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海关八国联军军营旧址
  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历来以山海长城驰名中外。鲜为人知的是,这里保存着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八国联军军营旧址。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以北京为中心,向京畿战略要地发起进攻。目标直指京东战略要地山海关,兵力多达6200余人,列强组成的联合舰队从山海关老龙头沿海进攻登陆。驻防老龙头的清兵抵抗,澄海楼被毁,直至北京失守驻防清军沿长城撤至九门口。翌年,清政府与列强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允许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自1902年开始,列强在山海关南部沿海相继建立起营盘,在山海关火车站南侧修建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六国饭店”,修建了由六国饭店至各国军营的马拉小铁路。从此,山海关的海防权…[详细]
北戴河近代建筑群
  北戴河近代建筑建设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17年在此修建了中国第一条旅游铁路支线后就进入繁荣时期,七年间共增建别墅273幢。加上以前三十多年建的253幢,到1924年北戴河海滨有中外别墅楼526幢,其中中国人的别墅占四分之一;以后的二十四年间,又建新别墅193幢,中国人的占了一半。这些建筑分布在北戴河海滨自西联峰山到鸽子窝沿海,总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风格多为西式别墅。如乔和别墅,又名瑞士小姐楼,位于北戴河安二路5号,今水利部北戴河疗养院内。建于20世纪20年代,坐北向南,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毛石基础,墙体为砖砌水刷石贴面,局部为毛石垒砌,欧式堡垒建筑。该建筑造型独特,风格优雅,占地面积较大…[详细]
丰润中学校旧址
  丰润中学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1913-1925年)代表性校园建筑。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辛亥革命后,丰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1912年办起六所高等小学堂,为解决学生升学困难,从遵化州官立中学分出丰润预备中学,1913年春开办丰润中学校,李秋野任校长。1914年在车轴山,利用寿峰寺殿办新校。1914年秋郭李航接任校长。郭任职期间,亲自设计校园。依次建筑了罗马式两层小楼的图书馆、高大宽阔的会议室、校长室、会计室、传达室,最南边是牌坊式铁格扇大门。中轴线两侧,呈雁翅排开,修建了三百多间房屋,组成了各式各样的教学区和斋宿区,为后人创建了一座宏伟别致的艺术园林式的校园。丰润中学也成为…[详细]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1898年)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河北省威县固献乡沙柳寨村,是近代义和团运动旧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义和拳议事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15.5米,进深一间,5.7米。东、西分别为耳房和带抱厦的清式民居。明间前廊挂匾,上 书-“议和拳议事厅”。厅前有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塑像及纪念碑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育德中学旧址
  育德中学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1907-1937年间)重要史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城内新华路北侧。1907年由中国同盟会直隶保定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合12名同盟会员创建。该校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中,一直是保定革命活动中心。现存当年的平房教室一排、陈幼云祠堂一座,碑石二通。1983年经修复并在祠东侧建有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育德中学始建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始定名为“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1907年,陈幼云等13名同盟会员将其改建为保定“私立育德中学”,陈幼云为校监督(校长),并以此校作为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在保定活动的秘密基地。它是古城保定最早…[详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位于保定市东风东路。它是1912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政集团创办的,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共培养出了10000多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0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其校舍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上半年动工兴建,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11月竣工,一共建造大小房屋573间。建筑格局是仿日本士官学校的形式。保定军校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近现代史,以及近现代战争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众多军校生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反袁称帝和0斗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付…[详细]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德王府)
  察哈尔都统署,又称德王府,位于张家口市上堡明德北街三角地,是张家口市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官衙建筑。该衙署坐北朝南,南北长133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6650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布局完好。都统署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是清代为巩固和维护其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所设置的。民国十七年,改设行省,又为国*党察哈尔省政府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成立了以蒙古贵族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德王将其官邸迁至于此,以后都统署便俗称“德王府”。至清末共有61位都统在此任职,民国又经历8位都统、13任省政府主席。解放后,这里为察哈尔省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国家级重…[详细]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河北省高阳县赵堡乡布里村南。1917年8月,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在此创办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8年改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培养学生二百多名,1920年停办。学校旧址为坐北朝南四方院落。有平房11间,含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现辟陈列馆,陈列文物、照片。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位于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东南部,始建于1917年8月,创办者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石曾(高阳籍人)和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高阳布里村人)。这里共培养留法学生200多人,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在伟大的勤工俭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917年夏季,李石曾到高阳县布里…[详细]
晏阳初旧居
  晏阳初旧居:19??年——19??年,晏阳初先生居住于此。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与卢作孚、梁漱溟等在北碚开展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距北碚城区10公里,是著名爱国平民教育家宴阳初旧居,在磨滩河畔柑桔研究所果林中,是一栋三合院平房,砖木结构。1940年,宴阳初来此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自任院长,长住于此。1943年被膺选为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之一。1950年去美国,受聘担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一直住在美国。地址:北碚区歇马镇天马村柑橘研究所内。电话:(023)89865838…[详细]
潘家峪惨案遗址(纪念馆)
  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血案,全村1700口人中有1230名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潘家峪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拿起武器,继续斗争。为了纪念发生在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村的大惨案死难的同胞,解放后,有关部门对潘家峪惨案遗址的保护和利用,1952年唐山专署拨款,修建了村南陵园,陵园内有四座坟茔,一座纪念碑,一座祠堂。1972年原丰润县人民政府投资建馆,当时叫潘家峪革命纪念馆,建有展室8间,文物库房和办公用房6间,总计430平方米。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名更定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