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碑寺造像碑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详细]
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位于濮阳县杨什八郎村南,建于公元1356年,是元朝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元朝初期,唐兀公随皇嗣南征,后带军籍来此做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人民爱戴。…[详细]
三游洞摩崖
  三游洞摩崖位于宜昌市焉北效区夜明珠路,地处长江西陵峡峡口北岸与下牢溪交汇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著名诗人、文学家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始游洞中,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书于石壁,三游洞由此得名以来,历代名家雅士、迁客骚人纷至沓来、控踪寻幽,争相记诗赋文。洞中现存宋至民国题刻43方,其中宋代题刻12方、明代2方、其他3方,其中有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苏轼诗碑刻、明历六年(1578年),夷陵知府匡铎重刻白居易《三游洞序》以及冯玉祥石刻“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三游洞摩崖留下了大量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手迹,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翔镇关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长200米,在中段开凿4个并列的大中佛龛,南段雕造18个并列的小佛龛,共计造像31尊。造像年代为初盛唐。佛龛前原有三层木构窟檐,60年代被拆毁,佛像也遭到局部毁坏。北龛、中龛、南龛高度均6米余,中龛内雕倚坐弥勒像二北子二菩萨像,弥勒高5.3米。南、北龛均为一结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龛南侧为双观音立像龛,菩萨高2.7米。小佛龛内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浑圆,身着双领下垂式架裟。菩萨头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整个造型丰满,神态逼真,表现出典型的初唐时期的风格。仙佛寺石窟不仅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唯一的唐代摩…[详细]
东坡赤壁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是因苏东坡在此吟诵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而著名。黄州西北有座赤鼻山,靠江边的岩石突出下垂,颜色赭赤,屹立如壁,所以又称赤壁。赤壁背山面江,风景优美,北宋苏轼被贬黄州时,经常约请一些友人,到这里游览。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苏轼和几个友人驾着小船,游览赤壁。回来之后,苏轼就写了那篇有名的《前赤壁赋》。过了三个月,他和两个友人再游赤壁,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这两篇赋文非常优美。人们对这两篇赋给予很高的评价,所以把黄州赤壁称为东坡赤壁。这里的风景令游人赞叹不已,其珍贵之处是那琳琅满目的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书画碑刻。苏东坡的《景苏园帖》碑刻,其字如江河…[详细]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位于竹溪县鄂坪乡慈丰村慈孝沟石壁西壁,镌刻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58年),石壁上镌诗三章,字径三寸,面积约为0.8米,记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营建北京故宫时在该地采伐楠木的史实。摩崖诗文为:“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村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阳华岩摩崖
  阳华岩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城东6公里竹园寨回山之下,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这是一个敞开式的奇特岩洞,平整的洞壁成了历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的胜地。阳华岩内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题铭: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学家元结巡视属县至此,在县令、著名书法家矍令问陪同下游回山遇此岩,而题《阳华岩铭并序》。石刻长290厘米、宽73厘米,是阳华岩最大的碑刻。元结的题刻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开创了湘桂两地自唐后摩崖石刻盛行的风气。南宋时,江华县令安圭对阳华岩20余景点摹描容形,绘刻成一幅《道州江华县阳华岩图》,并作序以说明,书法家豫章罗晔书。安…[详细]
却金亭碑
  却金亭碑位于今广东省东莞城区光明路与教场街交叉的街角处,却金亭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根据碑文的记载,当时广东一带有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对外商拉差、劳役的现象。兼管口岸的番禺县尹李恺上任后,对外商“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外商非常感激他,由暹罗商人奈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白银,送给李恺,李恺坚决不受。奈治鸦看无法将银子退回给外商,就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奈治鸦看便在当时东莞最热闹、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演武场筑亭、建坊、立碑、挂匾,名却金亭,碑即…[详细]
柳侯祠碑刻
  柳侯祠碑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心柳侯祠内。柳侯祠,原名罗池庙(因建于罗池西畔得名),为纪念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柳侯祠从唐代建成至今,历朝都对其进行过修葺及扩建。现址为明代柳侯祠庙址,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上重建。解放后,柳侯祠几经修葺,现存的柳侯祠建筑结构为清代三进制木砖结构,面积约2000平方米。祠堂大门上高悬的“柳侯祠”金字匾额系当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的手迹,豪迈奔放,苍劲挺秀。门联为韩愈诗句集结而成,书曰:“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为清末永州知府杨翰所书。头进保存有自宋至今的历代碑刻30余块,其中的两块“荔子碑”嵌座在中殿最为引人注…[详细]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始建,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庙高33米,梯台状,佛阁七层,层层飞檐高翘,皆覆琉璃瓦。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多为清末遗物。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