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林文庙
  吉林文庙座北朝南,规模宏伟,共有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东西配庑等。院外照壁前有两只石狮子,照壁北面两侧有东西辕站,照壁后面正中有泮池、状元桥。吉林文庙内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圣迹石刻图陈列、历代衍圣公及夫人绣像展等。吉林文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论格局,它不亚于南京文庙;论规模,它是东北最大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文庙,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吉林文庙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落成,坐北朝南,四周红墙高达3米,南北长221米,东西长74米,占地16354平方米,有大成殿、崇圣殿等殿堂、配庑64间,呈三进院落。吉林文庙还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详细]
牡丹江边墙
  牡丹江边墙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城区北25公里的边墙岭,全长66余公里,是在山顶、山坡上或谷底自然原生地面上顺山势就地取土堆筑或就地取石垒筑而成的。墙高1.8~2米,存有马面46个。出土鸾凤花鸟铜镜和“古州之印”铜印。边墙由牡丹江段边墙、江东段边墙、镜泊湖段边墙三段边墙组成,分布于牡丹江市爱民区北部山地中、宁安市江南乡江东林场南部山地中和宁安市镜泊乡江山娇林场北部山地中。三段墙体整体均呈东南——西北走向,构成了由南向北的三道军事防御线。牡丹江边墙是唐朝渤海国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2011年,牡丹江边墙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长城的一部分…[详细]
卜奎清真寺
  卜奎清真寺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礼貌胡同1号。坐落在繁华商业区----卜奎大街一条深巷里,(卜奎为齐齐哈尔旧称,因齐齐哈尔又名卜奎,故名。)是300余年前的旧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该寺包括东寺、西寺、女寺三部分。过去分别挂牌为东寺、西寺、女寺,1958年合为一寺,1981年定今名。东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西寺始建于1852年(咸丰三年),两寺相邻。西寺礼拜大典由后窑殿、中大殿、门厅组成。正房厢房安排为伊协办公室、教长室外和贵宾接待室、沐浴室等。自1852年始建以来,西寺仍保持原貌,门庭、壮观,大殿威严,经1989年翻建,油彩…[详细]
龙华塔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东吴赤乌年十年(247年),由吴孙权建,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现在的龙华塔,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王钱俶重建。治平三年(1066年)、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崇祯三年(1630年)、1668年、1892年对龙华塔均进行修建。民国期间(1912~1949年),龙华塔屡遭损坏,虽有整修,但渐趋衰颓。解放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54年首次对龙华塔彻底整修。塔为廊檐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0.6米,外壁为八角七级,内壁为四方形,从底往上逐…[详细]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洪泽湖大堤始建于1800多年前,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东侵,高家堰便是洪泽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时因战乱,造成黄河夺淮,直到明万历七年,河督潘季顺实行“蓄清刷黄”政策,即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泽湖大堤。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详细]
泰伯庙和墓
  无锡梅村泰伯庙无锡梅村泰伯庙坐落在无锡市东南15公里的无锡县梅村乡镇伯渎河边,又名泰伯祠,至德祠,让王庙。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祠,历代整修扩建,清初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占地80余亩,极其精工华丽。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无锡镇压太平军时,烧毁了泰伯庙的爱芝堂、大树堂、德治堂、大夏堂、慈俭堂等建筑。1937年,又遭日军破坏,仅泰伯庙主殿、两庑、戟门、头山门及庙内古柏数十株留存。…[详细]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详细]
惠山镇祠堂
  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区的西部,东临京杭大运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区面积0.3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着祠堂建筑4.7万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118处祠堂建筑及一些明确的祠堂遗址。祠堂群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之祠两大类别,共分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祠堂群依托太湖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胜地,惠山祠堂群内有江南名刹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园林寄畅园。清代康…[详细]
南通天宁寺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二批 1982年3月调整公布 天宁寺 明宣德年间重建(1426-1435年) 南通市中学堂街     在南通市中学堂街西首。建于北宋,一说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现大部分建筑是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1991年大殿重修一新。现天宁寺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殴、大雄宝田、光孝塔等。塔为五级八面,砖木混合结构。天王殿和大雄宝殴的木结构部分,还保留有来、元时代的建筑风格。是长江下游保存较完整的一组明代佛教建筑。 南通天宁禅寺始建于唐朝,是南通年代久,规模较大而又保存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区现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广教寺,如皋定慧寺,南通…[详细]
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古城区东。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俗名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当时有僧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历经元、明、清几经重修。清咸丰间,寺毁而塔幸存。1963年9月重又进行了大修。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面九层盔形顶,砖木结构,逐层递收,立面的轮廓吴抛物线状。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恢复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园内又辟月季园,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后院增建长廊,亭、堂、凿荷池、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