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佛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佛篇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详细]
沈阳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号,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师弟常智法师再次主持重修。该寺为比丘尼修行道场,占地543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地藏殿的东、西山墙内各有碑铭,记载着建寺经过和重建地藏殿的概况。原有乾隆所书匾额和大铜佛,现已不存。大佛寺初建于唐代,后因年久失修,殿宇逐渐倾颓。在明历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对大佛寺进行重建时,发现寺…[详细]
古佛堰
  介绍古佛堰始建于乾隆25年,由彭山县令张风翥筑堰引水灌华阳、仁寿、彭山三邑田。堰首有人工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盖后建成现古佛洞场镇街坊,又穿一300米隧洞绕山嘴向南,直至彭山县江口。至今仍灌三县13115亩良田。交通从成都汽车站,金沙车站乘坐双流方向的班车可以到达。古佛堰位于成都锦江黄龙溪段,始建于乾隆25年,由彭山县令张风翥筑堰引水灌华阳、仁寿、彭山三邑田。古佛堰堰首有人工凿石渠1200米,其中600米加盖后建成现古佛洞场镇街坊。古佛堰是在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起的堰,由于金华庵建在堰岸山坡附近,故名曰古佛堰。堰首从古佛洞上罗家林起,水向南沿牧马山脚蜿蜒流经仁寿、彭山直至江口,全长4…[详细]
苏州石湖石佛寺
  石佛寺又名潮音寺、海潮寺、潮音禅院等,位于石湖茶磨山下,依茶磨山边的岩石造型,凿就一尊观音佛像,立于山崖裂隙间,俗称“石佛”,寺名由此而来。清乾隆皇帝南巡至此,题写匾额“普门香梵”并撰写对联一副“愿力广施甘露味,闻思远应海潮寺”。对联至今仍在观音殿的石柱上。石佛寺始建于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由尧山主开山,规模虽小,却甚得佳境。元代诗人陈基到此游览,有《登观音岩》诗云:普陀山枕海波宽,古洞谁移此地安。岩下碧潭常侵日,云根瑶草不知寒。楼篁鹦鹉呼人语,伏涧蜿蜒听法蟠。山兀石桥方广路,也须一虔姿盘桓。后该寺历经数次重修,到了民国初年,石佛寺尚有大殿,后毁之以火。文革期间,寺庙遭到破坏,…[详细]
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花果山上的七十二洞处。传说是孙悟空降生的地方,景观妙趣横生。洞外石壁上塑有大圣佛像,目光与游人对视,炯炯有神。洞口有一块巨大的女娲遗石,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相传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块。在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笔下,此石便是孙悟空的胎胞。娲遗石上方有半边石卵,据说另一半在孙悟空出世时被崩到山下去了。石卵一侧有一个形似猴头的巨石,温情地吻着娲遗石,那便是孙猴子成仙后脱下的凡胎。娲遗石下方的池子叫“阿耨达池”,阿耨达是梵语的译音,意为众水之源。传说过去仙女常来洗澡,孙猴子出世后在里面撒了泡猴尿,弄脏了池子,从此仙女们就不再来了。洞前有块平面石头,是为西王母照妖镜,下有梳妆台石,王母娘娘对石梳妆,容…[详细]
禹迹山大佛
  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祥。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身着僧衣,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刻工精细,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大佛刻造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详细]
棋盘千佛洞
  棋盘千佛洞在帕米尔高原东侧的一个山谷里有一处千佛洞,就是叶城县棋盘乡西边的干佛洞。棋盘千佛洞开凿的准确年代难以判断。据专家从洞窟的形制、残存的壁画,参照洞窟附近出土的陶器推测,可能是西辽时代的遗迹,距今约七八百年。当地称这个千佛洞为“卡里嘎玛”,意思是黑洞子,也叫姑娘洞。相传古代有一国王,生了一个姑娘,算命先生说她红颜薄命,必须躲到山洞里才能避灾。于是,国王在这里凿了十几个洞子,粉饰彩绘,让姑娘住在上面的洞内,国王和大臣、卫士们住在下层的洞子里。后来,姑娘被一只藏在葡萄里的野蜂蜇死了。因此,这些洞子就被叫做姑娘洞。棋盘千佛洞因被山上垮下的土石掩埋,现在可以看到的仅10个。所有的洞子都是单窟,大…[详细]
宁波佛教居士林
  宁波佛教居士林地处宁波市区中心,坐落于月湖柳汀之上,风景幽雅,瑞气霭林,林地面积一千七百馀平方米,林内诸座殿宇庄严巍峨,为居家信众礼佛修持清净精舍。宁波佛教居士林原址,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初为家祠。元泰定四年(1327年)改为驿馆,后又称为“玄坛殿”(财神殿)。及至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由鄞县边文锦大居士发心捐资,始将佛教居士林从南门原址迁至现址,建立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等。沿至1959年与市区其他佛寺同遭毁废,居士四散,香火中断。1989年,在宁波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实,原属居士林的殿宇房舍现已全部收回,经来林义务参加各项筹建工作的百馀名…[详细]
石门大佛
  大佛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正殿下为上下两段踏道,上殿为七级垂带式踏道,下段为十六级梯式踏道。正殿为七重檐山式顶,琉璃瓦铺顶,正中饰宝瓶,翼角均装饰有鸱吻。抬梁式梁架。正殿面阔三间22.1米,进深两间8米,通高24.84米。左右厢房为石木结构,硬山式顶,小青瓦铺顶,穿斗式梁架,六柱四穿,面阔五间17米,进深一间4米,通高4.5米。整个山门依山崖而建,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大佛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佛寺的摩崖造像——脚踏莲花观音造像,座北向南,通高13.5米,肩宽5.9米,胸厚5.2米。造像刻工精湛,细腻,线条流畅,立体感和审美感极强。观音造像慈眉善目,端庄娴静,头戴宝冠,宝冠中有一笑容可掬的罗…[详细]
洪江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洪江区古商城中心的岩码头正街,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5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是一幢木质抬梁式结构建筑。建有一栋两层寮房,共有8间斋堂、往生堂,为青砖窨子屋外墙壁,内为木质结构:内设大雄宝殿。清康熙七年(1668)由野云、雅云法师再度扩建。 大佛寺内共有34根直径为40厘米、高为11.5米的大柱构筑着整个大寺。殿内供奉的佛祖有释迦牟尼佛、阿兰尊者、伽叶尊者、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十八罗汉等53尊佛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和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高达7.3米,慈容高大,金身辉煌。因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在黔中南尚属最大,故称“大佛寺”,对研究洪江古商城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