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合川市区东北约三十公里处,濒临渠江。位于涞滩镇鹫峰山东部山岩上,在山岩主体和崩裂的巨石间凿宽形成空间,并于南、西、北三面岩壁上摩崖造像。岩顶上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二佛寺下殿,系三重檐式木结构歇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黄色琉璃瓦屋面,整体遮盖全部摩崖造像。造像共42组1700余尊,石碑及摩崖题刻14通,总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北岩系造像核心,主尊为释迦牟尼说法像,方向140°,通高12.50米,肩宽3.60米,肩厚1.20米,释迦头盘螺髻,面部丰腴,着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举于脸侧着说法印,赤足坐于平台上,左右各立侍阿难、迦叶,后背半环状立十地菩萨,各执法器,释…[详细]
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该石窟包括唐代68龛、五代1龛、宋代7龛、明代1龛、清代10龛。四川省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山崖上和鹤山镇蒲砚村。飞仙阁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滩摩崖造像,沿崖长约200米间有历代石窟摩崖造像现存87龛,其中有佛、菩萨、天王、力士、金刚、夜叉、飞天等五百五十多躯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龛,南岸5龛。最早造像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龛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龛、释迦、三世佛、华严三圣、弥勒、观音、千…[详细]
邛崃石窟
  邛崃石窟景色一般,石窟也不是很多的,保存的比较完好,石窟雕像还是雕刻的栩栩如生的。1.花置寺石窟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崃市临邛镇盘陀村7组。造像刊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分布在竹溪湖畔长34米,高10米的岩壁上,现存12龛和唐贞元记事碑一通。造像主体文物内容:佛教无量寿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等。花置寺摩崖造像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精巧,颇有中国佛教早期造像的庄重、雄浑、丰满等特征,衣饰简朴,线条轻快流畅,布局严谨,刀法遒劲圆熟,充分体现出上承北魏、盛唐造像风格,对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艺术风格、时代变化有着重要价值。保护范围:东、西分别以石窟两端外延50米,北至岩壁顶部外延10米,向南外延20米以内…[详细]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位于昭觉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与普格县红毛依达乡毗领。西距西昌约5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56公里。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领导同志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等专家前往鉴定,证明石刻岩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来由凉山州文化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中国历史博物馆宋兆麟、杜耀西、黎家芳、锡长僖、张延平等有关人员组成石刻岩画调查组,作了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测绘、拍摄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于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根据《中华人民…[详细]
荣县大佛石窟
  荣县大佛石窟位于荣县城郊1公里处的东山大佛寺内,大佛依山崖凿成,通高36.67米,是一尊如来佛像,号称四川第二大佛,其头部长8.76米,肩宽12.67米,脚宽3.5米。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大佛前有0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0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荣县大佛开凿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完工于公元1092年,历时八年始完工。大佛寺山门书题“大佛禅寺”,以石刻大佛命名。…[详细]
夹江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石窟兴建于唐代,主要龛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凿少量龛。195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经四川省文物局复查后再次重新公布千佛岩石窟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千佛岩石窟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夹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夹江县漹城镇西2.5公里的大观山下,位置在东经103°32′26″,北纬29°45′12″,海拔420米。滨青衣江北岸,东起聚贤街小牌坊、西至纸博馆围墙、北至大观山顶、南至青衣江北岸、长约1.2公里、宽约0.7公里,海拔高度为380至520米。摩崖造像位于沿江石壁之上,滨青衣江东岸,石龛造像集中区延亘600余…[详细]
通江千佛岩石窟
  通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石窟雕凿于唐龙朔三年(663年)至开元七年(719年),前后历时56年。共有造像54龛,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白砂岩石正面和左侧。正面28龛,盛唐雕造;左侧26龛,初唐雕造。整个造像群由净土变、天龙八部、说法图、七级佛塔、千佛屏等龛组成。主要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大势至、四佛、三世佛、药师佛、护法力士、供养人、乐伎等。龛形有方形龛、双重檐龛、拱形龛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和镂空雕刻手法。千佛岩石窟规模宏大,装饰华丽,雕艺精细,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时期的简朴,又有盛唐时期的风韵,是研究唐代服饰、美术、彩绘、雕刻、建筑等的珍…[详细]
牛角寨石窟
  仁寿牛角寨大佛位于县城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龙泉山脉中段东侧边缘,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俯视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苍郁,怪石嶙峋;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弥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15.85米,宽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乐山大佛是海通带领工匠始凿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寿大佛建成6年之后。也许是他将仁寿大佛建成取得了镌刻经验,又到各地考察,选到了乐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质,再将图样放大,设计出乐山大佛。两尊造像均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详,发成螺髻,…[详细]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摩崖造像位于卧龙镇五一村卧龙山顶。造像凿于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石造像,未凿龛。总共造像1000余尊,故名“千佛岩”。均为唐代开凿。东龛,圆拱形,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佛高1.3米,火焰形头光,结跌跏坐于莲台上,身着僧衣,左手按膝,右手举于胸前。从整体造型看,线条自然,肌肉感很强。二菩萨站立于佛的两侧,头部残,但表现出端庄、娴静的表情。二弟子站于佛的两侧,神态端庄。力士威武雄壮,守护在龛门两侧。龛沿两侧原刻有140尊小佛,现存68尊。龛顶部分的天龙八部为浮雕…[详细]
孟孝琚碑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从内容上看,它主要记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广宗,“十二随官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群书)”,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彦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阳。其父的下属-刻此碑送孝琚归葬朱提朱茔,以纪念死者,安慰亲属。由此可见当时的边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学习中原文化,钻研典籍,也透露出当时婚、丧习俗。从碑四周所刻的龙、虎、龟纹,可以窥见汉代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石刻艺术水平。从书法上看,碑文系方笔隶书,取势横扁,左右舒展,笔画瘦劲古朴。它的发现,不仅打破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