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

西坑古民居
  走进黄田,或许您看不到故宫、天坛那般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没有徽州、皖南那么完整精致的古民居群,这里的建筑古朴无华、古香古色。然而,它的吸引恰恰就在于此,就在于那古朴后面所隐藏的古老绵长的民俗文化,在于那古色后面所包含的那些既原始又鲜活的历史伟力。位于黄田镇西坑村的古民居,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座古屋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这是一座集古风古韵于一体的中晚清建筑。建于1830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至今保存状态良好。该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共有五十间。其建筑规模之大,房屋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古民居木雕精美,泥塑典雅,美…[详细]
果陇古村
  普宁市燎原街道果陇村,由乌堆洋、鸡笼山、耘头、杭溪、军田等5个自然村组成。自南宋末年福建抗元英雄庄公从入住果陇开基至今已历700多年,是全国最大的庄姓村落,人文历史厚重。村内溪河萦绕,湖山相衬,铁岭兰香袭人,杭溪绿竹成荫,白坑湖上舟筏穿梭,古老的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据统计,果陇村内保存有祠堂32座,古建筑群3处,古巷1处,古批馆1处,故居1处,庙宇7处,碑刻3块,古墓葬3处,古桥梁1座,旧址1处等。据介绍,果陇宋时称渔湖塘口,因村域为一片洼地,水涸(潮音“可”)见陇,故又俗称涸陇,后改今名。村里溪河与练江相连交汇于双溪咀,经鸡笼山水闸向东流出大海,果陇的各片建筑组群,就像是大小不一的船浮于水面,…[详细]
下底古村
  下底古村位于汕头潮阳西北28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临榕江中段,濒临南海,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村,古村人口为单一黄姓宗亲,所用语言为潮汕方言,现常居人口5000多人,村中经济以农为主。2012年下底村被评为“广东十个特色古村落”之一。古村三面为田园所包,民居是典型的潮汕老厝,现有不少明、清、民国建筑,“下山虎”成排连片,“四点金”随处可见,“四马拖车”都保留完好,如县级文保单位黄武贤提督府等,其他如古榕、寨围、小桥、水路等皆为古时物。黄武贤(1821—1898年)系关埠下底村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北战,官至一品云南提督。他军旅生涯三十多…[详细]
包地古村
  深山里的千年古村——包地包地是清流县温蛟乡的一个自然村,包地人口最多时,有三百多户,一千多人,现在人口两百左右。居民基本姓李,是李氏七十世祖四七大郎公的后裔。四七大郎公在唐昭宗天佑二(905)年八月十三日,出生在永安黄历村。934年到清流包地附近的陈村教书。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到包地永福桥十二郎家,入赘他家寡媳陈氏转娘。并把三六公接来共住。四七郎和陈氏转娘生三子,叫敬荣、敬寿、敬德。陈氏转娘享年四十九,辛酉(961)年四月初八日身故,葬大湖大坪头,酉山卯向。四七郎公宋太祖乾德元(963)年五月廿一日去世,葬大湖插庚山甲。七十一世老大敬荣公,生于天福三(938)年。长大后到梧地,生子吴一郎…[详细]
塔头底古村落
  塔头底古村落为季姓家族聚居村落,始祖季茂龄祖居青田梅岐,明成化四年(1468)进士,曾任高邮州尹,后入翰林,但不久后即辞官返乡。明正德戊寅年(1518),季茂龄迁至泰邑牙洋八都大坪后湾居住,到清康熙己未年(1679)时,其后裔德重、德立二人游经塔头底,“观其山川秀丽,竹苞松茂”,是居住的佳地,遂决定移居此地。塔头底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至今仍保存着7座清朝时期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包括下厝、中央厝、尾厝等传统民居,宅院之间特意建成互通的“百米长廊”,串起整个家族的脉络。这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都是非常难得的古村落资源。下厝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季氏在塔头底建造的第一座住宅,为合院式建筑,…[详细]
沙鱼涌
  沙鱼涌,是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历史上,这里也曾繁华如锦,当年的繁华,如今只能从两座沧桑古桥、一条隐秘古道和一个废弃口岸中加以想象,为拍摄者创作提供不少灵感。沙鱼涌可能是深圳最后一块净土,海水纯净、吊脚楼凭水而建,晚饭后在细腻清软的沙滩上散散步,看夕阳西下,也是一件赏心乐事。用水清沙白来形容深圳沙鱼涌一点也不为过。人少景美,最原始自然的沙滩,你还不来?出游小贴士1、坐标:深圳市大鹏葵涌油码头以东2、公交线路:从市区乘坐B755、M357、M362路,在“土洋派出所”公交车站下车,步行约196米,抵达沙鱼涌港口。3、自驾线路:盐坝高速土洋出口下,沿深葵公路行3公里,转葵鹏路…[详细]
山头下村
  金义都市新区傅村镇山头下村,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是“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全村大多数都姓沈。明代,沈约31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因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而得名。村名普通而平凡,但走进村中,你却能发现许多“神奇”之处。据说,村里的始祖是猎户,迁到此处定居,沿溪一点点垦荒造田,经过几代人才有了现在的古村景象。当时村里人靠手工业致富,村里的染坊、蜡烛店在当年远近闻名。村口的古驿道,一头连接着金华城,一头连接着佛堂商贸市场,以前有古婺商道驿站,村里的古建筑和婺商文化渊源颇深。山下头村被列入保护的古建…[详细]
独树岗古村
  独树岗(曾称树溪、同树)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约公元1330年前后),座落北江支流芦苞涌南岸的一片岗丘之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独树岗方圆达8平方公里,耕地一万余亩。据传,独树岗因古时候村中山岗上的一棵巍然屹立的参天大树而得名。七百年前,朱姓人家最早在独树岗的杉岗一带开村,故此处早期曾称朱家村。其后有蔡、周、冼等氏族先后来到独树岗定居;自清末民初始,有以打鱼为生的梁氏人家上岸定居。因蔡氏人丁兴旺,不断拓展,独树岗才蔚为大村,至民国末年,村中人口已达5000有余。因独树岗地广人多,而蔡氏族人占了九成多,故向来有“三水一棵蔡”之称,是三水区域内最大的一条自然村。独树岗自元初开村,发展至明初,人…[详细]
埭头古村
  埭头古村位于大若岩镇境内。古称埭川或埭谷,地型由西向东倾斜,其型如船,人称船型之地。埭头古村建于元代后期,背依九螺山,丹崖如染,面对梧山,苍翠挺秀,为陈姓血缘聚居之村落,现有1400余人。埭头古村以陈氏大宗祠到卧龙岗为中心区,分布着陈氏宗祠、积翠祠、墨沼池、墨沼生香、裕后祠、屈庐等古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尤以华祝祠(亦称鲁班祠)与松风水月最为著名。在这里可看到士习民风、耕读传家的深邃文化底蕴。华祝祠、松风水月宅、裕后祠与卧龙岗构成的空间,洒脱隽永,层次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巨大的古樟树,别致的水井,优雅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对面梧山上大片森林,人称鸟播林,传说是埭头的…[详细]
大刘家村古民居群
  车田大刘家村古民居群位于宜章县笆篱乡南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明末清初,现保存完好古民居300余栋。整个村庄布局有序,村内3条横巷道5纵巷道,均为青石铺就,村中分别建有各刘氏支派12座公祠,村前建有观澜斋书院以供族人小孩启蒙读书,又有迴澜斋。大刘家第三世刘方富之女刘淑姻,因志终不嫁,扶侄立业,高寿无疾而终“大姑祠”,以彰其德。其古民居群建筑错落有序,至今保存较好,具有湘南特色的建筑风格,均是青砖墙,内为木架隔板的砖木结构青瓦房,一般为二进,中间为主厅,设神堂,两厢为次房,两边为主房(主人住卧室与厨房),铺设清代地板四方砖,大门前宽敞,部分砌有照壁,且建有槽门(为小闸门),房屋大小相差无几,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