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苗寨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苗寨篇

掌坳苗寨铜鼓
  掌坳苗寨铜鼓掌坳在苗语中意为“生长八月竹的地方”。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处,背靠青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面临巴拉河。寨子住地斜平,块状聚落。全村176户人家,四个村民组,668人,全为吴姓苗族。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据传当时寨上的先祖们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从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长、七抱粗的枫木,将其抠通,制成一个长圆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击,能发出各种清脆悦耳的声音,节奏奇妙。消息传出后,招来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围着大木鼓欢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声便传遍了雷公…[详细]
猫猫河苗寨
  猫猫河苗寨乍一听这个寨子的名字一定会觉得有些奇怪,难不成寨子里喜欢养猫吗?其实不然,猫猫是当地人的说法,苗语叫“欧秀”,意为老虎出没的地方。猫猫河苗寨,保留了苗族古老的手工纺纱和刺绣工艺。当地的苗族妇女们,开口即能唱迎客歌、敬酒歌、飞歌……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吊脚楼层层叠叠。据说曾经这里有虎出没,苗人把虎称作“猫猫”,猫猫河由此得名。猫猫河现属丹江镇,是独立的行政村。距县城2.5公里,有乡村公路乘车可直达。这里为苗族聚居,现有102户,502人。解放前,猫猫河各种疫病流行猖獗,农民贫病交加。民国17年(1928年),霍乱流行,因缺医少药,死亡40余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1/3。解放后,1952年…[详细]
湘西德夯苗寨
  “德夯”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德夯苗寨是美丽峡谷中古老而神奇的苗寨,是镶嵌在神密湘西的一朵奇葩。德夯苗寨位于德夯风景区的核心,苗寨依山而建,千山飞瀑环抱,民居飞檐跷角,半遮半掩,封火墙,吊脚楼,雕花窗,造形奇特,格调鲜明,色彩纷逞,丰富多彩,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德夯苗寨居住着百余户苗民,至今留存着千年古俗。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男女老少皆爱“跳鼓”,曾出过五代苗鼓王。繁衍于斯的苗族同胞,千百年来安居乐业,他们讲苗语,穿无领绣花衣,以歌为媒,自由恋爱;晨昏作息,等闲生死;歌舞沉酣。姑娘喜欢用银饰打扮自己,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喜武术。他们自己种棉,养蚕纺纱织布,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详细]
大园古苗寨
  大园古苗寨位于“神奇绿洲”——绥宁县的中部,距县城18公里,紧挨S221省道,关(峡)蒋(坊)公路由西向东环绕而过,直达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大园三国时为吴、蜀的交界地带,诸葛亮曾率领40万大军大园,蜀军的将士都感觉就像驻守在一座大园子里,有一种安全感,当时就开始有人称其为“大园”。北宋时期,紫光禄大夫杨光裕厌烦了长期的征战杀戮和官场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决定辞官归隐,从城步县的都梁赤水迁居莳竹县关峡大园,其后代主要居住在大园村的“万里”和“大园”两个地方,其寓意是万里之地在脚下,不争“天子”家园大,族人共享大团圆,有一横乃天,去一横乃大,“大园”即成“天下大园”…[详细]
岜沙苗寨
  岜沙(当地人称biasha)苗寨位于贵州从江县面向都柳江一侧海拔550米的山坡上,全寨有300余户人家。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寨内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方式原始,发势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置身其中往往难辨方向。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岜沙最具特色的是苗族男子的妆容发式。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间部分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时代传下…[详细]
卡拉苗寨
  卡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离丹寨城区仅仅3公里。卡拉村是一个特色的苗族村寨,全村共114户,将近500人,基本为苗族人家。卡拉村古树林立,生态条件优越。村中有古泉,泉水终年不竭。这里流传着一句古话“卡拉必须有树,有树才有水,有水人才能生存。”卡拉村大约有5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吴杨二姓为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徙到此,定居在卡拉村,融入了苗族。卡拉村民居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房屋均为木质穿斗式的吊脚楼。卡拉在苗语中为“好”的意思。卡拉村还保留着丰富的苗族的文化。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等,活动内容有酒歌、飞歌、 情歌、芒筒芦笙表演,吹笙跳…[详细]
鞍子苗寨
  鞍子苗寨位于距彭水县城54公里的鞍子乡,这里是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90%以上,也是“民歌之乡”。鞍子原生态苗歌《娇阿依》荣获中央电视台青歌赛金奖。这里是集苗歌、苗舞、苗寨、苗俗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民族风情旅游区。境内地势周高中低,形似马鞍,俗称 鞍子头,鞍子乡因此得名。景区群山绵延,溪河纵横,田肥土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这里是彭水苗族聚居最多,苗寨保存最完整,苗俗习惯最浓郁的山乡。生活在这里的苗民,他们行苗礼,习苗俗,过苗节,穿苗衣,唱苗歌,跳苗舞。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衣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2000年重庆市人民在政府将这里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苗族舞蹈踩花…[详细]
冬就苗寨
  冬就苗寨也写作东就苗寨,位于凤凰县山江镇,距凤凰古城21公里。冬就是苗语,汉语叫“神药寨”,这里被誉为“苗绣之乡”、“银匠寨”,是湘西神秘传说的一个缩影。苗寨的布局类似一个太极图,寨子里的建筑都是明清徽式风格,分布着石头墙、石块屋、石板路、土砖泥巴房,所以这个古寨又被称为“石头寨”。寨子里家家有护家围墙,户户相通,宛如迷宫。因寨内保存着英雄人物“雷公”罕见的洞居、穴居文化遗址雷公洞,故也被叫做“雷公寨”。这里是《血色湘西》、《血鼓》、《湘西往事》、《湘西剿匪记》等影视剧的取景地之一;是抗战少将龙云飞拟攻凤凰城身染“刀枪不入”的“神药”战争地;武陵世第、龙氏古宅等数十栋完好的千年宅院诉说着历史的…[详细]
红阳苗寨
  红阳苗寨位于贵州台江县南部,地处南宫森林公园旅游干线上,距县城15公里,海拔1千余米。红阳苗寨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民族旅游村寨,是南宫森林公园旅游干线、雷公山北部旅游环线上最具原生态民族风情的旅游村寨。红寨地处台江南宫森林公园境内,距台江县城17公里。现有216户,1200余人。居住有张、吴、杨、邰、罗,张姓为建寨始祖,人口占全村95%。相传他们的祖辈游猎到这里,视之地势宽阔,物产丰富,环境优雅,适宜居住。于是安身下来,开疆辟土,繁衍后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红寨村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底蕴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口碑传说、音…[详细]
关田山苗寨
  关田山苗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境内,它傍邻209国道,处在张家界至凤凰古城这条旅游黄金走廊的中心节点位置,交通极为便利。同时还是《边城》、《湘西剿匪记》、《血鼓》、《血色湘西》的拍摄地、也是《湘西往事》、《湘女萧萧》、《神枪血恨》等众多著名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关田山是苗家人的一处带有神秘色彩的神山,关田山的“关”字,解放前称为“官”,“官田”就是官府所有的田地,当然,在当时是官府强行夺去的。原因是在关田山深山的峡谷里有一处山崖,下面有一个小山洞,刚好一个人可以钻得进去;据说,远古时期,这个洞是个干洞,一年四季均没有水从中流出,四周的田地每年都遭遇干旱,此地苗民生活非常艰苦;一天,苗民祖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