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佛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佛篇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规模虽小,但风光绮丽,环境幽雅。这里白杨参天,松柏苍翠,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如同世外桃源。洞窟前边的党河古道虽已干涸,但有一条晶莹清澈的涓涓小溪,叮叮咚咚,在窟前缠绵而去,好像为古老的石窟弹奏着美妙的乐曲。石窟内艳丽夺目的壁画、妙趣横生的故事、神态逼真的佛像,更给这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西千佛洞是敦惶佛教艺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北魏至宋代17个洞窟。其中一至三窟为唐代窟,四至八窟为魏代窟,十六窟为晚唐窟,其他洞窟因风化模糊,时代难以辨认。其洞窟形制及壁画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时作品相同。开凿年代因无纪年题记和确切记载,故无从考知。但从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卷所记佛龛之…[详细]
渑池石佛寺石刻
  渑池石佛寺石窟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西北坡头乡王坟庙下村,距县城约20公里。该石窟背靠红砂岩崖壁,面对山涧水,山涧大致呈南北向。石窟中因主佛身高6米(合市制丈八),故当地人俗称丈八佛寺沟。 据清嘉庆版《渑池县志》载:石佛寺建自唐,一名丈八佛寺,佛殿三间,中就石崖镌成佛像,高丈八,像侧刻大中二年立。左有石洞,深八尺宽八尺,石佛22尊,小佛像无数。坐西向东佛堂一间,前石桥一座,关帝、菩萨殿各一间,天王殿一间,左半崖石窟一孔,有成化、嘉靖笑丑重修碑。而民国版县志纂修上官骏谟实地采访调查,认为不是“唐大中二年”,应为“唐至德二载”。 唐大中二年(约公元848年),至德二载(约公元757年),前…[详细]
香港佛光寺
  香港佛光寺位於西贡白沙湾大涌口的佛光寺,原先为道教道场。四十年代末,此地仍属野岭荒山时,该寺开山祖已相中此地,挖沙建屋,创设道场。五十年代已渐具规模。1975年,开山祖转道向佛,自此佛光寺成为僧侣诵经念佛的清修之所。佛光寺的开创者道行和尚,自少茹素。未出家时对道家思想及中医药理论颇有研究,後於湾仔开馆行医。因缘结识应倓虚法师之邀,南下-的乐果法师。乐果法师见此医师赠医施药,慈悲为怀,曾几度劝其舍道入佛。在法师多番启发下,医师终转奉三宝,礼乐果法师为师,法名道行,并将白沙湾所属道场改为佛教道场。道行和尚习医之时,与其中医老师滕冲盈合力筹款买下佛光寺现址,拜奉道教三圣。至1975年道行和尚心开意解…[详细]
宁乡千佛洞
  宁乡千佛洞位于长沙宁乡县崔坪乡的“千佛洞”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地貌复杂,并有罕见的洞内峡谷,垂直高度近100米。崔坪乡位于距宁乡县城62公里处的西部山区,境内山清水秀,奇峰峻岭,石龙洞、峡溪、猴公大山,少年水库四大景点黄同勾勒出崔坪的秀美和壮丽。石龙洞(原名十三洞)处于风景秀美的石龙山下。相传千佛洞由十三个连环洞组成,故名十三洞。石龙洞是长沙地区景观最集中的石灰岩溶洞,据专家分析其全长达2300米,洞谷幽深,迂回曲折,神秘莫测。洞洞相连,洞内有洞,大的洞可容纳数千人,狭窄处仅容纳一人通过。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阴河、瀑布暗地横生,奇景迭出。洞内冬暖夏凉,是供人避暑、休闲…[详细]
苏州佛教居士林
  居士林是在家佛教徒集体修学的场所。它的宗旨是遵循佛陀遗教,继承和发扬佛教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搞好友好交往。位于菉葭巷31号的‘苏州佛教居士林’前身是大小各莲社,民国十九年,印光法师来苏后提倡念佛法门,信徒日众,先后成立了觉社、净心、净行、净莲、净业、普仁、香光、清心、圆修、菩提、圆觉、七襄共12个莲社,社员800余人。解放后,广大居士为提高佛学知识,渴望居士林,以利修学。1958年各莲社合并,称苏州市佛教居士林,并召开了第一次林员代表会议,选举谢祖培、吴树人为正副理事长。林址设在临顿路葭巷31号。居士林定期举行宗教活动,并经常请法师讲经,道场庄严肃穆,颇受佛教界之赞赏,闻名江南一带,慕名参…[详细]
石佛寺石窟造像
  石佛寺石窟造像 时代为元。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瓦窑坪村,此为我省惟一元代佛教摩岩造像。 石窟造像凿于元至正元年(1341),相传在东江上放排的“青山客”,为祈求菩萨保平安,在此建石佛寺。 造像坐北朝南,背倚神仙岩悬壁,面临东、郴两江交汇处。有两窟,I窟高3.3米,宽4.3米,深0.9米,顶部半弧形,窟下排列7小龛,各高0.4米,宽0.3米,深0.2米,佛像已无。另一窟有佛雕九躯,正中为释迦牟尼坐像,高2米,身围3米,面相端庄肃穆,服饰齐整,正襟危坐,背有大幅莲花火焰放佛光。两侧为弟子阿难、迦叶立像。高1.5米,身围1.2米,迦叶头部有园形佛光。再外为文殊、普贤之像,高2米,身围1…[详细]
荣县大佛石窟
  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大佛依山崖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号称四川第二大佛,其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大佛前有0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0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历时八年始完工。大佛寺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详细]
石空寺石窟
  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宁县石空镇西北的双龙山南麓。又名大佛寺,双龙山古称石空山,山东侧石壁峭立,适於开窟造像。这里原有大佛洞、万佛寺、百子观音洞、灵光洞等,但如今除万佛寺外,各窟均被流沙埋没。石空寺原有大佛洞、卧佛洞、观音洞、灵光洞、龙王洞等石窟,在石窟前的石壁下建有寺院,寺院中还置有各类塑神像。乾隆《中卫县志》对石窟作过详细的描述:“寺在半山,为两院。东院山门内,重楼依山,楼下启洞而入,中若著邃屋。……两院梯上阶而上,有真武阁、亦因山窟而室。转西则新建佛殿巍然,内外各六楹。其前因山筑台,凭栏远眺,河流环抱,村堡错落。”由于这里是格里腾大沙漠的南缘,风沙很大,加上晚清时期,社会--,农村调敝,寺院荒…[详细]
古莲台万佛寺
  古莲台万佛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东南部,坐落在蠡县东北九公里处的梁家庄。据史料记载“古莲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建的高台之一,三十八步台阶,高十余米,四周为莲花池所敷设围绕,故得“古莲台”之名;后因土山中天然生出一种小-花,故名“菊花山”。梁家庄以古莲台为中心围绕建村,全村有九条道路贯穿于此,如九龙吐珠一般,故又名“九龙口”。古莲台万佛寺开山祖师普善法师(号妙喜),于明万历初年(公元1572年)随其师兄普渡法师及圆果法师等头陀僧人云游至此,见此山丘,风景甚佳。普渡法师逐令师弟普善,驻锡修寺。历史上的万佛寺曾几度兴盛,高僧辈出。寺院常住僧人曾达百二十余人,万佛寺在清光绪年间曾两次大规模修复。解放…[详细]
三世佛
  三世佛三世佛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清源山景区,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三世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