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贞观
  天贞观天贞观(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离石区城北凤山俗称凤山道院。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陈抟殿又称白云洞,是道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殿内现存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30余平方米。天贞观景区亦名凤山道院,俗称上凤山。位于离石市城区北侧的三阳云凤山上。是古代石州境内著名的道院。始建于西汉,…[详细]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称的北洗村,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之一。同时院内珍藏着许多文物,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过去有一句佳话:“山西人善于经商,山西人长于理财”。确实,在明清时期,以“祁太平”为首的晋商就是中国一大商帮,曹氏家族又是太谷县的首富。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详细]
太谷净信寺
  净信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太谷县东阳邑村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4年),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是太谷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坐北朝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由两进院落组成。寺前立砖构“福”字影壁,其后为一间山门与戏台相连。戏台、三佛殿、毗卢殿、钟鼓楼、配殿等数十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保存了明清风格。寺内中轴线上有戏台、三佛殿和毗卢殿三座建筑。戏台由两部分组成,后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两侧出八字墙。前台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卷棚歇山顶,檐下悬道光四年(1824年)“神德和平”匾一方。额枋出头处,昂首均雕成龙头,…[详细]
明秀寺
  明秀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至清地址: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始建于汉代,毁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东,现存过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积为1144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蓝琉璃剪边,施五踩斗栱,正殿和过殿内有彩塑13尊。正殿两山及后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80余平方米。精美绝伦三世佛彩塑及壁画艺术-----明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祠南、王郭村西,距晋源新城3公里处。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记》载:明秀寺始于汉,历载有重修。现存寺院为二进院落。寺内供奉掌握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背衬金龙盘绕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画具有极高价值。…[详细]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处的崛围山之巅,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寺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为主殿,规模宏伟,并有壁画84幅与一些塑像,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构。寺内有霜红龛,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隐居处。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   寺庙坐北朝南,现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殿宇7处。大雄宝殿…[详细]
太原双塔寺(永祚寺)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详细]
万泉文庙
  万泉文庙万泉文庙(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万荣县万泉乡万泉村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784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所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方米。前檐斗栱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洁,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详细]
董封戏台
  董封戏台董封戏台(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绛县安峪镇董封村戏台坐北朝南,砖砌台基,石条压面,高0.9米,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积102.4平方米,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口施用粗大的额枋,五铺作双下昂斗栱,当心间施五铺作双抄斗栱,后檐斗栱五铺作双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结构,四椽栿上施月梁式平梁。…[详细]
云林寺
  云林寺又名云林禅寺,俗称西寺,座落在阳高城内西门南侧。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诏而建。 原是一座完整的组群建筑,座北向南,东西宽60米,南北长约200米,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朵殿、钟鼓楼等。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坡度较陡,用材断面合理,纵横构件连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殿内柱同配列为金箱斗底槽的变体,殿堂和厅堂混合结构形式。对柱网的排列习用了移柱减柱法,突出了佛坛的位置。有泥塑像25尊,其中主像3尊、弟子2尊、罗汉18尊,姿态自然,给人以艺术之美感。塑像基本完好。三面殿墙满绘壁画,…[详细]
砥洎城
  看 点: 城中遗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阁台基上尚存“山城一览”碑刻,为砥洎城建筑规划平面图,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杨载简记。石碑高54厘米,长86厘米。图中详细标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这种明代小城镇建筑规划图,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资料。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 介 绍: 位于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