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戚继光祠堂及戚继光墓
  戚继光祠堂位于蓬莱阁府前街东侧,明崇祯八年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祠”。祠堂于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1985年征为国有,并全面修复。戚继光祠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砖石木结构,占地595.1平方米。门房座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扇上阴刻楹联“千秋隆典,百战著勋名”,横额“海上威风”。门房以东为过堂。过堂坐东面西,有前廊。前廊两侧陈列刀、-、剑、戟等古代兵器12件。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悬戚继光像。经过屏风,出过堂即为正祠,正祠座北朝南,门上方悬阴刻匾额“戚武毅公祠”。正殿中央暖宫塑戚继光座像。四面墙壁镶嵌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的图版。祠内还悬挂郁达夫、欧阳中石等书法家…[详细]
大汶口古石桥
  大汶口古石桥 大汶口明石桥北起岱岳区大汶口镇南门,南至宁阳县磁窑镇茶棚村。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冲毁,当时的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进行义修,故又称为“姜公桥”。现存石桥净长221米,桥呈S型,桥宽2.5米,有65个桥孔,66个桥墩,桥孔长度不一,桥面由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石桥由数百个巨大的铁锔子固定,是整个大汶河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也是我省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详细]
巨野文庙大成殿
  巨野文庙大成殿系明代建筑,是祭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地方。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100米,西邻县政府家属院,南靠文庙街。1979年,被巨野县革委会将文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元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由于水患屡建屡废。明洪武十五年移建今址,为祭祀孔子之所。明永乐、正统、成化、正德年间不断增修扩建,建有文昌宫、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以及学田二十亩;万历三十三年建太和元气坊、泰昌元年筑奎楼、天启初年建两庑,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并创建义学。文庙共有殿、堂、楼…[详细]
青城文昌阁
  青城文昌阁又名魁星楼,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镇,原是古代一处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1991年版《高青县志》记载,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64名文、武生员集资在青城十字街修筑“文台”;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建成文昌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青城知县张维垣捐资,并联合当地乡绅集资重修。文昌阁属于中国道教建筑。所祀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灵,后来为道教所承袭。旧时多为知识分子所崇祀,以为可以保功名。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将梓橦帝君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以后,两者遂合而为一。由于这些缘故,历代封建文人对其顶礼…[详细]
青州真教寺
  青州真教寺,据寺内碑文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相伯颜后裔所建。它历来是山东省东部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已故著名大阿訇王静斋曾在这里掌教,译著过伊斯兰教经典著作;现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松亭大阿訇1935年曾在此讲过经,领过拜淄博、临沂、济宁等地的许多阿訇都曾在这里学经。全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院落3进,主要建筑为大门、仪门、礼拜大殿等。布局在东西中轴线上,左右成对称式配列。大门为一座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门楼,其斗拱、挂砖饰以雕刻图案,面积36平方米,高8.5米,宽30多米。大门上方石匾镌有“真教寺”,大门背后横额砖雕有阿拉伯文“麦斯吉德”,寺门对面有照…[详细]
慈孝兼完石坊
  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济宁中区翰林街南首,门楼式,全石结构,3层圆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旌表诰封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第二层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伦所题“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该坊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线雕等手法相结合,造型优美,内容丰富,做工精细,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济宁中区翰林街南首,门楼式,全石结构,3层圆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旌表诰封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第二层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伦所题“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石坊三楹四柱,面阔8米,进深2.7米,高7米,正中一层飞檐,两侧楹各为两…[详细]
单县百寿坊
  百寿坊俗称朱家牌坊,位于百狮坊西南约百米处,清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为翰林院孔目赠儒林郎朱叙琪妾孔氏所建。以前后坊心边沿浮雕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得名。该坊的规模、形制、结构和百狮坊相同,雕刻内容除狮、龙牡丹还有鹤、凤、梅花、菊花等。构筑精巧宏伟,雕刻精细生动,可与百狮坊媲美。且不说那娇健神俊的雄狮,绕柱回舞的蛟龙或饰满额枋的牡丹,单说那正间上额枋透雕的祥云飞鹤或饰满额枋的牡丹,次间上额枋浮雕的对翔鸾凤,就足以使人留连忘返,遐思不已。仙鹤自古是幸福长寿的象征,和变形的“卐”字云纹联在一起,寓意“福寿万年”。凤和龙一样,是人们神化的艺术形象,龙威武严肃,象征男性的坚毅刚强;凤艳丽优美,象征…[详细]
嘉祥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嘉祥县城南8.2公里的林木葱茏的青山西侧,是以惠济公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惠济公庙原名焦王祠,据旧嘉祥县志记载:“武-南,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焦王祠始建年代无考。据元东昌教授赵衡正《重修惠济公庙碑记》记载:“庙左有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碑,碑毁无考,右立晋永安颂,文字剥落难辨……”。1102年(宋崇宁元年)封焦王为宁应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为惠济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称惠济公庙。后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扩建,始具现存规模。因祠庙位于青山…[详细]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并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和都江堰、郑国渠开创于同一时期,属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详细]
正阳汉代石阙
  汉代石阙正阳县汉代石阙位于正阳县城的东关外,公路北侧,当地群众称谓“望像台”。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记载:“望像台在城东关外东岳庙前,有石壁厚二尺,东西长六尺。东首石块八层高七尺许,西首石块十一层高一丈许,顶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两首侧面斩齐,如门户之一边,似是古代石阙之左部…”正阳县文化部门鉴于此“台”建筑形式古老,同时在群众中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故事,就把它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全省文物调查登记中,对此“望像台”进行了调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汉代石阙。石阙距公路约15米左右,阙之北是东岳庙的废墟。据县志记载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陈福成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