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德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承德城隍庙景区位于承德市中心,西大街路北,距避暑山庄约1公里。这是一座典型的汉式寺庙,格局简炼。一如随意散落在江南某个小镇的庵院庙堂,但是稍加留意便可看出这座寺庙的气度与众不同。首先庙前高悬的道幡说明这是一…[详细]
普佑寺
  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内。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一年适逢乾隆皇帝50寿辰,其母皇太后70寿辰的喜庆之时。又值清军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这是继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又一次取得平定叛乱的胜利,从而彻底结束了西北边疆地区90年0割据的混乱局面,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和平。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普佑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布局呈长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传统的“伽蓝七堂”的汉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详细]
玉田净觉寺
  玉田县净觉寺始建于唐代,千余年来岁月沧桑,展现在今人面前的仍保留了它的宽敞、豁达、庄严和肃穆的风貌。有人说:“净觉寺是一首诗,它用凝重而含蓄的语言,陈述着既古朴又玄妙的哲理,诉说着既美妙又虚幻的企盼,净觉寺是一本书,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那华丽典雅的装帧,更重要的是它那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净觉寺享有“京东第一寺”的美誉。古建专家评价,规模可观,工艺高超,风格奇特。净觉寺是座佛寺,但又不同于其它佛寺,那精美的建筑结构,浓艳的彩绘雕刻,使人过目不忘。最夺人眼目的是“无梁殿”,可以说是古刹的第一奇观。门殿建筑面积一百二十平方米,高十二米,皆为砖石拱券灌以澄浆而成,无檩无柱。内墙上刻有九十六尊神态各…[详细]
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普咩乡老君洞村的半山腰,与金沙江面垂直高度约500米,洞中有股清流通明亮的泉水注入金沙江中。当年长漂时某报记者未到现场错误地报道:“金沙江的水有三分之一流入老君洞,密封船险些进入老君洞……”至今还成为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流传甚广。老君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质结构,洞口高而宽敞,入洞约5丈变得狭窄难行,形如洞口,人称“狗钻洞”只有体瘦的人才能入内,过此险景豁然开阔,石柱石笋林立,景观奇特,洞中有洞,洞中有水,错落有致,情趣横生,晶莹的洞中“珊瑚”似禽似鸟,奇形怪状,色彩各异,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极为诱人,进洞者无不赞叹,都说比云南的阿卢古洞和燕子洞漂亮数倍,洞中的奇、幽、险难以用…[详细]
卦山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卦山,是融自然风光和千年古刹为一体的三晋著名旅游景点。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参天、寺宇巍峨、华严道场而早在唐代就闻名遐迩。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将它跻身于三山五岳的行列,称誉为“第一山”。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清代,曾有人将“黄山之松、卦山之柏、云栖之竹”列为华夏树木奇观。卦山古柏扎根于悬崖绝壁,钻岩抱石,姿态各异,著名的有龙抓柏、牛头柏、连理柏、文武柏等…[详细]
下交汤帝庙
  下交汤帝庙下交汤帝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阳城县河北镇下交村始建于金大安二年(1213年),明清两代均有大规模修缮。庙为二进院,总面积2106平方米。前院很小,前为山门,后为马王殿。后院有戏台、献亭、成汤大殿。成汤大殿为元代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寺内存石碣九方。…[详细]
寿阳普光寺
  普光寺普光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寿阳县西45公里处的西洛镇白道村始建年代无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现存建筑21间,布局规整,中轴线对称,总占地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正殿为宋代早期建筑,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2.9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4.1米,平面近方形。进深大于面阔,这种布局尚属少见。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搭牵用四柱。内壁壁画共三层,中间一层为明代所绘,底层尚不知何时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形制和用材规范上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详细]
金洞寺
  在山西忻县城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此地丘岭起伏,枣林丛集,古寺掩映其间,清静幽雅。创始年代不详,据建筑特点,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檐头斗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子,额枋,斗拱,梁架和瓦顶,均成比例,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为我国古建瑰宝。金洞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金…[详细]
安禅寺
  安禅寺安禅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宋至明地址:太谷县旧城内西南隅安禅寺巷太师附小院内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宋咸平四年(1001年)再建,元延祐三年(1317年)重修,清光绪年间再次修葺。现仅存藏经殿、后殿。藏经殿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为清代建筑。藏经殿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24平方米,坡度平缓,出檐较深,栏额至角柱不出头。斗栱四铺作内外出华栱。各组斗栱均为隐刻栱,之上再置隐刻栱一斗三升,上为压槽枋。殿内无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脊槫下有“大宋咸平四季······”题记。…[详细]
无边寺
  无边寺无边寺(第六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迁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3米,为楼阁式空心塔。每层皆出塔檐,檐下皆有斗拱,各层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底层为上形方室,有蹬道可上,二层以上中空,有楼板及木梯供人登临。地址:山西省太谷县县城西南隅…[详细]