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楼阁又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米,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三楼屋檐下悬挂着“飞霞流云”、“雄镇东南”的巨字匾额,是唯一幸存的清代四大榜书之一。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千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详细]
西门街古建筑群
  西门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境内。剑川古城所在地历史久远,曾出土西汉五铢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门、北门、南门护城河桥犹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现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古建筑群,独特的古街巷,众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门街古巷通幽,古宅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马坊明代古建张宅、赵薄藩故居光禄第、原古谯楼下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鲜活的文化生态当中,古风依旧,古习犹存。古城呈现出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独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为主,白语为主要交际语,白族民…[详细]
沙溪兴教寺
  沙溪兴教寺位于云南省剑川县沙溪寺登镇鳌峰山阳坡。兴教寺是国内现仅存的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滇系》辑撰者师范所题刻的杨升庵、李元阳咏海棠诗匾一块。诗为明嘉靖十年仲春杨升庵和李元阳同游剑川石宝山路过沙溪兴教寺时,适逢兴教寺内的两珠海棠簇簇灼灼,正在开放时两人的唱和。现存大殿、二殿。大殿内有明代佛教壁画12铺。寺区周旁存合抱之古槐、古黄连木数株,山门前有大狮子一对,山门正对戏台一座。兴教寺之大殿、二殿,是滇西少有的明代重要建筑之一。大殿古称大雄宝殿,坐西朝东,东西进深14.58米,南北顺深18米。重檐歇山式九背顶,上下檐均架斗拱飞角。二殿古称天王殿,坐向与大殿同,…[详细]
丽江金龙桥
  金龙桥又名梓里江桥、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位于云南丽江市永胜县和古城区之间金沙江上,东连永胜,西接鹤丽,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距丽江城约80多里。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龙桥是万里长江上架设较早,而保存至今的铁索桥,曾有“万里长江只一桥”的称喻。铁索桥飞架高峡深谷,凌空垂悬于金沙江激流之上,犹如彩虹卧波,金龙腾空。桥西岸为巍峨险绝的高山,若刀劈斧削般的绝壁逼临金江;桥东岸为梓里坡,山势较缓。此桥自建成起讫20世纪50年代末丽华公路树底桥建成通车之前,一直成…[详细]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孟连宣抚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当时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寻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辖区广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贡象入京,受封宣抚司世职。乾隆二十九年(1…[详细]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小乘佛教传入后建的最早佛寺之一。佛寺整体由大殿、戒堂、彭房、僧舍、佛塔和窝苏(八角亭)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大殿阔4间,宽约10米,深8间,长约18米。大殿是拍梁、穿斗结合的梁架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下两檐都是五面坡。平面布局不用檐柱,四面偏厦是墙抬梁,墙体与檐口间设有斜撑。殿内外的构件上均有龙、凤花卉等图案的雕刻装饰,形象逼真,原始古朴。曼短佛寺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集中地体现了傣族古代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详细]
建水双龙桥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它坐落于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148米,宽3-8米,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0,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不失为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两端0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前来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遂被定为云…[详细]
长春洞
  长春洞位于巍宝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纪、杨法荫创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又增其规制,始成现今之规模,为国内全真教纯阳派著名宫观。长春洞呈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组合而成,依次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道舍、花园等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抬梁与穿斗式结构,上、下檐皆施斗拱。内塑玉皇,两侧塑起、问二帝。大殿藻井为八卦图,内雕蟠龙,四周天棚板满绘“天宫诸神”,四周裙板绘“二十四孝”以及山水、花鸟等道教壁画,是我国道教建筑的代表作。长春洞为巍宝山胜景之一,被称为“古洞藏春”。20…[详细]
寿国寺
  寿国寺寿国寺位于云南省澜沧江东岸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城北80公里澜沧江东岸康普乡格丁洛巴村,离县城73公里。寺院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寺坐东向西,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正殿是整个寺院建筑的中心,为三重檐攒尖顶式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03平方米,横面阔20.32米,纵面深20.4米。外形为清代式建筑,内部装修为藏式风格。正殿檐下有密集的斗拱装饰,具有清代汉式楼阁建筑风格,又有藏式寺院的藻井殿堂特色,在装饰技巧上还融进了剑川木雕技艺。正殿共有3层,第一层为诵经殿,柱头、横梁和柱帽均绘有精美的藏汉图案,左右壁上绘有工笔重彩画,现保存有十幅壁画和一幅隔板画。绘画内容涉及观音、天王、罗汉、地…[详细]
会泽会馆
  会泽会馆位于云南会泽县。历史上,会泽的制铜业非常发达。东汉时期,“堂狼铜洗”便已声名远播。明朝嘉靖年间铸造的“嘉靖通宝”开炉纪念铜币名扬四海,被尊为“世界古币之最”。至明清时期,曲靖会泽已发展成为众人向往的“淘金地”。清朝中叶,会泽俨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特区”。铜业的发达,使人们自四面八方迁居会泽,云南曲靖会泽因此而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汇集10省不同风格的“会馆文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的各地会馆逐件开始建立。会泽共有省级会馆11处,府级会馆7处,县级会馆2处,其中县城八大会馆分别是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江西会馆,又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