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蜀山窑群
  蜀山窑群,它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的东南至西北方向山麓。蜀山窑烧制的陶瓷品种繁多,几乎涵盖了明清时宜兴窑的所有品种。蜀山窑在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从明代中期一直到1966年,有近500年之久。许多器物的釉色、造型和纹饰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院以及南海沉船上的出水紫砂、均釉陶器物风格一致,纹饰相同。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乌龟洞遗址
  乌龟洞“建德人”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旧石器时代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李家镇新桥村后乌龟山。1974年发掘,清理掉厚约50厘米左右的现代堆积,露出原生堆积,含化石的地层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紫红色粘土,厚约35厘米;下部为黄红色粘土,厚约110厘米,共出土一枚属于智人类型的右上犬齿以及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为浙江省首次发现,其时代大体相当于更新世晚期的后一阶段。…[详细]
上马坎遗址
  上马坎遗址年代:旧石器时代上马坎遗址为单纯的旧石器文化。试掘18平方米,获得旧石器标本45件,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砂岩,砍砸器、石球和镐常见,石器制作工艺原始、粗糙,打片技术基本上使用锤击法和转向打击法,石器的修理都用锤击法。石制品个体粗大,长度超过80毫米,小于50毫米的标本极少,属南方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文化,是我省旧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时-古的空白,将浙江境内人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10多万年前。为研究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分布范围、面貌特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崭新资料,是我省发现的第一个地层堆积明确,时代特征鲜明,保存状况良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详细]
七里亭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七里亭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白莲村,是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05年9月-2006年1月,考古学家对七里亭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共发现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手镐、尖状器、石球、石砧等物品600余件。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小古城遗址
  小古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新石器时代公布时间:1997年8月29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台,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采集遗物有马家浜文化夹砂红陶釜、牛鼻器耳、夹砂陶圆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夹砂黑陶“T”字形鼎足;鱼鳍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盘,有段石锛、大型石犁、石钺等;商周时代的印纹陶圜底罐、和鸭形壶原始瓷等,还有石刀、石矛、石镞等。…[详细]
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她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遗址发现的多层次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埠头、独木桥等遗迹对河姆渡文…[详细]
鲻山遗址
  鲻山遗址位于汇头乡西岙村鲻山东麓的三叉江桥东南(现属丈亭镇西岙村),由于早年曾发现有陶片,遂于1981年由省考古所进行挖掘。从出土陶片分析,内涵有夹炭量较高的夹炭黑陶,以及烧制温度较高的夹砂灰红陶和泥质灰红陶三个陶系。1996年9月至12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组成联合考古队,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历时三个月,发掘面积达35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米,野外分为10个层次,出土有石斧、纺轮、骨簇、象牙雕刻件,及大量陶器等遗存千余件。从已发现的实物及遗迹来看,该遗址年代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的第二、三文化层,即距今约五千五百年至六千四百年之间。分布面积约有数万平方米,文化层…[详细]
曹湾山遗址
  曹湾山遗址,别名为老鼠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湾山遗址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的大量文物标本为研究温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曹湾山遗址的发掘是温州地区先秦遗址考古的一个突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曹湾山海拔61米,是一座由主峰和多座小山头连成一体的岗丘型山岗,山体总面积36公顷,是孤立于戍浦江平原上的一座小山。戍浦江经曹湾山西、南、东三面后向东注入瓯江。曹湾山考古队由省考古所、市文物局和市考古所联合组成,领队由省考古所王海明担任,11月28日进驻渡头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发…[详细]
庄桥坟遗址
  庄桥坟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的良渚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遗址于2003年5月被发现,出土有椭圆形豆、盖豆、泥质红陶罐、盉、高柄豆等物品。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桥坟遗址是一处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三座人工土台,清理墓葬236座;共出土陶、石、玉、骨角、木等各类器物近3000件。同时出土的带木质犁底的组合式分体石梨,石梨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梨耕农业和梨耕文化发达程度。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炭化米,以及葫芦、梨等植物的果核;鹿角、狗、猪、鱼类等动物骨骸。同一遗址明显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农业区、生产区和四大片,这…[详细]
新地里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已发掘300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及祭祀坑、红烧土营建遗迹等。出土各类良渚文化文物总数超过1800件(组)。显贵墓葬在土台的南部,平民墓葬在土台的北部。显贵墓葬有棺椁两重葬具,随葬玉琮、玉钺、玉璧等玉礼器。平民墓随葬品以陶、石器为主,玉锥形器常见。陶器组合为鼎、簋、壶、尊、罐。分体石犁的出土,为良渚文化石犁的组装、使用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资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