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村古建筑群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的梵净山山脚。整个古镇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673米,码头4处。其中:城墙,环绕古镇周围,连接四城门,二水门,一卡子门。以粗料石砌成,全长约673米,高3—10米不,基宽在0.5—0.8米。现东北段、东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个城门亦基本完好。现存建筑有民居、商铺、会馆、城墙、码头等。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城墙环护,在险要处设城门四座,在河水缓处建码头四座。居住多为前铺后宅的四合院,内有…[详细]
思唐古建筑群
  府文庙府文庙位于城北遵化门内,现属文化街。它是思唐镇的重要古建筑,也是贵州省最大的文庙,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包括崇圣、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棂星门,照壁礼门,义路、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有水三拱桥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雍正四年(1726年)颁御书“生民未有”匾额,乾隆二年(1737年)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嘉庆四年颁御书“圣集大成”匾额,道光元年(1821年)颁御书“圣协时中”匾额。府文庙内,至今尚有数十块保存完好的明清碑刻,如明李渭撰《思南府学碑记》,明田仰撰《生修文庙碑记》清《永禁私派陋弊碑》等,贵州…[详细]
飞云崖古建筑群
  飞云崖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新州镇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西距县城12公里。飞云崖寺宇传说为苗民创建,明正统八年(1443年)指挥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后曾多次遭受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丰五年(1855年)先后两次毁于战争。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大部分古迹为明清建筑。飞云崖古建筑群及后山天然林,建有两道砖墙围护。外墙东至飞云崖瀑布,南临秀水溪,西抵赛马场、斗鸟场,北为后山天然林。内墙依山傍水而建,将飞云崖古建筑群围在其中。飞云崖古建筑群是一组集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古代民族建筑群。飞云崖又名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详细]
旧州古建筑群
  旧州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黄平县县城西北25公里处旧州镇。旧州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文献记载,后来成为且兰国的属地。唐宋以来,曾有韶明县、乐源县、黄平府、黄平州等,是一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因历代商贾云集,货运频繁,经济繁荣而形成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汉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之乡。元代置黄平府治所,明初为黄平安抚司治所,明中叶改置黄平州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州治迁出后改置由州巡检司治所,始名旧州。民国时置黄平县,后置旧州镇,城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区东西向狭长,街道平整,主街西上、西中、西下衔,民居多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临街民居单檐硬山顶,两侧为封火墙,一般为二进四…[详细]
甲秀楼
  2006年0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名副其实的成为了贵阳的标志。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天启元年(16…[详细]
葛镜桥
  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城东南2.5公里处。葛镜桥又称“豆腐桥”。传说麻哈江为明代京滇古驿道必经之地,两岸绝避千尺,江水汹涌,每当春夏便洪水暴涨,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以积善为怀,决心造桥便民,以利往来。起初葛镜两次建桥失败。仙人张三丰外出云游到此处得知葛镜两次造桥未成,于是托梦给葛镜,说要在江岸石壁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脚,并要在鸡叫之前,让福泉城每户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边,桥才能建成。葛镜顿时领悟。最终张三丰利用法术将豆腐点化成石料,帮助葛镜在洪水到来之前成功建桥。为此葛镜桥又称“豆腐桥”。葛镜桥长52米,宽5.5米,高30米,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桥在绝壁…[详细]
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皎渊而立。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水目山塔,为四方形15级密檐式砖塔,高18.16米,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现保存明代铜钟及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壮观的塔林。…[详细]
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东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南段。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常乐寺早毁。西寺塔位于东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内,慧光寺称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毁,仅存寺塔。常乐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慧光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详细]
佛图寺塔
  佛图寺塔,民间称为蛇骨塔,位于下关以北3公里,市郊乡羊坪村原佛图寺前,因寺得名。佛图寺塔始建年代约为南诏劝丰祐时期,其造型与千寻塔相同。塔身正中镶嵌着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修佛图塔记》碑。塔通高30.07米,13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有两层台基,塔门东向。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第一层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双层东西设佛龛,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1981年5月维修时,在塔刹基座内出土观音造像等52件文物,在塔门上部出土元代经卷47年,为研…[详细]
大姚白塔
  白塔大姚白塔座落在大姚县城西郊一公里的宝筏山巅,因该塔基座小而顶部硕大,形如磬椎,故又名“磬椎塔”。大姚白塔不仅造型奇特,而且年代古老。据文献记载,如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为吐蕃僧人所建。白塔塔身由刻有梵汉文字的砖块砌成。汉字砖上刻有“大佛顶”、“八大灵塔咒”、“十方诸佛镇塔咒”、“资益谷塔咒”等汉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