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井山石殿
  圣井山石殿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历史悠久,明嘉靖前就以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绚丽的景色著称于民间,圣井山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现存部分为明代万历至清朝光绪年间所筑。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圣井山石殿是我市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对研究我国古代石构建筑艺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殿内还保存的多方记载宋、明时期温、瑞人民到圣井“求雨”的碑刻,记叙每次大旱年月与灾情,是研究温州历史上灾害和气象规律的真实史料,弥足珍贵。…[详细]
慈城古建筑群
  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慈城古建筑群保存了大批明、清古建筑,包括祠堂,如刘家祠堂;住宅,如甲第世家、大耐堂、布政房、姚镆宅、福字门头、桂花厅、冯岳彩绘台门、莫驸马宅;牌坊,如冬官坊、贞节坊、世恩坊;彭山塔、孔庙等等。古建筑群规划合理、布局紧凑、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具有浙东地方建筑特色。慈城古建筑群对于研究浙东地方居民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例。2006年慈城古建筑群作为明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宁波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鄞东,太白山麓,距宁波市区26公里处,以“东南佛国”闻名海内外。相传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祖师义兴周游至鄞县东谷,由于酷爱那里的山水,故开山修寺,虔诚诵读-,孜孜不倦,感动了玉皇大帝,随即命令太白金星化作童子下凡侍护,所以寺称天童山名太白。天童寺占地近6万平方米,傍山而筑,梯级布局,有外万工池、七塔,内万工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先觉堂、罗汉室、钟楼、御书楼等建筑物720间之多,殿宇金碧辉煌、结构玲珑剔透,画栋雕梁、建筑精美,规模之大为国内罕见。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称之为古天童。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详细]
王守仁故居和墓
  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材粗大稳实,构件装饰严谨。寿山堂内明间廊…[详细]
青藤书屋(榴花书屋)
  一个幽静的小园,两间旧式的平屋,位于绍兴前观巷大乘弄的青藤书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这里是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的徐渭(文长)诞生和读书的地方。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不朽作品,还能了解到这位幽默大师不阿权贵的品格和其一生的坎坷遭遇。: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徐渭时改为今名。书屋坐北朝南,系石柱墙硬山造木格花窗平屋,共两室。前室南向,窗外有小天井,天并西首栽有青藤一裸;后室北向,现辟为徐渭文物陈列室。青藤书屋,原名榴花书屋,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住所,与相隔不远的闹市相比,这里如入禅境。进门是一面山墙,上 书“自在岩”三个字。踏入小径只见一个天井、一颗沿墙攀援青…[详细]
宁海古戏台
  宁海古戏台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宁海古戏台现存约有一百二十多处,多有戏台藻井。其中最精美者为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单藻井戏台数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于重要建筑上,也常见于戏台之中。在实际功用上,它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在工艺上采用最精湛的手法,集上乘的美学构思、雕刻、彩绘于一处,着重渲染它至高华贵之态。三连贯藻井往往依附在最精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二连贯藻井也分布在较为华美的古戏台建筑中。三连贯藻井戏台目前在我省其它地方尚未发现,仅宁海三处(另一处为西店镇樟树村孙…[详细]
泰顺廊桥
  泰顺廊桥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详细]
仕水矴步
  仕水矴步,位于仕阳镇溪东村。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交通从三魁去仕阳的车非常多,最迟到下午4点,路程半个多小时,途径雪溪胡氏大院。…[详细]
玉山古茶场
  玉山古茶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磐安产茶历史悠久。晋代道士许逊传播道教文化游历到磐安玉山,研制出具有绿色原质和白毛特色的历史名茶--“婺州东白”,并派道徒四处施茶游说。从此,四面八方的茶商纷纷慕名前来收购,玉山茶叶供不应求,渐渐地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现存的玉山古茶场始建于宋、重修于清,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国内现存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玉山古茶场位于玉山镇马塘村茶场山下。据传,晋时玉山茶农过着“半年种茶,半年挑盐,无米过年”的困苦生活,若遇-年代,发生天灾兵祸,茶叶销路受阻,生活就更加艰辛。有许逊者,以传播道教文化游历于此,喝到当地特醇香的山茶而留连…[详细]
榉溪孔氏家庙
  榉溪孔氏家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榉溪,古称桂川、榉川,山川秀丽,环境幽奇,为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宋建炎间,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躬及世袭衍圣公端友遭金乱扈驾南渡,后端友寓居衢州,端躬安家于婺之榉川。榉溪孔氏家庙,始建于南宋宝祐二年(1254),元、明时进行过较大维修,清初家庙毁于兵燹,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但也保留了宋、元、明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家庙周围的民居错落有致,荡漾着醉人的古风雅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