平面呈长方形,宽4.5、深6、高3.6米,两壁均凿有三排圆拱浅龛,上两排每龛有1坐佛,下排有武士像。4号窟为长方形,宽4.1、深5.8、高2.9米,主像已毁,两壁各有两排圆拱浅龛,上排龛内均有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龛均有造像1尊。其造像风格丰满秀丽,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保存较好,对研究宋代石窟特征和佛教…[详细]
寺儿湾石窟
  寺儿湾石窟位于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东北2公里。又名红罗寺,窟凿于红砂岩崖面上。创建于唐,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原有6窟,现存1窟,为平顶式,坐东向西,窟内有石雕一佛一菩萨和唐代造像释迦、伽叶、阿难、观音、力士、天王、十八罗汉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门为砖券拱结构,上方有木结构小阁一座,出檐处为斗拱木雕,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楼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龛一处,距地表高2米,内有浮雕残迹,配殿和山门毁于清同治年间。窟前留有残碑半块,高1.1米、宽0.81米,残存133字,记载石窟建立经过,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两通,阴刻于南面石窟前半壁红砂崖上。保存较完整,对研究唐代…[详细]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 位于庄浪县韩店乡黄草村东南2.7公里。分布在长500、高80米的三处崖壁上。洞列三层,计窟龛19座。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泥塑55身、宋代壁画14平方米。其中2号窟为倒“凹”字形坛基的方形平顶窟,内雕三佛及胁侍菩萨,为北周作品。3号窟为大型造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浓厚拙朴,面相浑圆,躯体粗状,为北魏风格。6号窟(罗汉洞)内塑二菩萨二弟子十八罗汉等。7号窟(五方佛洞)内塑5佛10菩萨和24尊小菩萨,两窟造像造型得体,彩绘细腻,是难得的明代佳作。12号窟右侧有墨书题记,落款为“成化十年”;10号窟为方形平顶窟,内存两通明碑。石窟保存较好,对研究省内东部地区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详细]
要里石佛崖石窟
  要里石佛崖石窟位于汾西县佃坪乡要里村,时代为待定,类别为石刻及其他。坐北面南,自西向东排列共3窟,分布面积约7.8平方米。西窟平面长方形,三辟三龛,正辟像已风化,西壁塌落,东壁存供养菩萨1尊。中窟平面呈马蹄形,正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其余壁面均风化不清。东窟残,覆斗顶,正辟像头部残缺,东西壁存弟子像。要里石佛崖石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南北长约129米,东西长约143米,面积18416平方米。建控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北向外延伸至578县道南沿,东、南、西各向外延伸200米。南北约439米,东西约541米,面积226930平方米。…[详细]
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庄浪县城东北30公里处,利用天然崖坎凿造而成,有窟龛9座,内多为宋代以后的泥塑和彩绘。其保存最完好、最有艺术和文物价值的,是成像于晋太和年间、镌刻在一巨石上的三尊摩崖雕像,带有浓厚的西部民族特色。而屹立于另一巨石上建造于唐代的七级玲珑宝塔,则与三巨佛相为映衬。该景区内景色秀美,林木葱郁,一条源于关山分水岭的清溪从洞窟前流过,北崖峭壁高耸,危石凌空;谷底流水淙淙,幽冥渺远。夏秋之际,轻风徐来,松涛阵阵,志书所载“洞峡松风”即属此境。现在免费游览。联系电话:0933-6820880…[详细]
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该中心陈列部分设有录相演播厅和三个展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录相演播厅向观众放映有关敦煌石窟艺术和陈列中心概况的录相片。第一展区八个原大复制洞窟是敦煌莫高窟各时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现了自十六国至元代一千多年间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第二展区为“敦煌石窟文物陈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设有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壁画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创建过程和画工绘制洞窟使用过的绘画工具。莫高窟发现的精美的古代丝织物、藏经洞发现的古代写本真迹、敦煌花砖艺术等陈列单元。第三展区位于陈列中心展厅的二楼,是辅助展区,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和专题文物陈列。地址: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莫高窟景区内(莫…[详细]
景耀寺石窟
  景耀寺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光华村,石窟开凿在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榆木山谷的沙砾石崖壁上,坐北向南,有43个窟龛。东西向排列为上下两层。早年寺院巍峨,石窟壮观,是本地佛教胜地。现寺院及部分石窟已毁,仅存3个洞窟内的壁画。1-2号窟内存有清代密教壁画,内容多为天王、护法、坐佛、说法图及生死轮回图等。3号洞窟形制结构类同,窟内正壁及左右两肩壁下方均设有长方形坛基。壁画色彩艳丽,保存较好。是裕固族最早修建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据民国10年(1921)《高台县志》载,景耀寺创建于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对研究河西地区古代历史、宗教文化有重要价值。1991年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详细]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长约40米,共开龛30余个,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较大外,其余为圆拱形残龛,高约1米左右。雕造题材多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萨,一交脚菩萨两肋侍菩萨,触多宝并坐说法,千佛等。保存较完整的13号龛的释迦并坐说法图,,雕刻精细,形象丰满,眉秀鼻直,面形方圆,表情喜悦,身着半披肩大衣, 内著僧碑,结跏跌坐,衣纹线条流畅,5号龛内雕主佛及两肋侍,工艺亦很精湛,主佛结跏跌幽,身著通肩大衣,衣纹用极细古而均匀的线条表现,富于律感,此例恰当,神态自若,堤造诣很高,极具代表性的佳作。…[详细]
鲁班窑石窟
  鲁班窑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南郊区云冈石窟西北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四壁雕千佛,下层雕力士。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鲁班窑石窟创建于北魏,现存洞窟均为穹隆顶。根据洞窟形制与造像特征,该石窟与北魏云冈二期雕凿风格相同,时间相近。造像有千佛、力士、供养天人等。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