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

陈宅七星村
  陈宅村是北宋年间开基的千年古村,古名方岙。始祖陈文发于北宋年间从福建闽候搬迁至此,改称陈宅村。陈宅村是浙江省文明村,入选2007浙江“美丽乡村”。村口古木参天,老桥横卧;村内小桥流水人家,炊烟飞鸟鸡鸭;村外北斗映照,七星环拱,可与俞源八卦村媲美斗奇。现存建筑20余幢,均依山而筑,临水而居,属典型的生态村落。据考证,著名道士葛洪、叶法善在此留下仙迹,国师刘伯温曾在此生活过,村落设计出自何人之手,正待破解。陈宅山水有“奇、险、怪、玄”四大特点。“奇”:从刘基故乡文成南田经陈宅至青田郭林,山尖之处有一条像万里长城一样的石龙;“险”:陈宅后山的难关古道;“怪”:树因桥生,桥因根连的毓秀桥;“玄”:宇宙…[详细]
城子古村
  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距泸西县城25公里,是云南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将军第”“姐妹墙”等历史遗迹,其古老的彝族土掌房民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是泸西旅游资源中极富价值的瑰宝。城子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坡上,1000余间土掌房墙墙相连,层层而上,依山伴水而建,远处望去,犹如飞凤饮水,颇为神秘和壮观。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白勺部的祖先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干搭建了24间土掌房,住了24家人,从此便定居于此,生生不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居民和谐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和世世代代与土掌房难以割舍的情…[详细]
许村景区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0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详细]
范和古村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范和村所处位置,是个自古丰饶的地方,状似饭箩的风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则从粤东兴梅山区一带迁入落户于此,安居乐业。民丰物阜,海陆便捷促进商贸兴旺、古港千帆竞发的盛况,造就了当代范和人敢为人先的致富风貌。回顾范和村的历史,更有当时朝廷的内外管巡检司、协标右营守备…[详细]
陆巷古村
  位于苏州后山太湖边的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顺着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是满山遍野的桔林,这里就是《桔子红了》的拍摄地。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交错穿插,极具历…[详细]
段岩村传统民居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村一个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养全、段养廉兄弟俩从段家村翻越马头山到观音堂赶会时,看到这里蛇鸟争斗,觉得是个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形成了段家岩村,后来改名为“段岩村”,目前已经传至十七世。蛇争争斗的场景后来演变为“龙鹤之争”的传奇故事。如今,段岩村很多村民住在集体修建的观和苑社区和自己建的楼房,村中老房子也还不少,其中有十座建于清朝的老宅主体保存了下来。中道班有七座院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据说是家族几兄弟做生…[详细]
诺邓古村(诺邓古镇)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全国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之一。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诺邓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最早的史书《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据考证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可知诺邓村见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一千多年来,诺邓村名从未变更过,对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说,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详细]
三舍古村
  三舍,古称上井。1060年,南唐工部尚书刘适之子刘君造任吉州推官。宋下江南时,刘适隐退,便到儿子官宦处寻访山水之胜,“经安福县南之上井,爱其秀丽,遂卜居于谷木塘之北”。刘适之孙刘璞,中南唐进士,“璞子愍、愍子员、员子知刚皆为宋上舍生,乡人荣之,称三舍”。“谷木塘”改为进士塘。三舍走小路去吉安府为90华里,这也正合刘适“退隐三舍”(一舍为30华里)的初衷。三舍村位于江西省安福县甘洛乡政府所在地石陂村东南11公里的山冲里。四山环抱,风景清幽。发源于老山、雷禾仚、高台岭的几条小山溪汇成东溪水由西向东从三舍田肥土沃的米窝垅穿过,注入大陂,进吉安县境。正如吉安名士撰文所述的“谷木塘,村居胜地也。雄关锁其…[详细]
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倚山傍水巧布局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详细]
文石村
  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有一被竹丛、藤蔓包围的江边古村——文石,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依山傍水,犹如深居闺中的“小家碧玉”。该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建筑别具一格,山水赏心悦目。是唐朝名将李晟(西平郡王)的后裔聚居地,村中皆姓李,至今仍保留着纪念李晟的标志性建筑“西平第”,虽历经沧桑,仍屹然挺立。文石,又名“横石”。整个村庄象一块横着的大石块,伸进赣江之中;而一条河犹如玉带绕村庄而过,宛如一幅图画。进村的各条道路两旁,长满了小叶竹丛、藤蔓,就像经过园艺师装扮的通幽花径,整个古村俨然藏在竹丛中,于是便有了“竹丛里的江边古村——文石”这一美誉。该村值得称道的景观、文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