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州娲皇庙
  娲皇庙位于距山西省霍州市5公里的东郊大张镇贾村。四周青山环绕,东有潺潺泉水流过。据传,此庙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内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正殿内壁画而闻名。正殿东一侧的壁画高4米,长6.5米,面积为26平方米;娲皇圣像左侧壁画,高4米,长3米,面积为12平方米,与东侧壁画连为一体。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村内至今仍现存着大量古建筑遗构,如娲皇庙之东为清代悬山顶建筑魁星楼,庙之西为文昌阁高台遗址,庙之北为清代遗构刘家祠堂、清代六边形六层楼阁式砖构文峰塔,庙之西北为与娲皇庙同时期的建筑群玄帝庙。是反映清代黄河流域村落风俗、民俗的典型实例。由于村中…[详细]
平遥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平遥城内城隍庙街中段,整个庙群坐北朝南,总占地7302平方米,前后共四进院落。它是一所规制齐全,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道教庙观,除正殿和寝宫外,主要由六曹府、土地祠、灶君庙、财神庙四大部分组成。布局规整、层次分明、气势宏伟、风格别致。临街庙门之外,是寺庙标志性建筑--高大的木结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规制的歇山顶建筑。牌匾额书城隍庙三字,系当地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之笔。背面楷书威灵百里四大金字,配有青石狮和拴马柱,柱上题善游此地心不惭,恶过吾门胆自寒,直接道出了城隍庙宗教文化的主题。山门廊下正墙书善恶报应四个硕大楷书,增加了森严肃穆的气氛。山门两侧下塑有相对而立的神马两匹,精…[详细]
日升昌旧址(中国票号博物馆)
  日升昌票号位于平遥古城中的“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始创于1823年,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也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当时的经营网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而如今日升昌已成为中国票号博物馆,保留了一些当时经营所用的实物资料,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日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朝嘉庆(1796-1820年)末年各地间货币流通量大增,而过去运输白银的方式由于很不安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西裕成颜料庄首先在京、晋两地间试行汇兑办法,结果效果很好,便开始兼营汇兑业。清朝道光(1821-1850年)初年,西裕成颜料庄正式更名…[详细]
太和岩牌楼
  太和岩牌楼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东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华丽的琉璃饰件,而被当地人称之为“琉璃牌坊”。太和岩牌楼,原是该村真武庙前的门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据传,该牌楼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晋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对村内的七座庙宇进行补修时,在真武庙中轴线之山门前所新建。虽然现在只剩下了牌楼这个单体建筑,但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真武庙的气势,在明间西侧柱底有“光绪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题记。此牌楼为四柱三楼歇山顶琉璃砖石结构,坊高8.5米,长9.65米,宽1.55米,台明为长方形,四周设压檐石,中间用方砖斜墁,…[详细]
介休五岳庙
  介休五岳庙介休五岳庙(第六批国保)时代:清地址:介休市城内东大街草市巷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158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临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后寝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献殿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檐歇山顶抱厦。庙的山门、戏楼、钟鼓楼三座建筑屋面结构组合连接,为一座三位一体的建筑。五岳庙的建筑顶部脊饰全部以孔雀蓝为主调的琉璃饰件装饰,色泽纯正,造型优美,均为当地烧造。…[详细]
锦山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3公里处的狮子崖下,始建于元代,面积达5000平方米。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寺庙布局以山势三进三阶形式而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居前院墙正中,近方型,高六米,五脊顶,四檐角翘起.娱乐项目现在主要有:赛马、射箭、滑翔、滑沙、快艇、皮划艇、游泳、垂钓、水上游戏、奇石观赏、沙漠驼队探险等。东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龟跌石碑一座,东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大师然公道行碑”,碑文清晰,记叙“延佑四年安西咸宁张智然大师见此地”‘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于尘世相隔’,于是‘去除瓦砾,剪剔荆榛。不数年间,山门佛殿,克日落…[详细]
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语称“依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菩”)受封为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归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称“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间(1662―1721),扩展召庙规模,大殿改覆黄琉璃瓦。佛殿内有高2.55米的银铸释迦牟尼像。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殿前汉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启七年(1627)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仰视,形象别致。召庙内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详细]
绥远城墙和将军衙署
  绥远城墙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北垣街和东护城河北巷。清雍正年间为加强战备,雍正帝将驻守在长城以内的大同右卫城屯兵北移至长城之外,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东北五里另筑新城作为屯兵之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动工,历时两后竣工,乾隆赐满汉名“绥远城”。绥远城是清代营建城垣为数不多的实例。墙原高二丈九尺五寸、顶宽二丈五尺、底宽四丈,现存东北隅城墙700余米,马面四处。将军衙署位于新城区西街,为绥远城将军办公衙门和生活府邸,清廷对绥远城区执行政治、军事统治的最高机构。整个建筑群包括五进院落,由东西跨院及中间院落三部分组成。绥远将军衙署是严格按照清廷《大清会典》及八旗驻防城的要求营建的官式衙署建筑群,…[详细]
贝子庙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该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2年),历经7世--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7座大殿,5座拉布楞(--殿),5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2间喇嘛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2006年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整体布局上共分7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7座…[详细]
定远营
  定远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署驻地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王府衔。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蒙古族顾实汗之孙和罗理归顺清政府,后又出征青、藏有功,-为世袭亲王,封其驻地为定远营(今巴彦浩特)。雍正九年(1731年),清政府又将定远营赐予和罗理之子阿宝。阿宝之子罗布桑多尔济袭位后,在王府西侧建家庙,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赐名延福寺,俗称衙门庙。定远营坐北朝南,占地约25万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设计独特,建筑精巧、宏伟,兼具蒙古、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原有衙门、宅院、庙宇、花园等。西院现存府门、大殿及东、西配殿等,东院存王爷眷属住所,东北部尚有民国时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