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北社大禹庙
  北社大禹庙北社大禹庙(第四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平顺县北社乡北社村北社大禹庙位于平顺县北社村西北。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戏楼、献殿、正殿,两侧分布夹楼、东西厢房。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建于清代。正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无补间斗栱。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四椽栿和乳栿上用驼峰、铺作承搭牵和下平槫,梁栿间用蜀柱、栌斗隔承,平梁上用蜀柱、栌斗、大叉手承脊槫,蜀柱用合沓稳固,梁栿断面呈圆形,自然弯材稍加砍凿即用。门窗装修均已不存,梁架斗栱彩画保存较好。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灰筒板瓦屋面。一斗二升…[详细]
李庄武庙
  年代:元、清地点: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中李庄武庙又名关帝庙,位于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村,距潞城市14.34千米。武庙现址东西长57米,南北宽22米,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庙宇坐东朝西,现存中轴线建筑为山门、鼓楼、香亭、大殿;北侧依次为妆楼、戏台北配房、一进院北厢房、一进院北廊房、二进院北廊房、香亭北配房、大殿北耳房;南侧紧邻峭壁,建筑依次为一进院南廊房、二进院南廊房、香亭南配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碑记及维修大殿时见元至大二年(1309年)修造题记,应为元代建筑,清道光和光绪年间曾有修葺和增建。现存鼓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物。山门(倒座戏台)位于庙宇最前端,…[详细]
石末宣圣庙
  时代:元、清地址: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石末村石末宣圣庙位于高平市石末乡石末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30平方米。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妆楼、配殿、耳殿。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琉璃脊饰。殿内柱网减柱造,只在后檐用内柱,内柱间用大额枋及绰幕枋纵向联构。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昂重栱计心造。各间用补间斗栱一朵,明间一朵五铺作双杪重栱计心造,并出45°斜栱;次、稍间一致,五铺作双抄重栱计心造里转出双杪。补间斗栱里转皆用挑斡和鞾楔。山门亦称倒座戏台,面阔五间,五间无廊,悬山顶。一层为进出庙宇的通道,二…[详细]
关村炎帝庙
  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进出口居中。中轴线上的建筑有:院门(新建)、大殿;院东侧是东厢房,西侧是鲁班殿及西厢房。大殿为元代遗构,其它附属建筑为清代建筑。总体占地面积约1445.2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积152.88平方米。正殿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饰,有脊刹和吻兽;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头;明间与次间各施补间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龙形彩绘。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多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存献殿、正殿,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七间,东、西耳殿各三间,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建筑。炎帝庙大殿平面近似方形。柱身有收分,柱头有卷杀,阑额普拍枋呈“T”型结构,椽…[详细]
夏县文庙大成殿
  时代:明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县瑶峰镇南关村解放南路80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庙中碑文所载,该文庙始创与宋朝。夏县文庙位于夏县城内解放南路学巷内。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夏县志》记载,文庙始建于宋,元至元十四年(1354年)重修,明清时期屡次增建修葺。现仅存大成殿。夏县文庙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琉璃剪边,两山面博风板和山花表面皆镶以琉璃饰品。外檐下设有斗栱,柱头斗栱为六铺作出三下昂,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当心间出斜栱,前檐各次间和稍间为双重栱,尽间的形制同柱头铺作。后檐各次间、稍间以及两山面各间皆用单栱。栱眼壁间彩绘云龙凤舞图案。梁…[详细]
永和文庙大成殿
  永和文庙大成殿(第四批省保)时代:元地址: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永和文庙大成殿位于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据《永和县志》记载,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坐北朝南,现仅存大成殿,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特征。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前檐墙经后人改造,已非原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杪,皆做琴面假昂头,耍头斜杀内凹,补间铺作明次间各施一朵,形制与柱头铺作相同。柱头铺作里转出两跳,重栱计心造。殿内厅堂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后在四椽栿下增置一柱。前檐角柱生起明显。梁栿多用自然材,平梁上施蜀柱、叉手,无丁华抹颏栱,蜀柱两端用合沓固定,并用叉手直抵脊槫…[详细]
泉掌关帝庙
  泉掌关帝庙位于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中心西邻泉掌村委会。坐北向南,东西长19.6米,南北宽21米,占地面积412平方米。现存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殿内梁脊板及石刻记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弘治十年(1497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五年(1740年)均有修葺。正殿保存完整。建于高0.9米的砖石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重檐歇山顶。正身三间,副阶周匝,一周设20根石雕副阶柱。檐柱柱头皆有覆盆式卷杀,普拍枋上施五铺作双下昂,蚂蚱形耍头斗栱。整体梁架结构为八架椽屋六椽符栿对前后搭牵用五柱。2013年5月,泉掌关帝庙被公布为第…[详细]
阳曲大王庙
  大王庙大王庙(第七批国保)时代:明地址: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阳曲大王庙位于阳曲县以东约20里,东黄水镇范庄村内一处高台之上,整个庙宇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方形,单檐歇山顶,形象古朴美观。外檐下共铺设五铺作枓栱24朵,补间各一朵;四角柱铺作为双下假枊,其余均为单下真枊;四面明间补间均位于正中心,而次间补间均位于靠近平柱的一侧;四角柱均有侧脚而无升起,柱头不卷杀;阑额和平板枋均相交出头;平板枋高厚方正,出头后杀角;橑檐枋出头深远,此些特点稍有早期遗韵。殿内梁架结构繁杂,但总体原理是这样:减去两根大梁后,使用抹角梁承托粗壮的下层襻间枋;所有真枊的后尾均承于下层襻间枋与下平槫及上层襻…[详细]
隰县鼓楼
  隰县鼓楼隰县鼓楼(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隰县县城中心隰县鼓楼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内,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中心。鼓楼由墩台和台上楼阁构成,通高20.3米,占地面积190平方米。据《隰州志》及脊檩下的题记“明万历四十五年奉直大夫知隰州事储”,鼓楼由隰州知州储至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十五年(1638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六年(1865年)均有修葺,2002年进行落架大修,其梁架结构、牌匾等存有明代原物。墩台为方形,边长13.8米,高5.98米,由青砖砌筑,外涂朱红色。台下设十字券门洞,东侧有露天梯可达台上。台上木结构楼阁为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高14.31…[详细]
交城玄中寺
  玄中寺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日本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的祖庭。寺院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经四年修筑,于承明元年(476)落成。净土祖师昙鸾于此驻锡。隋大业五年(609)名僧道绰入寺,修旧扩新。唐贞观九年(635),太宗巡幸太原,为文德皇后祛病祈福拜谒玄中寺,赐名“石壁永宁禅寺”,从此玄中寺成为官寺,得到较大规模的扩修。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拜道绰为师,弘扬净土法门。开元九年(721)建立甘露无碍义坛。此后,邑宰张令孙新建前殿、回廊、高门,开拓了岩崖,扩展了寺院。贞元十二年(796)九月二十二日,石壁山降甘露,唐德宗下令立甘露义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