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等建成,设立机构,采购飞机,招生办学,并先后在洛阳、广州设立分校。至1937年抗战前,共培训学员500余名。抗战爆发后,航校先后迁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尔,并改名为中央空军军官学校,而笕桥机场作为空军的主基地使用。至抗战胜利学校又迁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迁往台湾。杭州解放后,航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接管,仍作为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1957年,改为军民两用机场。2000年,因杭州萧山机场建成使用,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详细]
杭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建于明末清初,属中式宅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仓前老街。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余杭仓前的塘河畔,曾经诞生过一位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太炎故居就位于仓前老街的中段,包括故居本体、游客服务中心、国学研修中心、国学讲堂和临时展厅等部分。其中故居本体建筑面积811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一弄,由轿厅、正厅、内堂、书房、避弄等组成,为晚清时期建筑。先生在此出生成长,并度过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二十二个春秋。故居前三进为历史场景的再现,展示了太炎先生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第四进辟为展厅,以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太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故居匾额由赵…[详细]
钱业会馆
  宁波钱业会馆位于市区东门口不远处的战船街10号。清同治三年(1864年)钱业同业组织形式称钱业会商处,在江厦一带滨江庙设有公所,曾毁于兵火,后于1862年由钱庄业筹资重建。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原有公所“湫隘不足治事”乃购置建船厂跟(今战船街)“平津会”房屋及基地一方,兴建新会馆,即现在的钱业会馆,至1926年竣工。它是昔日宁波金融业聚会、交易的场所。始建于民国十四年,是一座占地1500余平方米,由前后二进,亭台楼阁、园林组成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其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前进廊舍环绕;两旁石刻、碑记;中有戏台;后进议事厅,是旧时宁波金融业最高决策地。厅前亭园花草,清静幽雅,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详细]
陈英士墓
  陈英士墓位于湖州市南郊岘山东麓,距市区约2公里,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英士墓始建于1918年,1934年进行扩建,1998年对陈英士墓进行重修。重修后的陈英士墓由石碑坊、墓道和墓穴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道长201米,宽12米;其中中心墓道长100米,宽2.8米。石碑坊高6.25米,宽7.20米,为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岩筑成,石碑坊两侧一对石狮分距左右。石碑坊匾额正中有孙中山手书“成仁取义”四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蒋中正题词“精神不死”。两旁石柱对联,分别有于右任和蔡元培所题。走过百米墓道,拾级而上,为墓的第一层祭台,祭台两侧又有一对石狮,使陵墓更显庄严肃穆。祭…[详细]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是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曾有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鲜血,留下了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0浙东区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众多红色革命遗迹,创造了中国0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2005年,四明山以其重要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显著历史地位,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由0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中国红色旅游网共同主办2005年度“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详细]
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故居原建有房屋数百间,是合肥郊县当时一处规模宏大的私家圩宅,原建筑现多数不存。故居四周清雅静穆,风景怡人,现仍有当年刘铭传亲手栽植的广玉兰,虽经百年沧桑,至今仍高大挺拔,香飘四方。据说,广玉兰是慈禧太后赐给淮军的,后来被刘铭传等淮军将领带回合肥栽种。广玉兰如今已成合肥市的市树。刘铭传故居位于肥西县的紫蓬山区最高峰大潜山北麓2公里处。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壕沟内的水是从大潜山引来的金河水。四周的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过外吊桥进圩,便是内壕沟,再是吊桥和…[详细]
李家圩地主庄园
  李家圩地主庄园坐落在霍邱县城西32公里西山脚下,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由李图南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后来,大地主李梦庚勾结官府-达20万亩,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颍上、固始等地。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至解放前夕,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李家圩地主庄园近方形,圩东西距离250米,南北距离240米,庄园南方为双圩河,东、西、北三方内圩河,圩河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上接围墙,高耸丈余。圩内三宅也称东、西、中院,三院的3个头道门楼前为第一…[详细]
冯玉祥故居
  冯玉祥旧居位于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为1936年—1937年冯玉祥两次回乡时的住所。主体建筑共有5幢22间房屋,有1936年冯玉祥回乡时的起居室(出资翻修的祖先老房)和添建的议事厅及侍卫室等。青砖小瓦木梁结构,占地面积469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江淮之间典型的民居建筑。室内陈列有毛泽东、朱德题赠的挽帐,周恩来题写的祝寿词及冯玉祥生平事迹照片、手迹、遗物等。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出生在河北青县,祖籍巢县(巢湖市居巢区)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主斗士,中国共产党的挚友。12岁从军,由士兵升副目、哨长、队官、营长。1914年任第十六混成旅长。1921年任第十一师师长,旋任…[详细]
半塔保卫战旧址
  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保卫战旧址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目前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半塔烈士陵园位于半塔保卫战旧址,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因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故名半塔,地名亦称半塔集。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五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九三九年秋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打开了淮南路东敌后抗战局面。一九四○年三月在蒋介石的策划下,安徽李品仙,江苏韩德勤两顽军对我皖东地区实行东西夹击,妄图消灭我新四军部队,我军在0中原局书记-同志率领下,对-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浴血奋战,击退了…[详细]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的临涣镇文昌宫和镇东6公里的小李庄。在淮海战役期间,这两处都一度作为整个战役的总指挥部——0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驻地。1948年底,根据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发生的变化,0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淮海地区发起一次战役,以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决定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组成总前委,-任书记,统一领导中原、华东野战军。总前委于11月10日由河南张公店迁至临涣文昌宫,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研究制订了战役的作战方案。战役期间,总前委又于11月23日从文昌宫迁至小李庄,指挥作战。至1949年元旦前后,再次迁往河南商邱南张菜园,先后历时近50…[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