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天寺造像
  西天寺造像位于山东省淄博市。西天寺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虎所建,初名为兴国寺,后改为广化寺,几经兴废。北魏时期达到鼎盛,寺院南北跨度1.5公里,是当时国内寺庙建筑中规模较大、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盛的一座。明初在广化寺旧址上重新建寺,更名为西天寺。西天寺造像5.6米,是华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单体石佛造像,俗称“丈八佛”“无量寿佛”。寺内正殿九间,砖木结构,红砖绿瓦飞檐斗梢。正面供高达丈余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旁立佛家众菩萨塑像,两侧序十八罗汉塑像,前殿供弥勒佛像,两庑为执事房,另有僧舍院落多重。院内钟楼,悬一口高约2米的铁钟。寺内钟楼旁有高两丈余的赑屃驮龙头碑两憧,记述该寺的兴建经过。大殿以东院落内,…[详细]
洪顶山摩崖刻经
  闻名国内外的洪顶山摩崖刻经。自从1989年发现以后,已有不少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观看刻经。它的发现,对解开史学界的“安道一”之谜,对研究这位视史传经体大书法家的身世、经历及中国文字从隶到楷的转变具有关键作用和史料价值。因“安道一佛教”观念是“涅若性空”观,他在此处书刻的是“文殊若”,“摩诃若”经等。东边是属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若”刻经。-出自梁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译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来与文殊菩萨对话的形式,禅释出僧众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经中占重要地位。更珍贵的是该经的书法价值,在整个刻经中具有代表性。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详细]
圣经山摩崖
  圣经山摩崖位于文登市葛家镇西于村北4500米的圣经山一道山梁上。山梁上有两块巨石屹立,东面一块高5米,长15.6米,因状如新月,俗称月芽石。其阴面随石之凹凸起伏阴刻《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全文每字大小为6厘米左右,楷书。部分刻字因雨蚀风化,已漫漶不清,大部分尚可辨读(见折页)。另一石在月芽石西3米处,高3米,长4.5米,中上部刻“圣经山”三字,下面刻着一片文字,约700余,已完全不能辨识。月芽石东南200米处有座小石庙“混元殿”,长6米,高2米,“文革”时炸毁,已修复,内有元碑、老子像;石庙两侧有耳庙,东南和西北方约50米的巨石上分别刻“洞天”、“福地”,每字大小约70厘米。“洞天”刻字稍…[详细]
青天河摩崖
  青天河摩崖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丹河峡谷内,由北魏摩崖和石佛滩隋唐摩崖造像组成。北魏摩崖位于青天河景区内一座酷似天然大佛的山峰腰部绝壁上,面临丹河。石刻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摩崖以线刻观世音立像为中心,像两侧刻题记,共432字,内容第一部分为《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片段,第二部分记叙了当时修筑丹道的时间、经过、用工人数和镌刻摩崖石刻题记的原因等,最后为主持修路的将官名单。石佛滩隋唐摩崖造像在丹河峡谷南端石佛滩峭壁上,与前者相距约30千米,开凿于隋大业十一年至十二年间(615~616年),初创时为隋朝皇家所封“同义寺”,唐代又开凿一批佛龛。20世纪50年代末…[详细]
西明寺造像碑
  西明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南14公里的新乡县翟坡小宋佛村西北。该造像建于北魏时期,石刻造像通高4.8米,宽1.65米,属单体石刻造像,背光呈莲花瓣形,正面雕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本尊为无量寿佛,面相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香包,身体修长。两侧菩萨为观世音和大势主,统称“西方之圣”,菩萨像均头戴三叶高宝冠,身披“X”形披巾,下身着百褶长裙,立于狮子承托的莲台上。左侧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握莲蕾;右侧菩萨双手握莲蕾。三尊像身后为火焰背光,雕刻有化佛、飞天。背光双侧上部各浮雕龙纹一个。背光背面线刻一帷幔,菩萨坐于方形莲座上,前有侍女,后有菩提树。佛像基座方形四面刻捐资人题名,下…[详细]
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详细]
崇唐观石刻造像
  崇唐观,原名隆唐观,因避讳唐玄宗李隆基而改名崇唐观,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老君洞前的逍遥谷中。观内老君石造像,青石质,通高2.8米,饰发髻,面部丰满,神态沉静,安祥自若,呈说法状端座于莲花须弥座上,须弥座上浮雕有伎乐,座上方刻有隶书铭文“大周隆唐观敬造元始天尊像并左右二真人,长寿二年十月十五日毕功谨记”。长寿为武则天年号,即造像的年代为69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君石造像,由于有确切记年,使其更加珍贵。2006年5月,崇唐观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高中院内。为唐代刺史、诗人元结(719~772年)墓碑。碑铭原立于鲁山县城北青条岭泉坡元结墓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将碑移于此并建保护亭。碑亭为方形攒尖顶灰筒瓦顶建筑,元次山碑位于亭内。元次山碑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63岁时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遒劲秀拔,气势磅礴,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次山碑为青石雕刻而成,碑额缺失。碑身为长方体,高1.9米,宽0.95,厚0.28米,右下角残缺。碑文四面环刻,也称四面碑,正背两…[详细]
云梦山摩崖
  云梦山摩崖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南北阳乡南窑15千米的云梦山,摩崖主要分布在云梦盆地的崖壁、水帘洞口、孙膑洞两侧、毛遂洞、舍身台、上圣庙、小峰门、五里井方圆10华里之内,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题记和摩崖碑刻大小共计220品,碑刻33块,另有孙膑洞、毛遂洞、道教石塔、玉帝庙石牌坊、倒坐观音、将军庙、五里井石窟等。云梦山摩崖相对比较集中,仅水帘洞口就保留了元代以来摩崖碑刻29方,有元代大文学家王恽撰写的《重修道院记》摩崖碑,明代御史孙征兰的狂草碑和通判窦文的行草碑。孙膑洞中浅浮雕线刻的41副八仙、戏曲人物故事,造型生动,布局合理,可谓上乘之作。舍身台摩崖题记,高6.9米,宽3.77米,是河南省迄今…[详细]
彼岸寺经幢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郾城实验中学内。相传彼岸寺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重修,至清乾隆年有房近千间。寺碑“龙塔古篆”系彼岸寺经幢的俗称。经幢造型优美,高12.18米,幢基为石刻八角形海池,内刻波涛海兽、人物风貌、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经幢构图古朴,气韵生动,底层为六角须弥座,各角透雕二龙柱,上下各雕海石榴花,中有佛龛、天王龛。郾城彼岸寺位于漯河市郾城区西大街路北,是旧时城内最早最大的建筑群。建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但至少在唐代初年,彼岸寺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了。在历代战乱中虽数遇兵燹,但仍不断有高僧及地方绅士修复和扩建。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彼岸寺寺院破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