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86亩。三苏祠既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又体现了祠园建筑的古朴幽深。肃穆中有疏朗之气,典雅中而洋洋大观。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庄重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详细]
开江胡氏节孝坊
  胡氏节孝坊位于四川省开江县县城南20千米的甘棠镇五福桥村,建于清道光甲辰年(1844年),为砖石坊木结构,四柱三门三重檐牌楼式建筑,东西朝向,通高15米,面阔12米,坊壁厚0.8米,建筑占地面积45平方米。国务院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节孝坊俗称“雷家院牌楼”。传说清雍正年间,河南灵宝县雷家村有一乡绅,姓雷名代朝,府上颇有田产,在当地也算得一望族。这雷代朝性本良善,又满腹才学,却清高淡定,不肯为官,自号“钓月处士”,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隐逸生活。其妻胡氏,四十余,丰韵美貌,温婉娴淑,勤劳孝顺,且又粗通文墨,颇受代朝眷爱。虽身怀六甲,仍操持家务,侍奉公婆,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是温馨。雍正…[详细]
双石牌坊
  双石牌坊,位于仁寿县城东南部50余公里的禾加区中华乡牌坊村,距牌坊村小学东方200米,南北向,两坊上下对列,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贯穿其间。两坊间距44.5米,依所处地势由低到高分别编为一号坊和二号坊。一号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是清王朝为表彰徐母杨氏夫死从子和孝敬老翁钦旨建造的节孝坊。坊高11.17米,宽7.16米,四柱三开间格局,明间空(宽)2.52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牌楼式仿木结构,筑宝瓶式坊顶。全坊用109块石料构成,有90龛戏文和民间故事造像。装8个雕花云板,8支镂雕雀替,石柱前后分立8尊镇门兽,或狮或象,十分威严。两面对联各二副,序文各一则,大梁上方正中是显赫部位,南雕九…[详细]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在四川资中县城北门外。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始建于县城东街,清道光九年(1829)迁此重建。资中文庙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91平方米。主体建筑及布局仿山东曲阜孔庙,灵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楼、鼓楼、乡贤祠、名宦祠对称分布两侧。他因其两种与众不同而知名:第一因其资中人苌弘曾为孔子师,破例雕像以记其事。故资中文庙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为国内仅有。第二因其庙内有全国文庙之中孔子最高、最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块牌位,它由镂空雕刻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被誉为“中华第一牌位”。明成化年间“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清康熙…[详细]
陈子昂读书台
  陈子昂读书台坐落在四川省射洪县城北23公里的金华山上,全山总面积126300平方米,其中林地71500平方米,有乔、灌、草本蕨类植物68科、123属、164种,百年以上的古柏617株。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分前后两部分,前山为道观古建筑,后山为陈子昂读书台,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陈子昂读书台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始建于唐,其旧址在今玉虚阁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学堂因之衰废。宋嘉佑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遂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毁,…[详细]
宝箴塞
  广安宝箴塞民俗文化村简介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宝箴塞镇方家沟村,依山而建,闽南团城建筑风格,有江南民居特色。房屋设计精巧,重叠有序,古色古香,独具特色。占地26000多平方米,8个天井,108道门,塞墙高6.5米,宽0.4至1.5米,长560米。宝箴塞始建于清朝宣统辛亥(1911年)秋至今已有93年历史。前后分二期工程修建,先建正塞,然后建尾塞,历时40多年。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塞内房屋属穿木结构,板壁,椽顶,雕刻、绘画着各种花、鸟、龙、凤、云彩等图案。存8个天井,108道门。正塞和尾塞之间建成有戏楼、戏台,设计精致,是当时塞内休闲娱乐的中心。左右各建厨房一处,并设有奇花…[详细]
织金古建筑群
  织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织金县。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涧纵横,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衙署、宝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畔。织金古建筑多为倚崖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改土归流”之后,仅从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形成现在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华桥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详细]
马头寨古建筑群
  马头寨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马头寨唐宋时期为蛮州宋氏辖地。元初置底窝紫江等处于寨内,已有700多年建制史。1301年,水东土官宋隆济起兵抗元,底窝紫江各族人民四千多人起义响应,攻下底窝紫江总管府,缴获“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明初,马头寨因作为水东宋氏直辖的十二马头之一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水东土司宋万代反叛被平定后,水东十二马头才改土归流置开州(今开阳县)。但宋氏子孙仍居于马头寨及附近平寨、安官寨等地,清代还在马头寨建起了宋家祠堂供奉宋万代等的牌位。寨子面对底窝大田坝,背靠百花山,两面环水,清河、深水河分别环绕寨北和寨东。寨内道路多以青石、鹅…[详细]
东山古建筑群
  东山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城东隅,南临锦江。古建筑群占地约3万平方米。铜仁东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明清古建筑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巅建的“澄江楼”、“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观楼”,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阁”,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筑崇真观、崇仙宫、真武观、文昌宫、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楼、护国楼、二吴亭等。大致分山顶、西侧山坡、南侧崖顶三组。山顶仅存的雷神殿和真武殿,一前一后,面阔各三间、五间,山墙均为屏风墙。真武殿后还有大雄宝殿及吊脚楼形式的左右配殿。现辟为贵州铜仁文化博物馆。馆旁有建于1912年的光复纪念碑。东山庙宇建筑分布于山顶、山腰及山麓。明清…[详细]
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原名“东洞”,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城东北的龙冈山上,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读书悟道和讲学之所,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是中外驰名的王学圣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是王学研究者和文人学士拜谒游览的佳地,也是进行阳明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更是修学之旅的首选地。王阳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字伯安,余姚(浙江)人,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的后裔。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矫旨廷杖,由京城远谪贵州龙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