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摩崖篇

清凉洞摩崖造像
  叙永清凉洞摩崖造像座落在马岭镇平青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长50米,宽四五米,距地表1米的天然半环形洞窟红砂石质崖壁上。从东向西共42龛,均为拱形龛,横向排列。42龛内有222尊造像,29-31号为主龛,3尊座式佛像,龛高2.5米、宽1.55米、深0.4米;佛像高1.3米,肩宽0.6米。17号为最小龛,高0.1米、宽0.07米;均为深浮雕。洞下方有山门,坐北向南。山门墙高6米,长9.3米,宽0.7米。门高1.95米,宽1.15米。摩崖造像群开凿年代久远,规模宏大,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川南罕见的大型石窟雕刻是价值极高的摩崖造像群。2013年5月,清凉洞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详细]
《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
  恩平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位于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石刻刻面呈正方形,高1.6米、宽1.55米,总面积为2.56平方米。周界刻有云纹。刻文记载元代大田峒峒民与瑶民“相聚为盗”,官兵不能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通判吴元良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峒,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乱民”。该石刻刻于元至正十三年,恩平儒学学正郑文遑撰文,大田峒耆老冯德□立石。全文刻字共48行,每行16字,总字数为762个。字体正楷,阴刻,苍劲有力。经历了63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缺223字,但整体仍然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胜石佛寺摩崖造像
  石佛寺摩崖造像位于武胜县华封镇桃园村,分布在一长约7米、高4米的岩石上,共有造像尊,西、南两面布局,南壁造像为接引佛(阿弥陀佛),西壁造像为水月观音经变像。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时,其规模与内容,令专家组叹为观止。如今与附近的桃园洞石窟造像一并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石佛寺:东以岩体最下沿为基线外延10米,南以4号龛接引佛岩壁最外沿为基线外延20米,西以1—3号龛岩壁外延20米,北以1号龛最右侧为基线向北外延20米。石窟:石窟前后各外延30米,左右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详细]
玉蟾山摩崖造像
  位于泸县县城东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题记始于晚唐,大多数凿刻于明代永乐至天启年间,少数雕刻于清代。2013年5月,玉蟾山摩崖造像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古玉蟾关外延25米处,南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75米处,西至金鳌峰崖壁外延150米处,北至省用材林研究所办公室前操场边。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50米。…[详细]
石门洞摩崖题刻
  石门洞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月洞旗鼓山处。石门洞旗鼓两峰壁立,对峙如门。洞域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古迹纷陈,尤以垂天飞瀑著称于世。“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是石门风光的绝妙写照。唐代列为我国道教第十二洞天。摩崖布勒于旗鼓山16处,月洞64处,碑刻25通。其中南朝宋2处、唐4处、宋31处、元6处、明22处、清16处、民国4处、当代1处,另17处待考。内容有题名、题记与诗刻。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题刻者有谢灵运、郭密之、沈括、阮元、陆毅、王崇铭、郭沫若等。大部分保存完好。…[详细]
金鹏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
  金鹏寺崖墓群及摩崖造像位于大英县隆盛镇,东汉时期开凿,呈一字形分布在金鹏寺半山腰上,墓群规模较大,共有十六座,形制基本相同,分后室、中室及前厅,墓宽2米,深9米,高2.5米。崖墓内外皆有大小不等的宋代早期石窟寺,其造像刻于高4米、长约6米的红砂石崖壁上,坐北朝南,共5龛造像,造像优美,尤其以右边崖上造像最具规模和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艺术及考古研究价值。保护范围:以-龛摩崖造像为中心向四周外延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北外延50米至坡顶,向西外延200米,向东外延150米,向南外延150米至前岩下大土。…[详细]
荥经石佛寺摩崖造像
  石佛寺摩崖造像坐南向北,面积约120平方米。造像位于寺庙内两座高4.4米、宽10米的天然岩石上,雕刻面积约44平方米。造像共67龛,243尊。雕刻内容为佛家和道家的代表尊神。佛家主要为:佛福、菩萨、菩萨众弟子、比丘、金刚力士。道家主要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1号龛为敞口平顶龛,龛刻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龛高2.64,宽1.73,深0.8米。该造像始于唐至明清各代均有补凿,主龛凿于唐贞元六十一年(公元795年),为典型的唐代造像,为研究唐代雕刻工艺和技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历史价值石佛寺摩崖造像最早刻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宋…[详细]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
  北齐河清三年摩崖造像,位于房山区燕山地区迎风中路14号燕山公园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造像镌于独立的花岗岩石上,外镌为龛形,龛内镌一佛二菩萨,佛像双足--立于须弥座上,两侧协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主像及两协侍菩萨体态匀称,衣纹贴体,具有南北朝时期多见的笈多风格。主尊佛像头部的右侧有两行题刻,第一行可辨为“河清三年”,第二行能辨认“石厂村……二区”等字。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有明确年代题记最早的摩崖造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较高的艺术价值。于2021年8月27日经北京市政府审议正式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门寺摩崖造像
  石门寺摩崖造像(巴州区)保护范围:东面自岩壁造像外延20米至回龙场老街最后一步石梯为界,南面自1号龛造像南侧边缘外延30米,西面自崖壁边缘外延200米,北面自19号龛造像北侧边缘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2019年10月7日,石门寺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东面自岩壁造像外延20米至回龙场老街最后一步石梯为界,南面自1号龛造像南侧边缘外延30米,西面自崖壁边缘外延200米,北面自19号龛造像北侧边缘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详细]
樟山摩崖造像
  樟山摩崖造像位于文成县城西北龙川乡樟山村岩壁上。造像两处,相隔30米。一处朝南,线刻坐式人像一尊,年方弱冠,双手合十胸前,作默经态,线条勾勒简练,画面面积0.49米×0.30米。一处坐西朝东,画面面积4平方米。构图安排在线刻屋檐下,浅浮雕,跣脚走势人像三尊:前为男性,高1.31米,目注右手经卷,左手执朝笏;中似女性,高1.35米,右手擎燃灯小钵,左手置胸前作膜拜状;后为短衣袒怀侍童,高1.24米,双手执长竿幢幡。造像姿态逼真,面部表情形象生动,衣褶线条流畅多变。据像旁题铭,当属元泰定三年(1326)之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