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俗称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贝达社境内,距州府结古镇20千米处。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是由文成公主选址,在大译师伊西央的支持下,唐蕃工匠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左右开凿,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赤代祖丹联姻,在勒巴沟岩石上凿刻主要以佛教内容为主的摩崖,贝大日如来佛石窟摩崖由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立像(浮雕),佛殿左右藏、汉刻文,章冈及卓拉摩崖组成,面积约350平方米。内容有大日如来佛八大菩萨浮雕、古藏文刻文“所、依能依颂”、“祝辞”、“具摩崖简志”、汉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章冈的十方佛和古藏文《普贤菩…[详细]
吐峪沟石窟
  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是吐鲁番地区目前已知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高昌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石窟始建于4世纪。5~6世纪,北凉至麹氏高昌时期建寺凿窟达到热潮,并成为皇家寺院所在。7~12世纪,回鹘高昌时期也有开凿或改凿洞窟。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废弃。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至此盗割盗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洞窟沿吐峪沟两侧南北长约500米的范围内分布。分东西二区,现存洞窟总计为9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仅有9个窟留有壁画。其窟形可分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纵券顶窟。方形窟以其窟顶形式,又可分为平顶式、覆斗式、穹庐式。石窟类型有支提窟、毗诃罗窟和…[详细]
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
  京师大学堂分科学院旧址位于东城区安德里北街21号,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98年清“维新”时期改革教育,成立京师大学堂,即是中央最高学府,也是主管全国高等学府的行政机关。分科大学民国后改为兵营。现存五栋二层楼房,其中主楼两栋为仿欧洲古典式,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外拱廊,墙面砖雕作券草和壁柱,作工细,比例及装饰手法成熟,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现建筑保存完好。这组建筑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详细]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处清末民初仿欧洲古典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北侧张自忠路3号院(原铁狮子胡同1号)(北纬39°55′58.29、东经116°24′31.68),该建筑皆建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其前身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该建筑群由英国留学的中国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于1907-1909(宣统元年)年建成。共有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该建筑群是晚清最高的军事指挥系统单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作为袁世凯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并于192…[详细]
亚斯立堂
  亚斯立堂位于后沟胡同丁2号,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督教美国卫理公会教堂建筑群。清光绪廿六年(1900)毁于火灾,廿九年(1903)重建,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基督教会建筑。现存大门、礼拜堂、牧师楼及其它附属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面,属美国近代折衷主义风格。…[详细]
清农事试验场旧址
  清农事试验场旧址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7号(现为北京动物园使用)。旧址原为清康亲王赐园,乾隆时收为御园,后为乐善园(三贝子花园)。2006年6月1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旧址在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目前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984年西什库教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什库教堂,也称北堂,位于西什库大街33号,建于清初,时称“救世主堂”。在中南海湖畔蚕池口(今旧北京图书馆斜对面),1703年开堂。1887年因中南海扩建,将其拆除,后来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时加高西什库教堂。西什库教堂一层,成为今日所见之庄严秀丽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最初由法国耶稣传教士于清康熙三十二年…[详细]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右翼宗学即设于此。1913年蒙藏院在此开办蒙藏专门学校。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详细]
北京国会旧址
  北京国会旧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国会的旧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62号新华通讯社院内。现用做新华社的礼堂。191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临时政府开始筹建国会,并选定原财政学堂为众议院建筑基址。众议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为财政学堂原有建筑如工字楼、仁义楼、礼智楼、信字斋等与连廊合围而成的院落;西部为新建的众议院议场,通称“国会议场”。1913年4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就在此举行。“国会议场”为方形建筑,坐北朝南,高三层,建筑外表朴素,灰砖砌成,至今保存完好。主大厅为方形,北面中央设有主席台,会场座位按扇形布置,楼上有东、西、南三面旁听座席。…[详细]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其中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积极筹建女高师,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